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八纵八横”高铁网络编织起中国经济的经纬线,那些每天吞吐千万旅客的高铁站,早已超越“交通枢纽”的单一身份。它们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建筑美学的集大成者,更是科技与人文的交融场。今天,我们走进五座风格迥异的绝美高铁站,看钢铁与匠心如何碰撞出动人的城市注脚。

在广西柳州柳南区,一座11.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高架站房正续写着“西南铁路咽喉”的传奇。作为湘桂、黔桂、焦柳三条普速铁路与柳南城际、衡柳高铁的交汇枢纽,柳州站自1941年建站以来,始终是中南、西南五省区的交通要冲。2015年启动的改造工程,让这座“老站”焕发新生:6.7万平方米的站房、1.4万平方米的候车区可同时容纳1.28万人,铁路、公路、公交、轨道交通在此无缝衔接,成为广西第二大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从历史中走来的柳州站,用“立体换乘”的现代设计,诠释着“钢铁动脉”的时代内涵。

在黑龙江东部的牡丹江市,一座高36米的站房将百年铁路史与地域文化熔铸成独特的建筑语言。作为1901年建站的“铁路元老”,牡丹江站历经5次改造,2018年随哈牡高铁开通正式融入“八纵八横”网络,成为我国最北一横的高铁节点。其外部设计堪称“文化拼盘”:中东铁路的经典造型、牡丹花的柔美轮廓、横道河子机车库的折线灵感,再辅以唐代渤海国的文化元素,甚至醒狮形塔柱的点睛之笔,让这座2.9万平方米的车站,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极北之城”的过往与现在。

塞外山城张家口的桥东区,一座9.8万平方米的“雪国境门”正静候世界目光。作为京张高铁、京包客专的交汇枢纽,张家口站以“雪国境门”为设计理念,将大境门的拱门、自然地貌的弧线与百年京张“人”字形铁路意象巧妙融合,建筑线条流畅如滑雪轨迹,暗含2022年冬奥会的迎宾之意。站内细节更显巧思:1.32万平方米的候车厅中,四块立柱屏幕覆盖全视角车次信息。这座站房,既是交通枢纽,更是“冰雪之约”的建筑预演。

在海拔3836米的西藏日喀则,拉日铁路的终点站用“藏红与乳白”的主色调,在2.45万平方米的空间里铺展藏地风情。2014年投入使用的日喀则站,是拉日铁路规模最大的新建车站,其设计深度复刻藏式传统:红色格子门窗、层叠的檐角装饰,连旅客流线都采用“上进下出”的藏式建筑逻辑。9996平方米的站房内,两层候车厅可容纳2000人,中部的候车大厅、售票厅与进出站口布局清晰,让高原旅客在转乘时也能感受“家”的温暖——这是雪域高原对“现代交通”最温柔的回应。

当高铁与机场在地下相遇,世界首个“高铁下穿机场”的奇迹在河北廊坊诞生。作为京雄城际铁路的重要节点,大兴机场站以“凤栖梧桐”为设计主题,与机场“凤凰展翅”的造型遥相呼应。11.5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里,地下一层的综合服务中心融合“四区一室”,让旅客不出站即可完成咨询、购票、寄存;地下二层的站台层安装平移式站台门,既隔绝列车噪音,又避免行李掉落风险。这座站房用“地下穿行”的创新,重新定义了“空铁联运”的效率边界。



从八桂大地到雪域高原,从极北之城到冬奥枢纽,这些绝美高铁站早已不是冰冷的钢铁森林。它们是城市的“第一眼印象”,用建筑语言讲述地域文化;是科技的“微缩实验室”,用智能设计提升出行体验;更是时代的“立体相册”,记录着中国高铁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跨越。下一次乘高铁时,不妨多留意站房的细节——那些线条、色彩与功能里,藏着比旅程更动人的故事。

喜欢我们的内容吗?那就点个赞加关注吧!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下期更精彩!
穿越山河人文:那些藏在高铁线上的“建筑诗”——一文解锁绝美高铁站
站台之上的城市诗:解码四座将地域文化刻进建筑的绝美高铁站
穿越时空的站台:解码五大绝美高铁站的建筑密码
云岭高铁线上的文化密码:这四座绝美车站藏着多少你不知道的故事?
一文了解那些绝美高铁站——云南边境线上的立体文化名片
一文了解超级隧道工程:新八达岭隧道与马鞍山隧道,解码大国基建
END 欢迎关注
(部分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敬请联系本号进行删改)参考来源:网络 / 国家铁路集团
喜欢就点关注❤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