DC娱乐网

望乡|旸曙堂呼吸四百载:一座“活着的博物馆”

在浦江的山峦褶皱里,吴大路村如一枚被岁月摩挲温润的旧玉,静卧于群山的怀抱。青石板路蜿蜒串联起黑瓦白墙的古宅,斑驳的祠堂飞

在浦江的山峦褶皱里,吴大路村如一枚被岁月摩挲温润的旧玉,静卧于群山的怀抱。青石板路蜿蜒串联起黑瓦白墙的古宅,斑驳的祠堂飞檐如振翅的飞鸟,定格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而在村落的西北侧,一座名为“旸曙堂”的六进三开间厅堂,正以它缓慢而深长的呼吸,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旸曙堂的初建,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寿官慎斋公以一座宏阔厅堂的构想,将家族血脉与土地信仰熔铸于梁柱之间。然而甲寅之乱的烽火席卷而过,屋梁焚毁,墙砖蒙尘,只留下焦黑的痕迹,记录着文明的伤痛。

战火平息后,流离的族人如候鸟归巢。相传因“三藩之乱”避祸在外的应东、应南兄弟,发家之后出资重建旸曙堂,不仅复原旧制,更在原本的规模上拓展为上下两重堂楼:台阶上保留着原来的旸曙堂,台阶下则是新建的厅堂。新生的梁木撑起更高的屋顶,仿佛要以这种向上的姿态,对抗命运的无常。

如今的旸曙堂,仍保持着六进三开间的格局。青石门槛被岁月打磨出圆润弧度,大门外的圆凳诉说着过去插着旗的辉煌,精雕的花窗棂格间漏下细碎日光。最令人称奇的是院中那口古井——井圈由整块巨石掏凿而成,水面始终与地面持平,甚至微微丰盈欲溢。“井水不犯外水”的古老智慧,让这口井成为一座自给自足的水源,滋养了一代代人的成长。

天井是旸曙堂的心脏。到了中午,炊烟袅袅升起,锅铲与铁锅的碰撞声、水流冲刷青菜的泠泠声、孩童在门外蹦床上的欢闹声、小狗相互追逐的轻吠声,在此交织成生活的交响。侧门小卖部里,老人用方言交换家长里短;谁家炒菜的香气越过门窗,邻居隔着天井调笑几句。这些细微的场景与互动让这座老厅堂保持着活力。

对于在这里长大的人们而言,旸曙堂是浸透在感官里的故乡。老人记得幼时捧着陶碗跑过长廊下,家家户户的菜香混成一场味觉盛宴;夏夜星空下,竹席铺在堂前空地,蒲扇摇出的凉风里飘着祖辈的传说。如今,跟着父母回家的孩童在门前蹦床上跳跃,新生的活力与古老的砖石达成微妙的和谐。

那些被精心保留的原样墙砖、祖辈设计的排水系统、修缮后仍可见旧时痕迹的木门,共同构成一座“活着的博物馆”。穿行其间,能触摸到明代的雨痕、清代的木梁、民国的炊烟,以及当下时代小狗追逐时爪尖敲击石板的清脆回响。

传统聚居的模式和古老朴素的生活逐渐消失的现在,旸曙堂仍以它包容的胸怀,接纳着多样生活:小卖部的冰柜与百年前的米缸共存,日光灯的亮光映着井水涟漪,空调的轻风穿过花窗抚上梁上的屋瓦。

旸曙堂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范畴,成为一部用古老砖石写就的史书,一具承载集体记忆的容器,一首关于家族传承的血脉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