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湖南永顺县万坪镇铁匠刘某旗因病去世,妻子田某云在悲痛之余,还面临一个现实难题:丈夫生前与她共同积攒的近百万元银行存款,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大幅减少。三年来,田某云辗转于银行、相关部门与法院之间,希望能查明资金去向。这背后究竟是正常支取,还是存在其他情况?
三十多年铁匠铺,一锤一锤积攒家业刘某旗与田某云是永顺县万坪镇上一对普通夫妻。自1988年结婚以来,两人就在镇上经营一家铁匠铺,靠双手打造农具、修补铁器,维持全家生活。
“天没亮就起来生火,叮叮当当一整天,手上的老茧结了又磨,磨了又结。”田某云回忆说,“我们没什么文化,只知道踏实干活,省吃俭用,把钱存起来。”
三十多年的辛勤劳动,让这个普通农村家庭逐渐积攒下一笔积蓄。截至2018年,他们在永顺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后改制为湖南农村商业银行)的存款共计101万元,包括68万元的转存和33万元陆续到期的定期存款。
“他总说,这些钱是我们养老的依靠,也是留给孩子们的。”田某云声音哽咽,“我们从来不舍得乱花。”
然而,田某云在整理丈夫遗物、核对银行存折时,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记录。刘某旗名下有一本2018年3月22日开户的定期存折,里面显示有多笔2019年以后的注销记录。
“存折一直在我手里,钱怎么会注销?”田某云感到困惑,“这些钱是我们多年的积蓄,我们从未动用过。”
丈夫去世后存款减少,转账记录引关注2020年9月,刘某旗不幸去世。田某云在悲痛中处理完后事,前往银行办理存款继承手续时,发现丈夫名下的存款金额与生前告知的数额有较大差距。
“他走之前还跟我说,家里还有差不多一百万的存款,让我放心。”田某云回忆道,“可银行系统里查出来的钱,连一半都不到。”
田某云表示,自2018年至丈夫去世期间,夫妻二人从未提取过这些存款,也未办理过转账业务。
“我们靠铁匠铺的收入维持生活,日常开销很小,用不到这些存款。”田某云说,“而且这么大额的取款,我们不可能不商量。”
更让田某云疑惑的是,在银行提供的部分取款凭证上,签名字迹与她所知的丈夫笔迹存在差异。她提供了丈夫生前的签名样本进行对比,确实可见不一致之处。
“我认得他的字,那些不太像他签的。”田某云表示。
三年维权路漫漫,法院裁定不予受理面对存款减少的情况,田某云开始了维权之路。
2020年底,多次与银行沟通未果,从2022年10月到2025年,田某云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银行返还存款并赔偿损失。然而,案件进展缓慢,在法院系统中搁置近三年。
“每次询问,都说在审理中,让我们耐心等待。”田某云的代理律师表示,“期间我们多次补充材料,说明情况,但没有实质性进展。”
直到2023年下半年,法院作出裁定:不予受理。裁定书上写着“不符合立案条件”,未作具体说明。
“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不能立案。”田某云无奈地说,“这些钱是我们多年的积蓄,现在说不清楚去哪了,连个解释都没有。”
多个疑点待解,家属希望查明真相截至目前,这笔近百万元存款减少的事件仍有多个疑点待解:
第一,2018年开户的存折为何会出现2019年之后的“注销记录”?这些注销操作是否符合规定?
第二,大额资金转出时,银行是否严格执行了身份核实程序?取款凭证上的签名是否真实?
第三,从2005年到2020年这十五年间,刘某旗账户的所有交易记录是否完整可查?是否存在异常操作?
“我们不要求特殊照顾,只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件事,查明存款去向。”田某云说这话时,眼里闪着泪光,“这些钱,是我们一锤子一锤子打铁攒下来的。”
三年等待,期盼查明真相,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关注此事,尽快安排对存款流向的全面核查:如今,田某云依然在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奔走。她表示,不会放弃,希望为丈夫、为家庭查明真相。
具体诉求包括:
核查2005年至2020年期间田某云丈夫账户的所有交易记录;
核验取款、转账单据上的签名真实性;
追查资金去向,查明是否存在违规操作或冒领行为;
督促银行依法提供原始凭证并履行应有的配合义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根据当事人提供陈述和材料撰写,具体以相关部门审查结果为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