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先生之光,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路
——读杨振宁《九十抒怀》对年轻干部的启示
作者:郝鹏凯 田建忠
杨振宁先生在其《九十抒怀》中,以从容之笔回顾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求索。这部跨越时空的自述,对于正处在事业起步与信念塑造关键期的年轻干部而言,恰如一束温暖而明亮的光,照亮前行的长路,我们从中聆听到的,不仅是一位智者的生命回响,更是一部关于“铸魂、担纲、境界”的成长启示录。

第一程:寻光,以理想铸魂,定向领航。年轻干部最具有活力,也易在纷繁现实中迷失于短期功利或者琐碎事务,杨振宁先生早期毅然投身理论物理,其动力源于对科学真实纯粹而炽热的追求,这束“理想之光”为他的人生指明的清晰的航向,他“沐光而行”,实则是先“寻得”了那束毕生追随的光。 年轻干部的“寻光”,即筑牢信仰之基、明确奋斗方向。要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避免成为“无舵之舟”。需时常叩问初心,保持战略定力,如杨先生般,将有限精力聚焦于最有价值的事业,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执着,为万里征程夯实根基。

第二程:担纲,以担当砺行,开路架桥。寻得光明方向后,更需以实干“开路架桥”。理想的实现,必然外化为“舍我其谁”的责任与担当。杨振宁先生洞察到科学对祖国强盛的重要性后,便不遗余力搭建中外学术桥梁,晚年更全职回归,将毕生所学奉献于故土。这是他“担纲”精神的极致体现,以实际行动在科学报国的“长路”上,踏下坚实的足迹。年轻干部手握人民赋予的权力,更需深刻理解“岗位就是使命”。要克服“躺平”心态,勇于到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去“担苦、担难、担重、担险”。学习杨先生“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胸怀,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攻坚克难中锤炼能力,将理想蓝图转化为现实成果。

第三程:望远,以境界升华,行稳致远。人生的价值,不仅在抵达某个终点,更在于旅途中的精神收获与境界升华。杨振宁先生在《九十抒怀》最后提到的“无怨无悔”“福寿长绵”“深深的感恩”这种谦逊与感恩,是其抵达崇高精神境界的明证,让他的人生“长路”充满温暖,意蕴深远。年轻干部在砥砺前行中,需常怀“望远”之思,涵养正确的价值观与政绩观。幸福源于奋斗的过程和服务人民获得的满足。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组织培养与群众信任,以此祛除骄娇二气。看淡个人得失,培养健康情趣与高尚情操,追求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在漫长的为民服务之路上,保持内心充盈,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作者。
作者:郝鹏凯 田建忠
编辑:海贝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