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已达35天,追平历史最长纪录,导致航空系统瘫痪、公共服务中断。美国交通部长警告,若停摆持续,可能关闭空域。穆迪分析指出,停摆每延长一周,美国经济损失将增加约17.5亿美元,预计四季度GDP增速可能下降1-2个百分点。这一僵局凸显美国政治极化,若持续至感恩节,可能对全球供应链和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冲击。
2. 秘鲁与墨西哥断交,因墨方庇护秘鲁前总理秘鲁外交部宣布与墨西哥断绝外交关系,原因是墨西哥驻秘鲁大使馆为秘鲁前总理贝特西·查韦斯提供政治庇护。这一事件加剧了拉美国家间的外交紧张,可能影响区域经济合作。秘鲁总统表示,将采取法律手段追究查韦斯的贪腐指控,而墨西哥则谴责秘鲁的“单边行动”。
3. 俄乌冲突持续,俄收紧对红军城包围俄罗斯国防部称,在红军城(乌称波克罗夫斯克)方向收紧对乌军的包围圈,挫败乌军多次突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北约代表讨论冬季能源防护计划,寻求采购更多防空系统。与此同时,法国接近与乌克兰达成协议,将通过北约框架提供“阵风”战机,这可能改变战场空中力量平衡。
4. 马尔代夫实施“世代禁烟令”,全球首个终身禁烟国家马尔代夫卫生部宣布,对2007年及以后出生的公民和游客实施终身禁烟令,违者最高可罚款1万美元或监禁一年。这一政策旨在降低吸烟相关疾病,预计到2080年实现全国无烟。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公共卫生里程碑”,但旅游业担忧可能影响收入。
5. 伊拉克计划2026年9月前完成国际联盟撤军伊拉克总理苏达尼宣布,以打击“伊斯兰国”为目标的国际联盟计划在2026年9月前完成撤军。目前极端组织威胁已显著降低,伊安全部队能力提升。此举标志着伊拉克向完全主权国家过渡,但专家警告需警惕地区权力真空引发的不稳定。
二、国内新闻(30%)1. 中国成功发射遥感四十六号卫星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遥感四十六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该卫星主要用于防灾减灾、国土资源勘察等领域。此次发射是中国航天2025年的第32次发射任务,展示了中国在遥感技术领域的持续进步。
2. 中国延长对法国等国免签政策并对瑞典免签外交部宣布,将对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免签政策延长至2026年底,并自11月10日起对瑞典实施免签。此举旨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便利中外人员往来,预计将促进中欧经贸和旅游业发展。
3. 深圳中院宣判缅北果敢白家犯罪集团案以白所成、白应苍为首的5名主犯被判处死刑,该集团涉及组织黑社会、诈骗、故意杀人等12项罪名。此次审判通过中国庭审公开网全程直播,彰显中国打击跨境犯罪的决心。中缅警方通过5次联合行动瓦解其网络,押解回5.7万名涉诈人员。
4. 全国冬小麦播种进度加快,黄淮海主产区过三成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冬小麦播种已过三成,黄淮海主产区进度超预期。农业农村部要求加强田间管理,确保明年夏粮丰收。当前土壤墒情总体适宜,但部分地区需防范病虫害和旱情。
5. 南京实施24小时过境免办边检政策国家移民管理局宣布,南京禄口机场纳入新一批24小时直接过境免办边检手续口岸。此举将提升南京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预计年新增过境旅客超百万人次,促进长三角地区开放合作。
三、深度报告(20%)1. 中美关系缓和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中美在釜山会晤后,同意加强经贸合作,暂停部分关税措施。分析指出,这将缓解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供应链压力,但科技竞争仍存。例如,美国仍限制英伟达高端芯片对华出口,而中国加速推进半导体国产化,12英寸晶圆良品率已超90%。未来,全球产业链可能呈现“竞合并存”格局。
2. 中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爆发,非IT领域成新焦点美银预测,中国AI基础设施投资将从芯片转向电力、散热等非IT领域,预计到2030年规模达8000亿元。其中,电力系统占比38%,数据中心金属材料占12%。这一趋势反映中国应对算力需求激增的战略调整,同时推动绿色能源和先进材料产业发展。
3. 虹桥论坛:自由贸易与网络安全的平衡路径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在虹桥论坛上强调,自由贸易与网络安全需通过国际合作实现。他建议建立跨境数据共享机制,反对单边技术封锁。中国商务部表示,将推动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提升全球资本流动效率。
四、历史上的今天1946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生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成立,旨在通过教育、科学和文化促进国际合作。该组织推动了全球扫盲运动、世界遗产保护及科学知识共享,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象征。其理念“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五、名人语录“女性需要榜样力量来证明,科学领域没有性别界限。”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梅-布莱特·莫索尔(May-Britt Moser),强调多样性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