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领衔的研究团队近期在英国《自然 — 癌症》杂志发表重磅研究成果:长期被认为是 “无菌环境” 的人类脑部,实则有多种细菌入侵并在脑肿瘤及转移灶中 “定居”,这些细菌的数量和多样性与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且可能直接影响化疗药物效果,为脑肿瘤治疗研究开辟新方向。

AI生成
研究团队对 322 份胶质母细胞瘤和脑转移瘤样本进行了系统分析,推翻了 “人脑无菌” 的传统认知。结果显示,细菌不仅存在于脑肿瘤组织中,还同时定居在癌细胞内部及周边免疫细胞内。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同类型脑肿瘤携带的细菌种群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独特的 “细菌群落” 特征,其中脑转移瘤的细菌丰富度和种类明显高于原发肿瘤。
在患者生存期关联研究中,数据呈现明确规律:生存期不足一年的患者,其脑转移瘤中细菌的数量和种类均显著多于生存期超过两年的患者。这一发现表明,脑肿瘤中的细菌群落可能成为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研究还揭示了细菌在脑部的分布特点:位于脑后部的肿瘤含有更多、更丰富的细菌,而前部肿瘤中的细菌数量相对较少。研究人员推测,这一差异可能与不同脑区的血流量、代谢环境差异相关,脑部不同区域的生理条件可能为细菌生长提供了不同的 “生存环境”。
关于细菌的来源,研究发现脑转移瘤中的部分细菌种类与原发肿瘤中的细菌相同,这提示部分细菌可能跟随癌细胞一同穿越血脑屏障,从身体其他部位的原发肿瘤转移至脑部并继续存活。
在治疗影响层面,实验结果显示细菌对化疗效果的干扰不容忽视。研究团队从胶质母细胞瘤中分离出 30 种细菌提取物,将其与脑肿瘤细胞系共同培养并使用常用化疗药物替莫唑胺处理后发现,不同细菌的分泌物对药物效果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 部分分泌物可增强药物疗效,而芽孢杆菌属的分泌物则会使癌细胞对化疗产生耐药性。
研究公报指出,这些细菌并非单纯 “寄生” 于肿瘤中,更可能积极参与癌症的发展与脑转移过程,通过影响免疫反应和肿瘤微环境的炎症水平发挥作用。这一突破性发现不仅颠覆了人们对脑部生理环境的认知,更为脑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针对这些细菌群落的干预可能成为提升脑肿瘤治疗效果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