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江苏省淮安市30万吨废旧动力电池高值化利用项目开工

第一动力电池回收消息,近日,备受瞩目的百思凯动力电池高值化利用零碳工厂项目在园区正式开工建设,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在动力电

第一动力电池回收消息,近日,备受瞩目的百思凯动力电池高值化利用零碳工厂项目在园区正式开工建设,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高达32亿元,规划占地达380亩。其具备强大的处理能力,每年可处理30万吨废旧动力电池,并能产出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10万吨再生电池级磷酸铁以及其他各类新能源材料。待项目全部建成并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突破35亿元,为国家贡献税收超1.2亿元,无疑将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百思凯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的实施主体,有着深厚的行业积淀。它隶属于上海天永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便是国内最早布局动力电池回收的企业之一。公司一直专注于退役磷酸铁锂电池的综合回收利用及磷酸铁前驱体材料生产,始终坚守在锂电池材料循环利用和新能源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其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直接再生技术更是获得了中美日专利授权,所产材料纯度高达99.9%,且成本较原生矿降低了35%,彰显了强大的技术实力。此次淮安项目的落地,是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环,未来还计划将“零碳工厂”模式复制到欧洲、东南亚等地,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年处理退役电池100万吨,占据全球20%的市场份额。

百思凯新能源的国际化征程始于2024年。通过新加坡子公司BSK & TIG (SINGAPORE) PTE.LTD.,公司积极与东南亚新能源车企展开战略合作,精心构建覆盖“一带一路”的回收网络。到了2025年,公司还打算在德国法兰克福设立欧洲总部,针对欧美市场推出符合ISO 14067标准的碳足迹认证服务,助力中国新能源企业顺利突破国际贸易壁垒。

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步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据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预测,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82万吨,而从2028年起,这一数字将突破400万吨/年,对应的市场规模更是超过2800亿元。在政策驱动、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的共同作用下,整个行业正加速转型,全力构建“资源循环+低碳发展”双轮驱动的新模式。

动力电池堪称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内部的金属部分、正极、负极、隔膜等部件均具有极高的循环使用价值。业界形象地将“退役”的动力电池比喻为“城市矿山”,充分体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回收潜力。经过专业处理后,这些废旧电池能够重新回归生活,发挥余热。一方面,它们可以被梯次利用,安装在两轮电动车、太阳能路灯或储能设备等对能量密度要求相对较低的设备或场景中;另一方面,当电池容量衰减至40%以下时,还可提取其中的钴、镍、锂等金属原材料,用于循环再造新电池。

为规范回收市场秩序,防范因操作不规范或处理不当引发的安全事故及环境污染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8年至2023年期间,先后公示了5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白名单”,共筛选出156家具备回收处置资质和能力的企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同时具备梯次利用和再生回收双资质的企业仅有12家。

尽管回收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仍不足25%,行业还面临着回收渠道不畅等诸多难题。不过,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17.2万家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其中超六成成立于近3年内。涉及电池回收业务的企业主要分为电池生产企业、车企以及材料企业三种类型,且各行业龙头企业在电池回收方面的布局已日趋完善。例如,宁德时代作为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生产商,通过打造“电池—生产—回收—材料再生”闭环布局,与车企合作建立广泛的回收网络,在电池回收等产业链关键领域拥有显著的技术优势;比亚迪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已在全国布局40多个动力电池回收网点,构建了完整的“拆解—回收—再生”全链条能力;格林美作为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龙头企业,专注于湿法冶金和再生材料提取,镍钴回收率超98%,每年再生利用产能超过5000吨。

百思凯动力电池高值化利用零碳工厂项目的开工建设,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相信在其带动下,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