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吉利银河M9四省八城全路况挑战,智能与实力双在线

对汽车来说,参数表的亮眼远不如实际路况的检验来得实在。这次以“西安到广州”为路线,开启的吉利银河M9的四省八城全路况挑战

对汽车来说,参数表的亮眼远不如实际路况的检验来得实在。这次以“西安到广州”为路线,开启的吉利银河M9的四省八城全路况挑战,从古城西安出发,经湖北、湖南一路向南,最终抵达广州,全程1700公里,不仅验证了它的舒适性与复杂路况适应性,更重点体验了如今车友关注度极高的辅助驾驶功能,也摸清了这台车核心配置的实战表现。

从陕西途径武汉的高速上,遇到了雨雪天气,路面湿滑且能见度有所下降,这种场景对辅助驾驶的“感知力”是极大考验。银河M9搭载激光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11颗摄像头的硬件组合,以及覆盖高速与市区的全域NOA系统,此时正好派上用场,我当即打开高速NOA,想看看它如何应对湿滑路面抓地力下降、感知系统易受干扰的问题。

实际表现没让人失望,系统先根据路况微调车速,始终稳稳压着限速行驶,没有出现忽快忽慢的情况。遇到右侧车道的大货车时,它没有贸然变道,而是向左微微偏离车道中心线,保持足够横向安全距离,这种细腻调整完全不突兀,背后正是多传感器协同感知,精准测算出与货车的安全距离。途经连续弯道时,激光雷达提前识别出弯道曲率,车辆随之线性减速,过弯时稳稳走在车道内,没有急刹或顿挫,再配合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车身侧倾控制在可接受范围,车内人员没感受到强烈晃动感。即便前方匝道有车辆汇入,系统也会提前通过仪表盘预警,同时微调车速留出会车空间,全程不用我额外介入刹车,节奏和人工驾驶习惯高度贴合。

这段高速跑下来,动力与能耗表现也很均衡。银河M9的1.5T+三电机插混系统,输出平顺且响应及时,高速80-100km/h超车时,轻踩油门就能获得清晰动力反馈,应对雨雪天的复杂路况也足够稳健。能耗方面,开启NOA且保持保电模式的情况下,百公里油耗约6.4L,考虑到当时路面湿滑、车速需频繁微调,这个成绩已经算不错的了。

一路向南,抵达广州时已是夜晚,正好测试市区NOA系统在夜间复杂路况的表现。先试着唤醒银河M9的车机AI助手,一句“推荐广州地道夜宵”,系统很快列出砂锅粥、乳鸽等本地特色选项,还标注了店铺距离、用户评分,我选了一家海鲜砂锅粥店,点击就能直接联动导航,全程不用手动操作,AI的唤醒灵敏度和语音交互流畅度都在线,实用性拉满。

广州夜间路况堪称辅助驾驶“实战考场”,尤其是城中村区域,道路狭窄且错综复杂,建筑密度高,路边还乱停着电动车、私家车,偶尔有行人与摆摊商贩穿行。银河M9车长超5.2米、轴距3.03米,本以为开这样的大车穿行会很吃力,但市区NOA的表现超出预期。多传感器协同下,系统能精准识别路边违章停车和横穿马路的行人,自动小幅打方向左右避让,避让幅度克制,不会出现突然猛打方向的情况,全程没产生剐蹭风险。中途误入一条更窄的死胡同,我试了下它的“原地华尔兹”窄路掉头功能,借助转向系统与动力系统的协同控制,不用反复倒腾,一次就完成掉头,省去不少时间,但操作时一定要留意周围行人,保持注意力集中。

除了城中村,广州的隧道也得重点测试,这次途经的洲头咀隧道,夜间光线暗,且车道宽度有限,对车辆灯光控制和路况识别都是考验。银河M9的自动感应大灯会随着隧道内外的明暗交替,自然调节灯光亮度,不会出现强光刺眼或光线不足的情况;同时市区NOA系统持续工作,隧道内会车时,精准识别对向车辆位置,始终保持车辆在车道中央行驶,与两侧护栏留足安全距离,全程不用我手动修正方向,安全感十足。

在高架路段,夜间车流量依然不小,遇到其他车辆违规变道时,银河M9不会慌乱制动,而是先点亮转向灯,确认侧后方安全后再流畅变道,遵循“让速不让道”的逻辑,很像日常人工驾驶的习惯。夜间跟车时,系统对前车刹车的识别反应较快,跟车距离控制得合理,既不会近到怕追尾,也不会远到总被加塞,面对红绿灯时也能精准识别,遇到行人横穿马路会提前减速礼让,没有抢行情况。

为期数日的四省八城挑战结束,银河M9抵达广州车展现场,回顾这1700公里,它在雨雪天气的高速路况中,凭借稳定的NOA表现降低了驾驶负担;在广州夜间的城中村、隧道等复杂路况里,市区导航NOA的场景适配性也值得肯定,再加上实用的车机AI助手、均衡的空间与续航表现,没有明显短板。

对一款家用旗舰SUV来说,无需追求某一项功能“惊艳”,能在常用场景中稳定发挥、解决实际问题,就能深得人心。银河M9这趟全路况挑战的表现,恰好符合其定位,辅助驾驶、空间、能耗、场景应用等核心需求点上都做到了均衡靠谱。如果后续有机会,或许能挖掘出它更多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