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北周时期的敦煌飞天变得那么婀娜多姿?

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形象,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风格。到了北周时期(约公元557年—581年),飞天突然变得圆润健壮、姿态

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形象,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风格。到了北周时期(约公元557年—581年),飞天突然变得圆润健壮、姿态活泼,甚至出现了少见的裸体形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藏经洞绢画 报恩经变相图 右胁侍菩萨 (唐)

因为北周的统治者与西域(今天的新疆和中亚地区)关系友好,交流频繁,所以莫高窟里再次出现了具有浓厚西域特色的飞天。

这些“西域范儿”的飞天长着圆圆的脸,短短的身子,体格健壮。头戴华丽的宝冠,披着宽大的丝巾,腰间围着印度风格的长裙,当时采用了“凹凸晕染法”来上色,通过颜色的深浅来表现立体感,但由于年代久远,颜料变色,现在看起来,他们的脸上出现了“五白,白眉毛、白鼻梁、白眼眶、白牙齿、白下巴。飞行动作像一个巨大的“U”字,身体短壮,动作带着一种古朴笨拙的感觉,有点像莫高窟最早期的飞天风格。

莫高窟428窟飞天双虎平棋(北周)

举个典型例子:莫高窟第428窟

428窟是个大洞窟,结构复杂,里面画了很多飞天,人字坡顶,上面画着藤蔓和莲花,飞天们手捧花盘,正在散花。她们圆脸、披巾,裙子像羽毛一样。平棋顶(方格状的天花板),中心画着大莲花,四周是水涡纹,四个角上各画了一身全身裸露的飞天,挥舞丝巾跳舞,性别特征非常明显。这在当时是一种对文化禁锢的突破。

小知识:裸体飞天在印度和西域的壁画里比较常见,但在敦煌非常罕见,只在北周的428窟和290窟出现过,之后就没有了。

藏经洞(唐)药师净土变相图飞天

南壁的伎乐飞天,墙上画了四身拿着乐器的飞天,是早期西域飞天的样子。比如西边的那一身,圆脸,有“五白”特征,四肢粗短,上身裸露,穿着长裙,双手拿着竖笛,脚往后踢,像要踢到头顶的帽子,身上的长带子随风飘扬,周围天花散落,整个飞行动作,就像一只轻盈的燕子俯冲下来,线条流畅,用色简单,独一无二的“体内飞天”,这个窟里有一尊卢舍那佛(佛教中的重要佛),佛像巨大的身躯上画了佛教的“三界”:

天界(上部):有佛像、天宫和飞天,神圣高洁。

人界(中部):描绘了人间的各种活动,充满物欲。

地界(下部):是地狱,画着刀山、饿鬼等,表现罪孽。

最特别的是,在佛的身体里面也画了飞天,这种情况在敦煌仅此一例。

藏经洞(唐)药师净土变相图飞天

虽然西域风格回来了,但此时敦煌的飞天艺术,也开始深深受到中原绘画技法的影响。北周洞窟的形制和绘画风格,是在西魏之后新出现的,主要特点就是中原风格强势入驻。

具体表现是:人物面相变得清瘦,眉清目秀。服装多样化,有的上身裸露,穿着僧人的衣服,有的穿着中原的宽袍大袖,有的头上梳着发髻,穿着长裙,露出脚。绘画技法一部分还沿用西域的晕染法,画出了“小字脸”的西域人。但同时,新的中原画风出现了以精细的线条为主。

莫高窟106窟(盛唐)菩萨

用平涂法上色,色彩对比强烈,明快鲜艳,轮廓清晰,一改过去粗犷简略的样子,整个画面变得生机勃勃,飞天形象的彻底转变,飞天的造型也跟着洞窟的整体风格一起变了,结束了西域式粗犷的画风。

中原特征越来越成熟,整体情调从以前的阴郁、沉重,转向了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生机勃勃,飞天更加注重表现音乐和舞蹈,乐舞相伴,让整个洞窟充满了动感和诗意。

再举个典型例子:莫高窟第290窟

这个窟的四面墙上画满了千佛,而在千佛的上方,绕窟一周画的全是演奏乐器的飞天。这是最早用飞天的形象来代替“天宫伎乐”的形式。这些飞天的画法简洁,线条流畅,穿着中原的“褒衣博带”,头上梳着发髻(没戴冠),每人拿着不同的乐器,自由自在地飞翔,妙趣横生,让人耳目一新。

藏经洞绢画 药师净土变相图 菩萨(唐)

所以,北周的敦煌飞天,正处在一个 “中西合璧” 的融合期。既有西域风格的“回流”,带来了圆润健壮、甚至大胆裸露的形象;同时,中原绘画技法也在迅速成长,用精细的线条和明快的色彩,为飞天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融合,使得北周的飞天风格独特,既有古朴的韵味,又充满了生命的动感,显得格外婀娜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