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德赛西威三季报:营收76.9亿,账上资金增长5倍 | 智车星球

第三季度,德赛西威实现营收76.9亿元,同比增长5.6%,是近两年来最低增速的一季;归母净利润5.65亿元,同比微降0.

第三季度,德赛西威实现营收76.9亿元,同比增长5.6%,是近两年来最低增速的一季;归母净利润5.65亿元,同比微降0.6%;扣非净利润则下滑13%。

如果只看这些数字,这份财报不算好看。

但另一组指标给出了不同的信号: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达到22.6亿元,同比大增169%,创下历史新高。

三季度末账面货币资金超过52亿元,较去年底的7.8亿元,增长超过5倍。研发和销售投入仍在上升。

财报数据的拐点

过去两年,德赛西威几乎完全靠智能座舱业务拉动,大屏、域控、车机一路放量。

但到了今年三季度,这条主线开始降速。

上半年财报已经埋下伏笔,智能驾驶业务收入 41.5 亿元,同比大涨 55%,营收占比首次突破 28%,而智能座舱增速仅 19%,占比降至 65%。

到了三季度,随着 S6 无人车平台和多款智驾域控进入量产,这一趋势被进一步放大,智能驾驶开始成为新的增长支点。

毛利率也在变。按报表推算,三季度综合毛利率约 18.2%,低于上半年约 20.3%,已连续两季走低。

这其实不难理解,智驾项目刚放量时,前期成本高、摊销重,利润被压着,但进入交付期后,回款能力会逐步释放。

从资产结构上看,公司正在为“兑现”做准备。

三季度货币资金 52.5 亿元(主要来自 44 亿元定增),在建工程同比增长84%,存货提升35%,说明公司在加快建产线、备原料,为新项目和车型量产铺路。

简单说,它不仅在“收钱”,也在“备战”。

现金流的改善也更直接。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 16.4 亿元,到前三季度升至 22.6 亿元,同比增长 169%,换算下来,单季约 6 亿元,延续了回暖趋势。

客户也更加分散,奇瑞、小米、大众、丰田等项目陆续落地,智驾业务的分布更广,让现金流和回款节奏更健康。

研发投入依然保持高位。2025年前三季度,德赛西威研发费用达到20.03亿元,同比增长21.27%。估算一下,其中第三季度单季支出约6.95亿元,比上半年平均水平还略高。

销售费用也同步走高,验证了智驾业务在国内外客户上的推进。

总体看,德赛西威正从过去“堆研发、抢定点”的冲刺阶段,进入“讲交付、讲兑现”的新阶段。资金更充足,研发更聚焦,客户更分散。

系统化转型

如果说上一阶段是规模换增长,那么现在,德赛西威正在用工程能力换确定性。

在它的故事里,“系统化”是一个听上去很高级,但做起来极其耗钱的词。

它意味着不止要卖零件,还要对整套系统负责,算力、感知、算法、OTA 更新、功能验证,样样都得扛。

这背后,是数百名工程师、成千上万小时测试工时的堆积。

1–9 月,德赛西威销售费用 2.54 亿元,同比增加 75.9%(去年同期为 1.45 亿元)。公司在说明中指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业务扩张、获取客户订单的相关支出增加。

这意味着,智驾与系统化项目正进入密集交付期,开发和验证成本同步上升。

研发投入仍维持高位,前三季度累计支出 20.03 亿元,同比增长 21%。计算下来,单三季度投入约 6.95 亿元,较上半年平均单季略有增长。这说明公司并未放慢研发节奏,仍然处在系统化布局的高投入、高验证阶段。

换句话说,现在赚到的每一分钱,都带着研发与交付的压力。

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和客户的关系正在发生质变,过去是“Tier1供货”,现在更像“系统共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和奇瑞的合作。

10 月 18 日的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德赛西威带来了三项“能落地”的成果:

IPU13E 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基于高通 8620 平台打造,支持高速 NOA、城区记忆行车、记忆泊车等功能;

IPU04S 域控,搭载英伟达 Orin Y 芯片,定位更高阶城区 NOA 方案,已在奇瑞“猎鹰 700”平台量产;

智能进入系统,支持 UWB、BLE、NFC 多协议,已在奇瑞、捷途、iCAR、瑞麟等品牌落地。

这些产品背后,是一个系统化供应商的全流程能力,软硬件一体开发、跨平台算法适配、车端到云端的联调验证。

对奇瑞来说,这是体系能力的外包;对德赛西威来说,则是系统化转型的第一次规模兑现。

但它也要承担更多风险,客户节奏被拉长、算力平台要同时兼容高通与英伟达,团队还要在多项目并行中保持稳定输出。

这种复杂度,是所有 Tier1 都得打的硬仗。

平台能力开始外溢

当国内的系统化交付跑通后,德赛西威开始把这套能力复制出去。

海外市场是一个信号。德赛西威的全球客户占比持续提升,欧洲和东南亚成为新的增长点。

公司在德国也设立了研发与项目支持中心,为海外主机厂提供本地化交付服务。

这意味着,它开始以系统平台的方式,在海外市场落地整车项目,座舱、域控、智驾一体打包,按国际标准交付。

而在国内,兑现的另一条主线来自无人车。

德赛西威今年推出全新的 S6 无人车平台,可支撑末端配送、厂区物流、特种作业等多场景。

不同于以往卖硬件的模式,S6 平台整合智驾域控、底盘控制、云端管理系统,在统一架构下快速适配不同车型。

从技术上看,这是公司将乘用车智驾能力,延伸到无人车领域的关键一步,也是验证平台复用性的最好场景。

这种平台化的“延展性”,正在成为德赛西威最大的竞争壁垒。

从 IPU 系列智能驾驶域控、XPU 智能座舱平台,到 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EEA)协同开发,德赛西威正在构建一条覆盖硬件、算法、操作系统和云端管理的完整链路。

它正从 Tier1 的供应节点,走向“系统平台提供商”,并以交付体系的方式参与整车智能化的定义。

现金流回正,项目稳定交付,平台能力在复用。对一家做系统的公司来说,这意味着“讲故事”的阶段结束了,真正的兑现周期,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