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今日秋分:阴阳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养生抓住这些重点!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当天日夜时间均等,而后夜愈长日愈短。全国大部分地方气温下降快速而明显。秋分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当天日夜时间均等,而后夜愈长日愈短。全国大部分地方气温下降快速而明显。秋分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四个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秋分平分秋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分带走初秋的淡雅,迎来深秋的斑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白天渐短,夜晚渐长。《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昼夜时间均等,并由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在北极点与南极点附近,这一天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在地平线上转圈”的特殊现象。二是,气候由热转凉。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白露秋分二节。热降液生,此时地面,早晚便有露气。秋分以前,地面上的热多,地面下的热少。到秋气下降,暑气入地,地面上有了露时,地面上的热,与地面下的热,多少一样,上下平分,故曰秋分。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可以说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

秋分三候传统二十四节气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

1一候雷始收声

古有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

秋分以后,下雨不会再打雷,再也不用担心夜晚会被惊雷吓醒。

2二候蛰虫坯户

秋分过后,昼短夜长,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洞穴之中,以防寒气入侵。

秋天完全占据天地之间的舞台,早已听不到秋蝉的嘶鸣,田野里的虫鸣声也变得稀疏喑哑。

3三候水始涸

《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

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降雨量也开始减少,湖泊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便是诗人爱说的“秋水消瘦”、“秋水清瘦”。

“秋分无生田,准备动刀镰”,玉米绽开了黄灿灿的笑容,高粱托举着红灿灿的火把,谷子地一片金黄,田野里油画一样绚烂多彩。

掰玉米,收高粱,割谷子,丰收后欢乐的笑声在田野上空回荡。

“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叶落空”,是刨花生的时候,而经了秋露的红薯叶梗,也可以用水焯了,凉拌,淋上小磨香油、蒜汁、老陈醋,新鲜花生米和凉拌红薯叶梗,可是以前人们下酒的美味佳肴呢!

除了秋收,还有秋种,“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应时”,秋分还是个抢种冬小麦的时节,更是一年中忙碌的时节。

秋分节气民间习俗

秋分时节,有很多的习俗,比如秋祭月,吃秋菜,送秋牛,粘雀子嘴,放风筝,做面雀等,在很多地方依旧延续着......

淳朴的劳动人民,敬畏着自然,也依靠着自然的馈赠生活。

1吃秋菜

“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

秋分这天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

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2送秋牛

秋分那天,有挨家送秋牛图的人。“秋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说唱的人,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合辙押韵,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顺应农时的话,祝福收成好。

3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

人们把不用包心的汤圆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4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

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人们不仅放风筝,还要相互比赛看谁放得高。

秋分节气养生防凉燥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随着秋分节气的到来,冷空气开始日渐活跃,早晚温差明显加大,对于秋分养生,防凉燥成了头等大事。

由于秋令气候温凉有异,故而外燥有温燥和凉燥。以时令节点为分界,白露为温燥,秋分为凉燥。凉燥属次寒、小寒,凉燥犯肺,则肺气不宣,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症见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温燥属热,易于伤津耗液,使肺金清肃之令不行,症见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燥。

温凉不同,缓解的方法也不同。若是凉燥,要温润止咳,适合吃些偏温的食物,如杏仁、淮山、山芋、板栗等。除以上食物,萝卜也是缓解凉燥的“好帮手”。白萝卜味辛、甘、性平,归肺脾经,具有下气消食、润肺化痰,通便等功效,对消化不良、便秘、咳嗽痰多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因其色白,属金,入肺,故有利润燥。而胡萝卜味甘、性平,入肺、脾经。具有消食通便,润肺化痰,补肝明目,清热解毒等功效。能治疗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咳喘痰多、视物不明、夜盲症、便秘等病症。因白萝卜、胡萝卜都入肺经,都有润肺化痰的功效,因此对干咳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秋分节气养生

1调节情绪,消除伤感

俗话说:“伤春悲秋”。秋天万物凋零,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产生萧索之意的季节。从而也容易导致出现情绪低落,甚至是伤感、忧郁的状态。

此时要多与朋友聚会聊天,趁着秋高气爽的天气出去逛逛公园、游览山水,有助于不良情绪的发泄,避免悲意的产生。多笑、常笑、开口笑,还能保养肺气。当然,如果自己无法调节情绪,还需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2充足睡眠,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有说:“秋三月……早卧早起”。

在秋天,睡眠上应该做到睡得早、起得早,即每晚最好在10:30上床,顺应人体养阴藏神的需要,使第二天保持精力充沛,也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符合“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中午有条件的最好睡一觉,无条件的也要在座椅上闭眼静养15分钟。

3适当运动,对抗疲乏

适当的运动是对抗疲乏的有力武器,散步、慢跑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要根据自己日常的运动量来调整。如果平常运动较少的应该从轻量的运动开始,逐渐过渡到有氧运动,如果超出了自身的耐受能力,反而会增加疲劳感。

4常梳头发,头脑清醒

头部是穴位比较密集的地方,常梳头发,不仅有助于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同时也有疏通经络、按摩穴位的作用。有空的时候可以试试五指梳。这在中医推拿功法里有一招叫作“拿五经”,即用五指分别点按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每次梳头就是在梳五经。每次大概3分钟就能达到效果。

5补充水分,防止干燥

“秋燥”也是秋天很容易出现的问题,人体也容易因为缺水而导致疲乏。因而,每天补充足够(2升左右)的水分是十分必需的。

也可以泡些西洋参茶,起到养阴提神的作用。另外也可以配合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蜂蜜、百合、雪耳、沙参、玉竹等。同时也要尽量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味的食品和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

6饮食有节,多吃蔬果

在饮食上,无论过多、过少都会导致疲乏犯困。吃得过多会导致血液多集中在消化道,使大脑的血液供应不足。吃得少,脑部的营养供应更不足。所以饮食要做到有节制,三餐定时、不过饥过饱、少吃油腻,也能够有效减轻疲乏。

秋分节气穴位养生

肺与秋气相通应,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秋分穴位养生仍以“补养肺气”为原则,推荐养生穴位:肺俞穴和大肠俞穴。

1肺俞穴

肺俞穴是肺脏之气输注背部之处,与肺脏内外相应,是治疗肺脏疾病的重要腧穴,按摩肺俞穴有解表宣肺,清热理气,调肺和营,补劳清热等作用。

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每晚临睡前端坐椅子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敲背部肺俞穴数十下,同时用手掌在背部两侧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

2大肠俞穴

大肠俞为手阳明大肠经经气汇聚之处。大肠为“传导之官”,能调节水液代谢。按压该穴位能缓解肠道不适等症状,便秘的时候要重点按压左侧的穴位。

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双手上下擦揉两侧大肠俞穴,每次3~5分钟,以局部自觉温热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