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拜年,不全都是。提着大包小裹的上门去拜年。
古人流行投帖拜年,或者叫发“飞贴”拜年。
古代世家大族的门前都是有一个红色的袋子,这个袋子就是为了装亲朋好友送的拜年帖子。

主人亲自用梅花笺纸裁成的卡片,上面写着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以及自己的名字。
拜帖起源于唐朝。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发明了“赤金箔贺卡”。即金子做的拜年卡。上面书写着“普天同庆”四个字。过年的时候,唐太宗赐予大臣作为礼物。
大臣们收到贺卡,纷纷效仿。互相送贺卡。

很快这种帖子就传到了宫廷外面。
读书人就用梅花笺纸裁成的类似的卡片,互相拜年。
宋朝的时候,这拜年帖,就成了过年时的标配。
人们还想出了个绝妙的好主意,在家门口挂个“接福袋”,来拜年的直接把帖子往里一投就可以了。
这就是投帖拜年的由来。

文征明写过一首关于投帖拜年的诗。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译文注释
不要求见面只是通过拜帖来问候, 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帖。

我也随大流向他人投送拜帖, 人们只会嫌弃简慢,而不会嫌弃这其实只是虚伪的礼节。
文征明说得不完全对,有的人拜年是虚伪的,有的人是真的虔诚送上自己祝福。
在春节来临之际,真诚地给大家送上拜年帖。
以宋代赵长卿《探春令·笙歌间错华筵启》来给大家拜年: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