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中美经贸磋商在吉隆坡低调收官。美国财长贝森特“不再考虑对华追加100%关税”的表态,像一颗深水炸弹,瞬间搅动了全球市场的敏感神经。外界普遍将这一措辞视作华盛顿罕见的“软话”,甚至预言贸易战即将鸣金收兵。然而,字句松动的背后,究竟是真心让步,还是精心设计的战术腾挪?答案藏在细节里。

一、“不再考虑”:一句软话,一场硬算盘
从“随时可能加征”到“不再考虑”,贝森特的口风转换不过数月,却足以让观察家嗅到美方策略的微妙调频。表面看,这是对华示好;实则更像一次“以退为进”的成本核算。

首当其冲的是通胀高烧。美国9月核心CPI仍居高位,若再对华商品追加百分之百关税,等于给本已昂贵的超市货架再贴一层“加价标签”。选民的钱包比任何智库报告都更能决定选票走向。2024年大选进入倒计时,特朗普团队需要把“对华强硬”与“物价别涨”同时写进竞选标语,唯一可行的修辞就是“暂停”。

更深一层,华盛顿的关税弹药库并非弃用,而是“退膛待装”。美方谈判代表私下放风:如果下阶段中方在芬太尼、产业补贴等议题上“配合度”不足,关税大棒随时可以重新上膛。换言之,“不再考虑”只是保险栓,而非销毁武器。战术性喘息,不等于战略性收手。
二、磋商桌下的暗流:共识贴在“暂停键”,分歧留在“备忘录”
五个半小时的拉锯,议题清单横跨海事物流、芬太尼、农产品、稀土、出口管制,几乎把过去五年所有摩擦点重新翻炒一遍。双方公布的唯一共同表述是“达成初步共识”,却迟迟不见文本——可见共识薄如蝉翼,分歧仍坚若磐石。

关税暂停期:11月10日是对等关税豁免的“死线”。美方想用“不升级”换中方在芬太尼跨境核查、非法实验室清单上的“快速通道”;中方则把取消301条款下针对中国船舶的“港口费”当作前置条件。谁先让步,谁就在国内政治场域先失分,时针滴答作响,却无人敢提前拍板。

稀土与供应链:当美方主动把“稀土安全”摆上台面,等于承认中国在关键矿物上的“卡脖子”优势。中方代表顺势提出“技术换资源”——要想稳定获得稀土分离产品,美方需在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上“松指头”。一场围绕“沙子到芯片”的连环博弈,才刚刚开局。

三、APEC前夜的“双人舞”:缓和是道具,观众是全球
吉隆坡磋商之所以吸引镁光灯, Timing 比内容更关键——APEC领导人会晤前夕。两国都需要一个“可以带得出手”的阶段性成果,为可能的双边会见铺垫红毯。

对特朗普而言,最好的剧本是“我把关税悬在头顶却没落下”,既向国内展示强硬姿态,又向世界证明“危机可控”。对中方来说,稳定外部预期、吸引外资回流,是冲刺全年经济目标的关键一环。于是,双方默契地按下“暂停键”,给媒体一个正面标题,给市场一个喘息窗口。正如BBC所言,“在华盛顿,对华政策的最大风险是失控;在北京,对美关系的最大诉求是可预期。”当“斗则两伤”成为共同底层逻辑,暂时的妥协就成了唯一理性选项。

四、全球屏息:为什么世界比中美更怕贸易战?
东南亚担心订单转移戛然而止,欧洲惧怕“选边站”从地缘政治延伸到供应链,新兴市场更怕美元潮汐叠加贸易壁垒引发资本外逃。中美关税枪声一响,全球经济就像被放进CT机,每一轮扫描都照出新的裂痕。正因如此,吉隆坡传出的哪怕一句“软话”,也被外界放大成“和平鸽”。

五、结语:松扣不等于解扣,博弈只是换了跑道
贝森特的“不再考虑”听起来像休止符,实则更像逗号。两国在科技出口管制、印太经济框架、数字主权等赛道的竞逐并未减速;国会山上的反华法案仍在排队等待表决;中国产业链外迁与国产替代亦未因一句软话而放慢脚步。

然而,当“打不起”逐渐成为双方决策层的共同认知,理性克制便获得了更大的话语空间。吉隆坡的五个半小时,或许无法终结贸易战,却为全球市埸提供了一个宝贵的“预期锚”——在不确定性海洋里,哪怕一根浮木,也能让漂泊的船只暂得喘息。下一阵风浪何时袭来,没人能给出准确预报;但至少在APEC开幕前夜,两国选择了把拳头藏进袖口,而不是直接挥向对方。对动荡的世界经济而言,这已算是难得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