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给所有“低谷者”的历史启示:朱元璋如何从“被戒尺抽打的小和尚”,活成改写历史的人?

至正四年的濠州,太阳像块烧红的铁饼挂在天上。地里的庄稼早被蝗灾啃得只剩光杆,河沟里的水干得能看见开裂的泥块,空气里飘着一

至正四年的濠州,太阳像块烧红的铁饼挂在天上。地里的庄稼早被蝗灾啃得只剩光杆,河沟里的水干得能看见开裂的泥块,空气里飘着一股焦糊的味道,连风刮过都带着燥热的尘土。十六岁的朱重八蹲在自家茅草屋前,手指抠着地上的硬土,耳朵里全是父母咳嗽的声音——瘟疫像无形的毒蛇,已经缠上了这个贫苦的农家。

他跑出去找大夫,可药铺的门早就关了,门板上贴着“无药可售”的纸条,被风吹得哗哗响。等他跌跌撞撞跑回家,父亲已经没了气息,母亲蜷缩在草堆上,手还紧紧攥着给弟弟留的半块糠饼。没过两天,兄长也倒了下去。他抱着兄长冰冷的身体,眼泪砸在地上,却连块埋人的地都没有。邻居刘继祖看他可怜,指着村外一小块荒地说:“就埋这儿吧。”那天傍晚,朱重八和二哥用破席子裹着亲人的遗体,一步一挪地走到荒地,挖了个浅浅的土坑。风卷着落叶吹在他脸上,他忽然觉得,这天下之大,竟没有他的容身之处。

走投无路的朱重八去了皇觉寺,剃度当了小和尚。可寺庙里的日子也不好过,老和尚把脏活累活都派给他,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挑水、扫地、舂米。有次他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老和尚拿着戒尺狠狠抽他的手,骂他“天生贱命,连个碗都拿不住”。他攥着被打红的手,躲在佛像后面偷偷哭,看着佛像慈悲的脸,心里却满是迷茫:为啥好人总过不上好日子?

没等他想明白,皇觉寺也断了粮。住持把和尚们都打发出去云游化缘,朱重八背着个小包袱,拿着个破碗,开始了四处漂泊的日子。他走过濠州的乡村,见过饿殍躺在路边,路过的人连眼皮都不抬;他去过徐州的小镇,看见官兵抢老百姓的粮食,女人抱着孩子哭嚎,男人被打得头破血流。有天晚上,他在破庙里过夜,外面下着大雨,庙里漏得四处是水。他蜷缩在墙角,啃着捡来的半块发霉的窝头,听着外面的雨声,忽然想起父母还在时,母亲总会把热乎的糠饼塞给他,那一刻,孤独像潮水一样把他淹没,他抱着膝盖,哭得像个孩子。

至正十二年,朱重八在濠州城外遇到了一支红巾军。为首的将领郭子兴看着这个身材高大、眼神里却藏着股韧劲的年轻人,问他:“你为啥要参军?”朱重八攥紧了拳头,声音有点发颤却很坚定:“我想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能有口饭吃,有个家住。”郭子兴被他的话打动,把他留在了身边。可红巾军里的将领们不待见他,总觉得他是个乡下小子,没读过书,不配跟他们平起平坐。有次郭子兴的部下把他关进牢房,不给饭吃。马姑娘——郭子兴的义女,知道后急得不行,偷偷烙了几张饼藏在怀里,趁着守卫不注意溜进牢房。解开衣襟时,她胸口的皮肤已经被烫得通红,却只顾着把饼递给朱重八,声音发颤:“快吃,别让他们看见,我再想办法救你出去。”朱重八拿着还带着体温的饼,看着马姑娘通红的眼睛,心里忽然暖了起来——这世上,终于有人真心对他好了。

后来郭子兴去世,朱重八接过了他的部队。他知道,光有勇气不行,还得有谋略。至正十六年,他决定渡长江取集庆(后来的南京)。渡江那天,江面上风很大,小船在浪里晃得厉害,士兵们都紧紧抓着船舷,脸色发白。朱重八站在船头,手里握着一把剑,对士兵们说:“过了江,咱们就有根据地了,就能让更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的声音不大,却让士兵们定了心。船快到对岸时,元军的箭射了过来,有支箭擦着他的胳膊飞过,带起一片血花。他没在意,只是挥剑大喊:“冲啊!”士兵们跟着他,像潮水一样涌上岸,很快就攻破了元军的防线。进入集庆城时,他看见老百姓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就下令:“谁敢抢老百姓的东西,斩!”有个士兵忍不住拿了老百姓一个馒头,他当即把那士兵绑了起来,当着全城百姓的面斩了。老百姓看着他,眼里的恐惧慢慢变成了信任。

拿下集庆后,朱重八改集庆为应天,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根据地。可周围的敌人还很多,西边有陈友谅,东边有张士诚。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带着几百艘大船,攻打朱重八的地盘。当时朱重八的兵力只有陈友谅的一半,很多将领都慌了,劝他投降或者逃跑。朱重八坐在应天的府衙里,看着地图,手指在上面慢慢划过。他想起了小时候的苦难,想起了士兵们信任的眼神,想起了马姑娘的鼓励。他抬起头,对将领们说:“陈友谅虽强,却失民心,咱们只要齐心协力,一定能打赢!”

鄱阳湖大战打了四十多天。那天早上,雾气很大,朱重八亲自率军出击。陈友谅的大船又高又大,像座小山一样,朱重八的小船根本靠近不了。他看着士兵们一个个倒下,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忽然,他看见陈友谅的船之间用铁链连在一起,心里灵光一闪:“用火攻!”他下令让士兵们把小船装满干草和火药,朝着陈友谅的大船冲过去。火借着风势,很快就烧了起来,陈友谅的大船变成了一片火海。陈友谅在混乱中被箭射中,倒在船上。当士兵们把陈友谅的尸体抬到朱重八面前时,他看着那具冰冷的尸体,没有高兴,只有疲惫——他知道,这天下,又少了一场战乱。

灭了陈友谅后,朱重八又用了两年时间,打败了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他派徐达、常遇春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出发前,他亲自送到城外,对徐达说:“咱们北伐,是为了赶走元军,恢复汉人江山,更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你们一定要军纪严明,别伤害百姓。”徐达点点头,带着大军出发了。

洪武元年正月初四,应天府的皇宫里,朱重八穿着龙袍,站在祭天台上。当礼官喊出“登基”的那一刻,他看着台下跪拜的大臣,看着远处的百姓,忽然想起了二十多年前,那个在濠州荒地里埋葬父母的孤童。眼泪差点掉下来,他赶紧稳住情绪,对着天地拜了三拜,说:“朕朱重八,今日登基,国号大明,定年号洪武。朕发誓,必当勤政爱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不负苍生!”那天,应天府的老百姓都涌上街头,敲锣打鼓,欢呼雀跃。有个老人拉着朱重八的衣角,哭着说:“咱们汉人,终于又有自己的江山了!”

建立明朝后,朱重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休养生息。他下令,凡是开垦荒地的农民,都免三年赋税,还把官府手里的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有次他微服私访,走到一个村子里,看见农民们在田里插秧,脸上带着笑容。一个老农看见他,递过来一碗水,说:“这位客官,喝口水吧。自从新皇帝登基,咱们有地种了,有饭吃了,日子好多了。”朱重八接过水,喝了一口,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愿望,正在一点点实现。

可他也知道,官员的腐败是老百姓最大的祸害。他自己经历过元朝官员的贪婪,知道贪官有多可恨。洪武十八年,郭桓案爆发,户部侍郎郭桓勾结地方官员,贪污了大量粮食。朱重八得知后,气得手都在抖。他下令彻查,一共处死了一万多名贪官。有人劝他:“杀得太多了,会让官员们人人自危的。”他却摇摇头,说:“朕小时候,就是因为贪官污吏,老百姓才没饭吃,才家破人亡。朕杀贪官,就是为了让老百姓不再受欺负!”他还规定,凡是官员贪污超过六十两银子的,就处以“剥皮实草”之刑,把贪官的皮剥下来,填上稻草,挂在官府门口,警示其他官员。

洪武十三年,朱重八废除了丞相制度。之前,丞相胡惟庸专权,结党营私,甚至想谋反。朱重八平定胡惟庸案后,觉得丞相权力太大,会威胁到皇权,也容易滋生腐败。他对大臣们说:“以后朝廷的事情,朕亲自来管,这样才能避免权臣专权,才能更好地为老百姓做事。”废除丞相后,他每天要处理几百件奏章,经常忙到深夜。马皇后看着他日渐消瘦,心疼地说:“陛下,您别太累了,也要注意身体。”他握着马皇后的手,说:“朕是百姓的皇帝,百姓的事情,朕不能懈怠啊。”

朱重八还很重视教育。他设立了国子监,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读书。有次他去国子监视察,看见学生们在认真读书,心里很高兴。他对国子监的官员说:“读书不是为了当官发财,是为了明白道理,是为了能为国家、为百姓做事。你们一定要好好教这些学生,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

可到了晚年,朱重八变得越来越多疑。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爆发。蓝玉是明朝的开国功臣,立过很多大功,可他后来变得骄横跋扈,不把朝廷律法放在眼里。朱重八担心自己死后,蓝玉会威胁到太子朱标的地位,就下令处死了蓝玉,还牵连了一万多人。朱标劝他:“父皇,杀得太多了,会伤了功臣的心。”朱重八看着儿子,叹了口气,说:“标儿,朕不是狠心,朕是为了你好,为了大明的江山好。朕活着,能镇住他们,朕死了,你怎么镇得住?”可没过多久,朱标就去世了。朱重八白发人送黑发人,心里的痛苦可想而知。他看着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个年幼的孙子,心里满是担忧:“朕把威胁都除了,你能守住大明的江山吗?”

洪武三十一年,七十一岁的朱重八躺在病床上,已经快不行了。马皇后早就去世了,身边只有几个大臣和朱允炆。他拉着朱允炆的手,声音微弱:“允炆,朕要走了,大明的江山就交给你了。你要记住,一定要勤政爱民,别学那些贪官污吏,别让老百姓失望。”朱允炆哭着点头:“皇爷爷,孙儿记住了。”朱重八又看向大臣们:“你们要好好辅佐允炆,守住大明的江山,别让朕失望。”说完,他闭上眼睛,永远地离开了。

朱元璋的一生,是从苦难中崛起的一生。他从一个濠州的孤童,经历了亲人离世、四处漂泊的痛苦,凭借着自己的勇气、谋略和对百姓的牵挂,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让汉人重新执掌江山。他在位三十一年,休养生息、严惩贪官、重视教育,让明朝初期的百姓过上了安稳的日子。《明太祖实录》里记载他说:“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遂定天下,国号大明,改元洪武。”这句话里,藏着他一生的坎坷与荣耀。

如今,六百多年过去了,朱元璋的故事依然在流传。他告诉我们,即使出身卑微,即使经历再多的苦难,只要心中有信念,有对百姓的牵挂,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他那种勤政爱民、反对腐败的精神,依然需要为了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而努力的信念。就像朱元璋当年握着那碗来自老农的水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握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关怀,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这个社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