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利合作社的“果树认养”
文/冯连伟
春天认养一棵树,秋天收获满树果。
蒙阴县已经举办了三届“果树认养节”。“果树认养节”的诞生地就是垛庄镇孙家峪子村,发起人就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聚利果品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王铭聚。
见到王铭聚书记时,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既憨厚朴实,又特别聪慧能干。接受我的采访时,他开始回首这些年,从成立聚利果品专业合作社到支部领办合作社,从举办首届“果树认养节”到蒙阴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书记论坛”暨垛庄镇聚利合作社“果树认养节”,一一娓娓道来,我在他一页页翻阅逝去岁月的留痕时,感受着创新认养一棵棵果树是如何成为果农致富的“摇钱树”,感受着在乡村振兴路上“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巨大效应。
2024年11月21日下午,来到了孙家峪子村,对王铭聚书记进行了第二次采访。
在去孙家峪子村的路上,垛庄镇党委组织委员洪震给我谈了他对王铭聚书记的印象。他说:“我对王铭聚书记的印象是他自身学历不高,大概也就是初中毕业生,但他善于学习善于钻研,善于利用好别人的长处来发展自己,在众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中,聚利果品专业合作社是数得着的,这几年这个合作社累计分红几百万元,群众得了实惠,合作社树了形象,政府得了口碑。”
王铭聚是蒙阴县果业协会副会长,高级农艺师,2016年被评为临沂市“沂蒙乡村之星”,2020年被评为山东省齐鲁乡村之星,2022年获评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优选计划完成人,2023年6月,被临沂市委组织部表彰为“王传喜式好支书”。
支部领办合作社
王铭聚书记笑着说:“俺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准确时间,就是2015年。我在当选支部书记之前是在黄岩种果树的,1999年进了村委,当选支部书记之前干了两届6年的村委会主任。2010年成立聚利果品专业合作社,主要是为了对果农肥料、农药的使用统一供给;直到2014年我当了村支书之后,响应上级号召,将聚利果品专业合作社改成支部领办合作社。”
王铭聚书记为了把聚利果品专业合作社变成真正地带领群众致富的靠山,他进行了全村村民经济收入状况的分析。全村真正适宜种粮食的良田人均三四分,其他的丘陵薄地只能发展果园可以保证农民有稳定的收入。在老书记的带领下,孙家峪子已经发展了2000多亩的桃园。王铭聚分析,继续扩大桃园的规模不如栽种苹果,因为桃的成熟、采摘、贮藏、销售时间比较集中,最迟到每年的10月份,果农就无果销售了,于是下决心另辟新路栽种苹果。
老一辈的俗语:烟台苹果莱阳梨。王铭聚书记先后组织了150名果农到栖霞、荣城、泰安等地学习苹果栽种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边学习边讨论,达成共识,计划回村后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引进最先进的苹果品种,发展苹果种植。
根据村里的现状,考虑综合因素,决定将村后的1000亩地统一收回来栽种苹果。当时村里拿出了三个方案供原产权人选择:一是个人不愿意栽种的,按每亩每年700元费用流转给合作社;二是愿意栽种的,由合作社统一栽种苹果树后分给农户;三是以土地作价入股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采取出工领工资,土地入股到年底分红。这三种方案公布后,当时有112户果农带着600亩土地加入了合作社。
时过境迁,回忆起收回这1000亩地,王铭聚书记依然忘不了当时经历的风风雨雨。他说:“想干成一件事真的不容易啊,集中收地的时候是2015年农历的3月份,当时镇里派人指导,村‘两委’成员和党员齐上阵,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才从老百姓手里收回来。当时个别户就是不理解,多次做工作就是不愿意,村里去测量时他就去夺皮尺不让量。”
王铭聚书记在土地测量的最后一天出事了。当时他亲自拉皮尺,结果在3米多高的轮子上摔下去,摔成了骨盆骨折,被拉到了县医院。第二天他还在医院打着针,因为一户土地流转中发生了矛盾,在家的村“两委”成员协调不了,一个接一个的电话打到王铭聚书记那里。他说:“心里着急啊,可惜起不来床,心里一急,打针也不觉得疼了。”
风雨过后见了彩虹。收地的风波最后一一平息,合作社实行统一引进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物资采购、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销售、统一现金结算的“六统一”服务模式,在这来之不易的1000亩地上引种了“烟富3”、维纳斯黄金等新品种,实行矮化密植,一亩地栽种88棵,在1000亩地上栽种下了8.8万棵苹果树。
生态闭环
孙家峪子村现在是山东省省级水肥一体化种植示范基地。
聚利合作社成功形成了一个循环农业的生态闭环。
那些原本搁在村里杂乱不堪的果木枝条,被粉碎后加上牛羊粪与枯草芽孢杆菌,就发酵加工生产成有机肥。这些肥用到果园里,能让果子的口感更好、糖分更高。
据粗略估算,合作社一年可消化果木枝条、秸秆五六千吨。
果园通过实行全程标准化生产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现代果业技术,保障了合作社果品丰产优质。还通过实行果园生草、秸秆和果木枝条粉碎还田覆盖的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
“我们通过合作社统一采购肥料、农药等农资,每亩果园可综合降低生产成本三四百元。”王铭聚自豪地说。
“这几年合作社不断加快‘智慧果园’建设步伐,基本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和半机械化。我们现在有打药机、打草机、升降机、叉车、小型粉碎机、旋耕机、开沟施肥机、果枝粉碎机、翻刨机、装载机等,这就是合作社的优势,不是一家一户能办到的。”
“我们合作社的果园离云蒙湖水源地1700米,果树喝的是云蒙湖的水,手机一遥控,上千亩果园就能通过滴灌浇水,既省工又省时。果园的土地喝足了有机肥,一亩地施6方有机肥,一棵果树施了4斤豆饼肥,病虫害防治我们有杀虫灯、粘虫板、诱捕器、迷向丝、生物农药;果园的野草,我们每隔一二十天用打草机把草打碎成有机肥,直接还田。”王铭聚对合作社的“水肥一体化”“智慧果园”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说得自豪,我这个听众也非常激动。
孙家峪子村2019年在果园里建起了“田间课堂”。利用移动集装箱建起了可以一次培训上百人的场所,每年至少两次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果科所、郑州果科所的专家来到田间地头,给果农现场培训,全村所有的果农现在都是“半个”果树专家。
“这些专家不仅培训我们种植、管理技术,还带来了他们最新的科研成果,我们村也成了他们的实验基地。聚利合作社不仅种植最新品种的苹果,我们村还有2000多亩的桃园,60多个新品种蜜桃在我们村有试验基地,我们已经投放市场30多个品种,现在可以说一年四季都可吃上新鲜的蜜桃。”
这就是一个支部领办合作社形成的循环农业的生态闭环。聚利合作社还有一方中国农科院的“数字果园”,是国家“863”高新计划项目,利用监控记录下果树生长的全过程。
果树认养节
聚利果品专业合作社第一届“果树认养节”举办的时间是2019年6月7日,农历的端午节。
果树认养在全国不是新闻,但在蒙阴县的一个小山村举办“果树认养节”就是颇有轰动效应的新闻。
当我问起王铭聚书记最初是怎么策划这件事的,王铭聚书记说:
“人生需要梦想,咱农民更是做梦都想过上好日子。我作为支部书记,带领着父老乡亲,就想用好党的好政策,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当年我带着乡亲们到烟台学习时,人家的果园里已经有名人认养果树,一个小牌牌上写着认养人的名字和果树的品种、树龄等等,我那时就想有一天我也在我们的果园里搞个果树认养,我不会专门针对名人认养,我就面向社会面向大众,让更多的人能够吃上我们的有机苹果。”
“我们的1000亩果园是2015年栽种的,到2019年果树都有了4年的树龄,逐步进入了盛果期,基本具备了果树认养的条件,我给镇里的领导汇报了举办‘果树认养节’的想法,镇里领导很支持,又汇报给县里的领导,就这样举办了首届‘果树认养节’,到目前我们已经举办了四届,其中2020年因为遭到了冰雹,加之疫情,停办了一年,现在是越来越受欢迎,从最初的认领3000多棵,到现在认领六七千、七八千棵,而且有了连续认养的一批客户。”
王铭聚书记对每一届认养节的情况都刻在了脑海里,说起每一届他都有难忘的故事。
我问起第一届“果树认养节”最难忘的是什么事?他说是一个叫王红发的,老家就是蒙阴的,当时在济南发展创业,王红发那次认养了200棵,是首届果树认养节的“认养大王”。
王铭聚说:“当时王红发准备将认养的苹果走电商销售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让他的亲戚帮着把这些苹果全部发往北京。现在王红发每年都还认养几十棵苹果树,虽然不做电商销售苹果,但对果树认养始终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应该是把对家乡的情怀与果树认养连在一起了 。”
果树认养的方式很接地气,很受外地人的欢迎。只需扫码填写资料,就可以认养一棵专属于自己的果树。不仅可以亲自到果园采摘,还可以选择将果子邮寄到家。
举办第一届“果树认养节”时,苹果树的树龄只有4年,还未完全到盛果期,当时推出认养的是“烟富3号”高端苹果品种,认养一棵树是160元钱,树的产量不低于20斤,如果超过20斤属于认养者,如果不足20斤,则由合作社选最好的同品种苹果补足。整个生长过程,合作社统一管理;采摘时,如果自己不能亲自摘,合作社组织人员帮着摘,客户还可以通过视频观看现场采摘的全过程,让客户一定满意。
2021年6月14日,聚利果品专业合作社举办第二届“果树认养节”时,是在孙家峪子村和首届蒙阴县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书记论坛”同时开幕的,此后的“果树认养节”都是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书记论坛”一起开幕。“果树认养节”的影响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不仅提高了孙家峪子果品的品牌影响力,也让来自省内外的果树认养者了解垛庄、认识蒙阴,助力垛庄、助力蒙阴的乡村振兴。
到第二届“果树认养节”时,烟富3号品种树龄已达6年,这一年认养一棵树是260元,保底60斤果子;同时推出了当时的贵族苹果“维纳斯黄金”,认养一棵维纳斯是160元,保底20斤果子。
2023年举办第三届“果树认养节”时,无论是“烟富3”还是维纳斯都已进入了盛果期,认养一棵“烟富3”是280元,保底70斤果子;认养一棵维纳斯是240元,保底果子40斤。
“每次认养一棵树,合作社给村集体交10元收入,每卖100斤苹果,合作社给村集体2元,通过认养果树和苹果销售,现在合作社可给村集体一年增收20万元。2014年我刚当选支部书记时,村集体收入2万元,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50万元,我也连续当选临沂第19届、20届市人大代表。”
采访结束离开孙家峪子时,王铭聚书记握着我的手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我们村的路,我们村的水,都让老百姓特别满意,老百姓想走的地方就有硬化路,老百姓的果树栽到哪里,水就通到哪里,这里面也有很多的故事啊!”
我只能有些遗憾地对王铭聚书记说:“我委托镇党委的组织委员洪震,专门来听你讲,并用录音的方式给我记录下孙家峪子修路通水的故事。”
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今天的沂蒙山区,了解我们永不服输的沂蒙山人,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永不停歇的脚步。

【作者简介】冯连伟,山东临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齐鲁青未了签约作家,荣获吴伯箫散文奖、刘勰散文奖、沂蒙精神文学奖等全国散文奖报告文学奖,散文《乡愁的那头是故乡》《春天的记忆》入选多省中考试卷。著有《静水深流》《真水无香》《似水流年》《掬水留香》等散文集,《沂蒙之水》《见证》等报告文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