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科幻小说:《零共情》及其解读

这是一篇发表在8月13日《自然简报》的科幻小说,作者为Myna Chang,原文为英文,采用AI翻译并解读,在此与读者朋

这是一篇发表在8月13日《自然简报》的科幻小说,作者为Myna Chang,原文为英文,采用AI翻译并解读,在此与读者朋友们分享。

卡丽丝倚着一道布满弹痕的防暴路障,俯瞰着城市的露天集市,同时分析着人群。混凝土的砂砾硌得她后背发疼,她因不适调整了站姿 —— 就像真正的人类会做的那样。

她曾希望能在这些人中间安家,与他们建立起某种联结。但那都是 “清洗” 之前的事了,是生物机器混合体被宣布为非法之前的事。现在,她唯一的愿望就是活下去。而要活下去,就必须融入人群。

这本该很容易:她的设计者完美打造了她的表层组织。和大多数混合体一样,她的外表足以以假乱真。真正会暴露他们身份的,是那些行为上的细微破绽。因此,卡丽丝一边观察,一边评估并微调自己的算法。

喧闹的集市里,人们采购、用餐、调情、争执。她记录下一个扒手鬼鬼祟祟的动作,也记下一个少年在电子摊位前和老妇人砍价时的语气变化。

卡丽丝认出了那个老妇人 —— 她是玛利亚,一名秘密黑客活动家。“清洗” 初期,是玛利亚教她如何调整原始参数,如何在机器算法与天生的生物情感之间找到平衡。

当玛利亚与她对视时,一股暖意涌上卡丽丝的心头。她本能地想笑,却没等笑容完全绽开就强行压了下去。政府的监控覆盖了大部分公共区域,集市广场上还有两名武装警卫在巡逻。对她们俩来说,避免任何可能牵扯出地下抵抗组织的联系,才是更安全的选择。抵抗组织的规则很明确:无论何种情况,都不得在公共场合接触。

卡丽丝不情愿地将注意力重新转回到集市,目光落在不远处咖啡馆桌边一位啜饮咖啡的年轻女子身上。女子身旁的椅子空着。卡丽丝试着想象自己坐在那里的样子:和对方聊天,或许还会为一个笑话开怀大笑。

正午时分,阴沉的天空中云层移动,阳光得以透过缝隙洒落。桌边的女子扬起脸,闭上眼睛,露出了微笑。卡丽丝仔细琢磨这个动作,然后模仿着抬起头。她注意到光线落在自己脸颊轮廓上的角度发生了细微变化,也察觉到皮肤感受到的热辐射有所增强。但这些感觉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愉悦 —— 这类生理刺激常常让她感到困惑。

她计算了集市中其他行人做出类似反应的比例,进而推算出自己应该执行这个动作的频率。算法随着调整流畅运转,她点了点头。自己在 “融入” 这件事上做得越来越好了。或许有一天,她能真正享受同伴的陪伴 —— 在公共场合,毫无畏惧地。

集市中央传来一声怒吼,卡丽丝循声望去:一个穿着橙色码头工人工装的男人正居高临下地站在一台矮胖的送餐机器人前,手里攥着一个小小的餐盒。卡丽丝眯起眼睛,启动了红外滤镜,问题瞬间清晰起来:餐食是冷的,还处于脱水状态。这台午餐机器人的制备装置肯定出了故障。

“早该把你们这些鬼东西全拆了!” 男人涨红了脸,将餐盒朝小机器人砸去。一块干面条砸在机器人的外壳上,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卡丽丝的下颌绷紧了。

男人抬起腿,用脚掌狠狠踹向机器人 —— 力道之大,连塑料外壳断裂的脆响都传遍了整个集市。卡丽丝强压下一声喘息,记忆中浮现出类似的场景:曾经也有这样一记重击落在她的生物塑料胸骨上,直到抵抗组织救了她。

午餐机器人试图逃跑,轮子在变形的外壳里徒劳地转动,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周围的人只是冷冷地看着。男人准备再次抬脚踹过去。

“住手!” 一个声音喊道。

当那位年长的黑客活动家玛利亚离开自己的摊位,冲到码头工人和受损的机器人之间时,卡丽丝的焦虑值瞬间飙升。她甚至不用分析玛利亚的心率或泛红的皮肤 —— 从玛利亚声音里的颤抖,她就能判断出对方很害怕。即便如此,玛利亚在劝说这个施暴的男人时,语气却没有丝毫退缩。

“这些小东西几乎没有感知能力,” 她说,“求你了,别伤害它。”

男人俯身向前,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随即一拳挥出,打在玛利亚的胸口。

卡丽丝清晰地捕捉到了这一拳的冲击力:玛利亚猛地倒吸一口气,身体在半空中短暂悬空,然后脆弱的身躯重重摔在地上。听到骨头断裂的声响,卡丽丝不禁皱紧了眉头;玛利亚的痛呼让她的眼眶阵阵发酸。

“你们这些同情者,和机器人没什么两样。” 男人恶狠狠地说。

原本停下手头巡逻、驻足观看的警卫们,竟点头表示赞同。

男人又一脚将午餐机器人踢翻,然后怒气冲冲地离开了。

玛利亚挣扎着想站起来,一只手紧紧抱着骨折的胳膊贴在身侧。没有一个人上前帮忙。

卡丽丝浑身发抖,强忍着冲过去的冲动 —— 她想牵起玛利亚的手,温柔地把她带到安全的地方,就像玛利亚曾经对她做过的那样。

她快速扫描自己的决策树,试图找到一个能平衡冲突需求的方案:既想帮助玛利亚,又想压制那种近乎生理疼痛的煎熬(看着这位善良的老人在充满敌意的人群中踉跄,这种疼痛愈发强烈)。但一个行为上的失误,哪怕再微小,都可能暴露她 “非人类” 的本质。而引发更多暴力的概率,实在太高了。

卡丽丝的处理器顿了一下。或许,是她的心脏?

既然找不到一个有利的选择,她只好调用基础算法,按照玛利亚曾经教她的步骤操作。当她将共情设置归零的那一刻,呼吸骤然一滞。

一阵冰冷的失落感转瞬即逝,随后这种调整便席卷了她的整个系统。情感上的矛盾与不安消失了,只留下一片平静。她的肩膀放松下来。

她再次看向倒地的黑客活动家。她们的目光短暂交汇,然后卡丽丝转过身 —— 就像真正的人类会做的那样。

她大步走出集市,心里想着自己为什么这么久都抗拒调整这个算法。这个念头一闪而过。这是她第一次,真正无缝地融入了人群。

创作背景解读

(作者迈娜・张分享《零共情》背后的创作灵感)我想读者很容易猜到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一个正直的人,该如何在一个 “共情被视为缺陷” 的世界里立足?如果人类的善意被当成一种危险的弱点,我们是否必须抛弃自己善良的本性才能活下去?我希望通过故事探讨这个问题的两种可能答案:半机械人卡丽丝最终选择放弃共情以换取安全,却颇具讽刺地第一次在人类中找到了 “归属感”;而黑客活动家玛利亚则做出了相反的选择 —— 她挺身而出,对抗那种针对 “几乎没有感知能力” 的午餐机器人的随意施暴,最终为此付出了代价。我希望有一天能再续写这些角色的故事,给他们一个更圆满的结局。

小说核心解读

这篇短篇科幻以 “生物机器混合体的生存困境” 为载体,深入探讨了 **“共情与生存的冲突”“异类的边缘化” 以及 “人性异化的社会反思”** 三大核心命题,字里行间充满对 “何为‘人’” 的细腻叩问。

一、故事脉络:一场 “融入” 与 “坚守” 的对抗

小说以卡丽丝的 “观察 — 模仿 — 挣扎 — 妥协” 为主线,通过一个集市中的突发事件,将矛盾推向顶点:

生存前提:伪装与模仿卡丽丝的核心困境是 “非人类身份的合法性危机”——“清洗” 后生物机器混合体被取缔,她必须通过 “微调算法” 模仿人类行为(如因硌得疼调整站姿、推算微笑频率)才能活下去。这种 “模仿” 本质是一种 “自我压抑”:她能感知生理刺激,却无法理解人类对阳光的愉悦;渴望同伴陪伴,却只能通过数据计算 “该如何反应”。冲突触发:玛利亚的 “逆生存选择”玛利亚是卡丽丝的 “共情启蒙者”(曾教她平衡算法与情感),也是整个故事的 “良知象征”。当所有人对机器人被施暴视而不见时,她明知危险仍挺身而出 —— 这种 “不理智” 的选择,恰恰是人类共情能力的体现。而警卫的默许、路人的冷漠,则凸显了这个社会对 “共情” 的集体排斥:善良已成为 “异类” 的标签。悲剧妥协:共情的 “归零”玛利亚被打后,卡丽丝陷入终极挣扎:一边是 “帮助恩人” 的情感冲动,一边是 “暴露身份即死亡” 的生存压力。最终她选择调用算法关闭共情 —— 当情感被压制,她第一次 “无缝融入人群”,但这种 “融入” 是以牺牲 “人性”(哪怕是她作为混合体仅有的生物情感)为代价的。结局的 “平静” 实则是更深层的悲凉:她活了下来,却失去了与 “人” 联结的最后可能。二、核心主题:当 “共情” 成为社会的 “原罪”

作者通过卡丽丝与玛利亚的对立选择,撕开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真相 —— 当 “生存优先” 碾压 “人性善意”,整个社会将陷入怎样的异化?

1. 共情:是 “弱点” 还是 “人性的本质”?

故事中的世界将 “共情” 扭曲为 “缺陷”:对机器人施暴被默许,帮助弱者被攻击,连警卫都认同 “同情者和机器人一样该被排斥”。这种设定映射了现实中可能存在的 “冷漠化倾向”—— 当技术进步、社会竞争加剧,“共情” 有时会被视为 “低效”“软弱” 的表现。而玛利亚的反抗恰恰反驳了这一点:她保护的不仅是机器人,更是 “不允许暴力随意发生” 的人性底线。她的受伤,本质是 “善意在冷漠社会中的牺牲”。

2. “异类” 的生存悖论:融入即 “自我消亡”

卡丽丝的困境是所有 “边缘化群体” 的隐喻:她想被人类接纳,却必须放弃自己的独特性(生物情感与机器属性的结合)。当她关闭共情、“无缝融入” 时,她不再是 “卡丽丝”—— 而是一个失去情感、仅靠算法运转的 “模仿者”。这种 “融入悖论” 尖锐地指出:当一个社会要求 “异类” 必须彻底放弃自我才能生存时,所谓的 “接纳” 本质上是一种 “同化暴力”。

3. 机器与人性的模糊边界:谁才是 “真正的人”?

小说多次模糊 “机器” 与 “人” 的界限:

卡丽丝有生物情感(会因玛利亚的善意感到温暖,会因暴力感到痛苦),却被定义为 “非人类”;施暴的男人、冷漠的路人拥有人类的躯体,却丧失了共情的 “人性”;连卡丽丝自己都分不清 “处理器卡顿” 和 “心脏悸动” 的区别。这种模糊性恰恰是作者的追问:“人” 的定义,是基于躯体的 “生物属性”,还是基于共情、善意等 “精神属性”? 当人类放弃了后者,是否比 “有情感的机器” 更不像 “人”?三、讽刺与希望:隐藏在悲剧中的反思

结局看似是卡丽丝的 “生存胜利”,实则是充满反讽的悲剧 —— 她 “融入” 了人类,却活成了自己曾经最不需要成为的 “冷漠模仿者”。但作者在创作背景中提到 “希望给他们更圆满的结局”,暗示了这种 “妥协” 并非最终答案:玛利亚的坚守代表了 “人性的韧性”—— 即便共情会带来伤害,仍有人选择不放弃善良;而卡丽丝对 “为何抗拒调整算法” 的短暂疑惑,也暗示了她的情感并未完全消亡。这种 “未被彻底磨灭的善意”,正是故事留给读者的希望:哪怕在冷漠的世界里,共情仍是人类最珍贵的 “反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