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夏季养好胃肠道,这几个坏习惯一定要改掉!

炎炎夏日,街头巷尾的冰品店前常常排起长龙,烧烤摊前烟雾缭绕,人们贪恋着那片刻的冰爽与酣畅。然而,我们的胃肠却在高温与放纵

炎炎夏日,街头巷尾的冰品店前常常排起长龙,烧烤摊前烟雾缭绕,人们贪恋着那片刻的冰爽与酣畅。然而,我们的胃肠却在高温与放纵中悄然承担着超额的负担。每当季节转换,医院消化科的门诊量便悄然攀升——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细菌性食物中毒……这些看似寻常的夏季高发病,背后大多隐藏着我们日常中未曾留意的“习惯陷阱”。它们如温水煮青蛙,侵蚀着我们的消化堡垒。

第一忌:贪恋冰冷,肠胃“冻”伤

三伏天里,许多人习惯从冰箱取出西瓜便迫不及待地挖上一勺,或是一瓶冰镇饮料一饮而尽,冰爽感瞬间传遍全身。然而,这份“透心凉”对胃而言,却是猛烈的刺激。冰冷的食物与饮料骤然接触娇嫩的胃黏膜,会引发胃部血管剧烈收缩,局部血流骤减,导致胃平滑肌痉挛,引发疼痛甚至胃部抽动感。这种反复的冷刺激,如同一次次微小却持续的打击,悄然削弱胃的防御能力,为胃部不适埋下伏笔。

✅ 智慧解“渴”之道: 将冰镇饮品、水果从冰箱取出后,耐心等待片刻,待其温度稍稍回升接近室温再食用。解暑亦可选择温热的绿豆汤、菊花茶等传统饮品,或饮用常温矿泉水,既解渴又不伤胃气。

第二忌:放纵生冷,病菌“暗”伏

夏季高温高湿,为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微生物提供了绝佳的“培养皿”。凉拌菜、刺身、未彻底加热的卤味,乃至街头看似诱人的生腌海鲜,都可能成为这些病菌的载体。它们一旦突破胃酸的防线进入肠道,便会兴风作浪,引发上吐下泻、腹痛难忍的急性胃肠炎。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清晰警示,食源性疾病在高温季节的发生率显著跃升。

✅ 安全入口法则:严格遵循“熟透、热透”原则,尤其对肉类、禽类、蛋类、海鲜等高风险食品。凉拌菜务必选用新鲜原料,现做现吃,避免长时间存放。对卫生状况不明的街头生冷食品,如生腌、刺身等,应当保持警惕,尽量减少食用频次。

第三忌:夜宵烧烤,胃肠“熬”夜

夏夜漫长,烧烤摊烟火缭绕、香气弥漫,搭配冰镇啤酒,成为许多人难以抗拒的消夜选择。然而,烤焦的肉类暗藏危机,高温炙烤下产生的苯并芘等物质已被证实具有明确致癌性。大量油腻烧烤搭配酒精,对胃肠黏膜是双重打击——酒精破坏黏膜屏障,油腻食物则迫使消化系统超负荷运转。此时人体本应进入休整状态的消化系统被迫“加班”,长此以往,功能紊乱几乎不可避免。

✅ 健康宵夜之选:若深夜确感饥饿,可选择温热的、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一小碗燕麦粥、几片全麦面包、一杯温热牛奶或适量新鲜水果。严格限制烧烤频率,若食用,搭配足量新鲜蔬菜,并避免过量饮酒。

第四忌:情绪“中暑”,胃肠“郁”结

“天热心更烦”——高温不仅作用于身体,也灼烧着我们的情绪。心理学研究揭示,高温环境易诱发烦躁、焦虑等情绪波动。而我们的肠道,被誉为“第二大脑”,通过复杂的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紧密相连。当负面情绪汹涌而至时,胃肠道的蠕动规律被打乱,消化液分泌失衡,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便随之而来,甚至加剧肠易激综合征等慢性问题。

✅ 清凉安神之道:主动调适心态至关重要。避免在烈日最盛时外出活动,利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段进行适度散步、太极等温和运动。培养冥想、深呼吸、听舒缓音乐等放松习惯。保证充足、规律的睡眠,为身心提供修复良机。

第五忌:补水“偏科”,胃肠“渴”望

高温下大量出汗,水分和电解质(钠、钾等)同步流失。许多人补水时只顾大口灌水,却忽略了电解质补充。当体内钠浓度被过度稀释,不仅可能引发乏力、头晕等“水中毒”症状,更会影响胃肠平滑肌的正常收缩功能,导致蠕动减缓,消化力下降。另一方面,脱水本身也会减少消化液分泌,进一步削弱消化能力。

✅ 科学补水策略:出汗较多时,选择淡盐水、电解质饮料(注意选择低糖或无糖型)或直接饮用富含天然电解质的汤汁(如清淡的蔬菜汤、番茄汤)来补充。日常饮水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勿待口渴难忍时才牛饮。同时,增加西瓜、黄瓜、番茄等高水分蔬果的摄入。

胃肠,这默默承载我们生命能量的“后天之本”,在暑热煎熬中更需细致守护。远离那冰透心扉的诱惑,慎选每一口食物,节制深夜烟火里的放纵,抚平心头的燥热,科学补充身体所需水分——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实则是为我们的健康根基筑起坚实的屏障。

当夏日的热浪翻涌不息,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胃肠的温柔守护者,让健康在每一个季节稳稳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