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01.
后人皆谓李煜耽于声色,才导致南唐灭亡。
姑且先不论此事。
换个角度想,就算南唐盛治,赵匡胤就不打了吗?
李煜啊,你看你把国家治理得这么好,还这么听话,咱们邻里邻居的,得和睦相处,共享千秋万代。
怎么可能!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若非李煜有个风雅之名,恐怕南唐亡得更快。
北汉那么难啃的骨头,太祖、太宗不也都御驾亲征了。
并且,李煜也并非传闻中那么不堪。
无论是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还是陆游的《南唐书》,对李煜的治政,都给予了中肯的评价。但欧阳修、陆游总归是宋人,涉及到太祖之事,难免有失偏颇。
更有趣的一件事是,欧阳修言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但陆游就没有这么写,仅仅是说:殂问至江南,父老有巷哭者。然酷好浮屠,崇塔庙,度僧尼不可胜算。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颇废政事。
很简单,欧阳修编史时,大宋刚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而陆游修书时,北宋已经灭亡,不再需要替宋灭唐找更多合理的借口。
02.
南唐开国君主李昪,原本出身寒微,适逢战乱,六岁时就和父亲走散,未几母亲也病逝了,沦为奴隶。
南吴太祖杨行密攻打濠州时,看李昪可怜,本想将其收为养子。
奈何,杨行密的亲儿子们不答应,遂杨行密便将李昪交给部将徐温抚养,取名徐知诰。
因得重用,徐知诰在与徐温之子争权时,大获全胜。至杨隆演称吴国王时,徐知诰已经任大丞相、左仆射、参知政事,权知内外诸军事。
公元935年,徐知诰封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齐王,权倾朝野。因此,闽、汉等国纷纷派使者劝进。
两年后,徐知诰建“齐国”,定都金陵,史称“徐齐”。
这年七夕,其子李从嘉出生。
公元939年,徐知诰自称唐宪宗子李恪之后,遂复李姓,改名“昪”,定国号“唐”,史称“南唐”。
李昇在位七年后,长子李璟承大统,是为元宗。
据载,李从嘉天生一目双瞳,传有帝王相,但他仅仅是六皇子,前面还有五个哥哥。
历史上有记载的,拥有“重瞳”之人共计八位,分别是:仓颉、虞舜、重耳、项羽、吕光、高洋、鱼俱罗。
李从嘉为最后一位。
因此,太子李弘冀颇为忌惮,屡屡打压。
李从嘉为了自保,寄情于山水,醉心诗词歌赋,努力打造风雅王爷的形象。如是《渔父》词中所写: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公元954年,十八岁的李从嘉娶司徒周宗长女周娥皇,两个人自幼相识,青梅竹马,并且有着相同的爱好。
史书记载,周娥皇“雪莹修容,纤眉范月”,精通琴棋书画,能歌善舞,尤精琵琶。
闲暇时,夫妻俩常泛舟湖上,琴瑟和鸣,令人艳羡。
然而,属于他们的逍遥时光,就快到头了。

03.
公元958年,太子李弘冀弑杀皇叔李景遂,时李景遂为皇太弟,对他储君之位威胁极大。
李璟查清真相后,将李弘冀废黜,第二年李弘冀就死了。
由于二、三、四、五皇子皆早逝,李璟只能立李从嘉为太子,李从嘉也是不情不愿。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兵不血刃代周建宋。
李璟有所防范,遂迁都洪州,命太子监国,留守金陵。没想到,李璟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公元961年,李璟崩,李从嘉即位,改名为“煜”,立周娥皇为后,即大周后。
称帝后,李煜励精图治,一革前弊,无论是吏治、经济、人才取用、典狱刑罚、民生赋税,还是在军事上,都有了全新的面貌。
在李煜的治理下,南唐甚至有了一个为期近十五年的小盛世。
因宋过于强大,李煜主动上表请求册封,十数年无战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后主天资纯孝,事元宗尽子道,居丧哀毁,杖而后起。嗣位之初,属保大军兴之后,国削势弱,帑庾空竭,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事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宪司章疏有绳纠过訐,皆寝不下”
唯独李煜独宠大周后,常遭大臣劝谏,比如察御史张宪就曾劝李煜节制。
李煜不但没有动怒,反而赐帛三十匹,以资鼓励。
南唐富庶,李煜与大周后感情至深,就算平时奢华一点,也不足为过,至少没有大兴土木,建离宫陵寝。
他这点事,放在其他帝王身上,已经算是节俭了。
当然,李煜也有过失,因过分崇佛,导致官员为了迁升,曲意迎合,国库开销逐渐加大,从而削弱了国力。
但历史上崇佛的皇帝不在少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韩愈还犯颜直谏,让唐宪宗烧了佛骨。
南唐灭亡,根源不在这。

04.
公元964年,大周后患疾,将四岁的次子李仲宣置于别院抚养。
十月某日,李仲宣玩耍时,一只猫扑倒琉璃灯,因惊吓过度,竟然夭折。李煜有挽辞和悼诗计三首,其中悼诗为: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
雨深秋寂莫,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朦眼上花。
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此后,大周后病情逐渐加重,李煜衣不解带,朝夕相伴,药必亲尝。
忽然有一天,大周后有了精气神,对李煜说:自初嫁,已有十年,女子之荣,莫过于此。惜幼子夭折,乃一生之憾,今又多病缠身,这份恩情,恐怕只有来生再报答了。
言毕,李煜潸然泪下。
数日后,大周后拒绝李煜再来探陪,不想让他看见自己凋零时的样子。沐浴更衣后,大周后取出李煜所赐的琵琶和臂玉环,一曲话别,将玉蝉放入口中,于瑶光殿长辞,年仅二十九岁。
此前,李煜曾欲移植梅花至瑶光殿,同大周后共赏。然花未见开,大周后就薨了,故李煜作《梅花》诗: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
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
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其一)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
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其二)
又作《书灵筵手巾》悼怀,以及《感怀二首》:
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
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其一)
层城无复见娇姿,佳节缠哀不自持。
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其二)
由此可见,李煜对大周后用情至深,奈何天妒红颜,婵娟早逝。

05.
大周后病逝第二年,钟太后薨,守孝期满,李煜立娥皇的妹妹为后,即小周后。
小周后比姐姐小十四岁,因经常出入内宫,深得钟太后喜爱。
娥皇去后,李煜悲伤不能自已,遂把重心放在了小周后身上。尤其小周后神采端静,才情俱佳。
为了取悦小周后,李煜还在内宫打造了一方“锦洞天”,置别院,移草植梅,常一起吟风颂月。
然而,这样的好时光并没有维持多久。
公元971年,赵匡胤灭南汉,李煜惶恐,遣弟弟李从善使宋纳贡,自称江南国主。李从善被扣留。
两年后,李煜再降仪制,三省六部皆改名,以避宋讳,并请求放李从善归国。赵匡胤未允,反而请李煜前来参加冬祭,再三催促。
都这个时候了,李煜哪敢前往,故而在回信中说:本想保全宗祀,没想到会是如此,如今只有一死。
这层本就漏风的窗户纸被捅破后,赵匡胤正式发兵。
李煜不想硬碰硬,以吏部尚书徐铉为使,奉巨额金银,乞宋缓兵。然赵匡胤无动于衷,反而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随后开战,因实力过于悬殊,南唐屡遭大败。
至公元975年11月,金陵已经被宋军重重包围,李煜再派徐铉携重金求和。不允。
见大势已去,勤政殿学士钟蒨穿上朝服,举家赴死,不离国土;
右内史侍郎陈乔请求赐死,李煜没有答应,陈乔自缢殉国;
为避免百姓遭涂炭,李煜没有再坚持,着素服投降,随众臣、后宫四十五人,一起被押至汴京。
赵匡胤恼李煜抵抗,故封违命侯。

公元976年,赵匡胤崩,弟弟赵炅即皇帝位,是为太宗。太宗称帝后,封李煜为陇西公。
宋代流传一幅太宗《熙陵幸小周后图》,真伪已无可辩。
南唐亡后,徐铉仕宋,身为旧臣,经常受命去探望被幽禁的李煜。某一天,忆起旧事,李煜便对徐铉说了一些掏心掏肺的话。
没想到,徐铉转头就把原话报告给了太宗。遂,太宗赐李煜鸩酒自尽。
公元978年,七夕,李煜四十二岁生日,于汴京走完自己悲凉的一生。
此前,立秋刚过,李煜酒后写下一首《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这首词,便是李煜的临终绝笔。回望过去,人生就像一场大梦,从皇子到太子,再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短短四十余年。
如今梦醒了,是时候告别了。
他死之后,小周后披麻戴孝,当街相送,后殉情。
南唐遗民闻噩耗,万人哭巷,无不悲痛。
李煜生于七夕,亡于七夕,这何尝不是一种归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