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油太贵、电太慢、桩太少,大电池才是增程车的最优解?| 智车星球

国庆假期过半,已经跑在路上的增程车主们,或许又经历了那场熟悉的“增程纠结”。电量还有40%,但导航显示前方充电站排队;切

国庆假期过半,已经跑在路上的增程车主们,或许又经历了那场熟悉的“增程纠结”。

电量还有40%,但导航显示前方充电站排队;切换燃油吧,一看油耗表,心里又有些不是滋味。

这就是当下增程车主最真实的心理轨迹:电不够纯电安心,油又不像油车那样洒脱。

于是,「能不能把电池做大一点?」正在快速转化为真实的产品卖点与市场导向。

过去几年,增程式汽车一直被定义为“电动化转型的中间态”,一种在「补能焦虑」与「技术不成熟」之间,踮着脚尖往前走的选择。

但2025年,大多数新出的增程车开始做一件看上去不太合理的事情:把电池越做越大,纯电续航越来越高。

智己LS6增程版配了66度电池,纯电能跑450公里;小鹏G01增程版续航430公里,昊铂HL增程版也能跑350公里。数据已经逼近主流纯电车,部分车型甚至超过了它们。

更直接的趋势对比是,2021年,主流增程车的纯电续航还集中在150km档,但今年,300km以下的新增车型已成少数派。

这看起来像是一场技术路线的自我背叛,明明可以加油,为什么偏要装这么大块电池?明明是用油发电,为什么努力模仿纯电?

但市场却给了这场“背叛”最积极的反馈。今年1-7月,国内增程车累计销量64.6万辆,同比增加12.1%,占新能源车销量的9.97%。

一时间,除了理想与问界这些增程老玩家,小鹏、极氪、智己、阿维塔、小米等原本以纯电为主的品牌,都纷纷宣布增程产品计划。

所有人都开始意识到,在追求“纯电体验”这件事上,增程车比纯电车还拼。

市场与技术的双重选择

增程车电池越来越大,并不是哪位工程师拍脑袋决定的结果,而是市场、用户、政策、成本结构多重合力下的产物。

首先是用户的选择。数据显示,超过91%的增程车主日常使用纯电模式,发动机仅在长途或低电量时介入。而在城市日常通勤中,车主对NVH表现、动力响应、能耗成本高度敏感。发动机的任何介入,都会被用户感知为“体验退化”,这也让拉长纯电续航成为提升体验的最直接路径。

比如广汽集团在发布昊铂HL增程版时就表示,60kWh大电池,满足多数人一周通勤,长途综合续航1369公里,一年只加三次油。

在社交平台上,也有用户写道:“增程车的出现本来是为了解决纯电车的里程焦虑,但是大多数增程车主,日常使用都会使用纯电,因为增程车纯电里程太短,就出现了频繁充电的问题,反而日常使用更加不方便。现在推出大电池的增程车,刚好可以满足日常使用不方便的短板。”

其次,是营销的需求。面对高度同质化的新能源市场,续航成了最直观、最能放大展示的卖点。相比“系统调教”、“电耗表现”这种难以传播的参数,一个“纯电续航430km”的标签,更容易贴上展车、挂在直播间、刻进海报。

这也是为什么,车企在增程车型宣传中,几乎默认将纯电续航放在第一主位,而非综合续航或馈电油耗。

第三,是技术和政策的双重推动。据高盛测,2025年全球电池包成本将降至99美元/kWh,较2022年下降逾40%。在此背景下,搭载35~45kWh电池的增程平台,已可以控制在20万级主流售价以内。

与此同时,800V平台与5C快充的快速下沉,也正在“托底”用户的补能焦虑,比如智己LS6可以15分钟补能310km。

而在政策层面,虽然“双积分”政策并未直接鼓励大电池,但部分地方性补贴政策对“纯电续航超250km”的PHEV车型提供更高分值,或目录准入便利,也间接引导了车企向电池扩容倾斜。

所以,电池越大越好,已经不只是技术方案的优选,而是用户焦虑、市场诱导与政策结构共同推动的产品共识。

大电池也有“代价”

但大电池并非无代价的最优解。

其一是成本直接增加。电池本身是整车中成本占比最高的单一部件,约占整车总成本的40%。

按照当前每度电700-1000元的成本估算,每增加50公里纯电续航,意味着几千元以上的制造成本提升,最终也转嫁至整车售价中。

例如问界M8高配车型中,大电池版本较同配置的小电池版本售价高出近3万元。

其二是使用成本和效率问题。

有位用户吐槽,城市通勤时,每公里0.2元的电费,一旦上高速切换燃油系统,表显油耗飙升至8L/100km,一公里成本约0.7元。跑一次500公里的长途,电油成本差价可达250元,够一家人吃一顿火锅。

这使得不少车主在低电状态下,宁可排队抢桩,也不愿加油。所谓“油电自由”,在高工况、高油耗面前逐渐变成了“心理禁区”。

其三是能效结构的问题。即使技术可以堆叠,体验未必成正比。

中汽研数据显示,车重每增加100公斤,纯电模式下电耗上升5%-8%,馈电模式下上升8%-10%。电池变大带来的不是体验线性增长,而是能耗的快速堆叠。

一位武汉的理想L8 Ultra车主在采访中说得直白:“每天通勤就50公里,230公里的纯电续航几乎用不上……电池太大了,充电时间长,即便是快充也要一小时,不充满又觉得不安心。”在缺乏高频长途需求的场景里,大电池反而成为“用不上”的冗余。

这正是当下增程大电池的真实处境,它确实提升了体验边界,但也把自己卡在了“还不够纯电,又不彻底油车”的模糊中间地带。

增程,还是过渡吗?

当增程车越做越“电”、越卖越多,它也逐渐来到路线博弈的交叉口。

一边是“大电池+小油箱”的持续优化路径,试图打造无需发动机介入的“类纯电体验”;另一边,是以理想MEGA、小鹏X9为代表的快充纯电阵营,正试图通过5C高压补能、超快桩网络部署,补上电动车的最大短板。

这是一场技术方向的“双螺旋对撞”,前者在成本、能耗与定义边界上愈发逼近纯电,后者则在充电效率和补能便利性上不断抹平焦虑。

车企也在这条岔路口下注。部分厂商选择在纯电平台基础上衍生增程版本,最大化平台复用效率,如极氪的“超级电混技术” 和智己的“恒星”超级增程技术。

也有厂商为增程独立开发专用架构与动力系统,如理想L系使用专属1.5T增程器、宁德时代推出“骁遥”系列专用电池。

但争议依然存在:增程,是否值得成为长期平台战略?

从用户实际出行数据看,一个理性的“纯电续航甜蜜点”正在显现。

根据《2024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数据显示,即便在通勤半径最大的上海,单日往返距离也不过80公里。综合覆盖95%用户场景,CLTC续航200公里已可满足主流需求。

超过这一续航的体验提升是存在的,但带来的同时是边际成本与能耗负担的大幅上升,工程意义上的“最优解”,与用户心智的“安全感”之间,存在难以回避的冲突。

与此同时,纯电基础设施的扩张虽然仍在进行,但远未形成对增程路线的绝对压制。2024年,全国公共充电桩总增量达到85.3万台,其中直流快充桩年增约52.2万台。

但结构性紧张依然存在。全国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的总体车桩比为2.45:1至2.64:1,在公共桩维度,纯电动车与公共桩之比已高达6.51:1。

也就是说,大部分用户仍依赖自建桩补能,公共快充仍是稀缺资源。

虽然岚图、智己等品牌已经将5C快充平台下探至20万元区间,并压缩补能时间至10分钟以内,但这些技术的普及率仍处于早期阶段,且高度依赖厂商自建体系。

与此同时,用户对于快充能力的期待也在迅速上升。J.D. Power调研显示,63%的潜在购车者将“10分钟补能300公里”列为刚需,而这一比例在2022年仅为29%。

而在“充电10分钟,排队40分钟”的现实落差下,增程车所提供的那口油箱,依然是城市补能结构不完整时的有效兜底。

它是终局,还是中转?

从被视作“油电之间的妥协”,到成为一场针对“电感体验”的工程冲刺,增程式汽车已经走完了自己的第一阶段,甚至变成了某种意义上,“更懂电动车用户”的产品形态。

但越往前走,留给增程车的定义就越模糊。技术路径愈发复杂,用户心理愈发细腻,平台架构的长期投入,也开始面对回报与壁垒的拉扯。

今天的大电池,既可能是对城市补能焦虑的正向响应,也可能是一种结构冗余的代偿策略。

从销量曲线看,它正在成为“新主流”,但从产业演化的角度看,它也可能只是某一代架构转型中的技术缓冲带。

这不是一个关于“谁赢谁输”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谁能撑到下一轮基础设施红利”的问题。下一轮的充电网络、车桩比、快充体验,才会决定这场博弈的最终坐标。

在那之前,增程将继续存在、继续变化、继续被使用。但它是最终方案,还是一个被时代借用的临时解法,我们还不能太早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