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医如何辩证治疗各种眩晕?(二)

4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一女55岁,患者近一月反复出现眩晕,常与头位、体位变化有关,发病时自觉天旋地转,

4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一女55岁,患者近一月反复出现眩晕,常与头位、体位变化有关,发病时自觉天旋地转,多次因剧烈眩晕不自控而摔倒,严重的时候可引起呕吐。患者先于医院诊治,颈椎CT提示颈椎椎间盘突出、颈椎退行性病变,遂以颈椎病施治,患者感疗效甚微,体位改变引起的眩晕症状依然经常出现。患者自觉头身困重,大便稀溏,舌淡苔滑、脉濡滑、舌边明显齿痕。

中医诊断:眩晕(痰浊中阻)

辩证:脾失健运、痰浊上蒙

治法:健脾化痰,升清降浊

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5g 白术15g 天麻15g 茯苓20g

陈皮15g 钩藤15g 泽泻15g 炙甘草6g

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首诊究其脉证,是为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而致晕眩。朱震亨《丹溪心法》言:“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无痰不作眩……湿痰者多宜二陈汤……如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由此可见痰在眩晕病因中站主要地位。初诊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患者眩晕较剧,加钩藤以平肝熄风,又因患者痰湿重、大便溏而加泽泻以利水渗湿。

患者复诊而来,告知经过第一次治疗后,眩晕症状有所缓解,仔细感受后,目前仅右侧位能激发眩晕,且程度较前减轻,未出现昏仆、呕吐等,大便稀溏有所减轻。经过中医辨证及变位试验,目前考虑西医诊断:右侧后半规管耳石症;中医诊断:眩晕(痰浊中阻)。继续予以前方4副,去钩藤。

患者三诊心情愉悦,溢于言表,告知经过两次门诊施治,目前已基本上未出现过眩晕症状,能够放心大胆躺下睡觉。眩晕消失后,有持续性的头昏头胀,程度不重,喉中有痰,食欲不旺,偶有胃部烧灼感、胃痛泛酸。目前考虑眩晕已去,仍有余痰,需进一步益气健脾以治本,防止再生新痰,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6副:

砂仁15g 木香15g 半夏15g 陈皮15g

党参15g 茯苓15g 白术15g 炙甘草6g

瓦楞子10g

回访,患者表示三诊后余下症状进一步缓解,未再出现眩晕。

5、知柏四物汤加味治疗突然头晕、目眩、视物重影

一男51岁,突然出现头晕、目眩、视物重影,经检查没有明显病理改变,现耳鸣,听力下降,时有尿不适感,畏冷。既往口臭多年。

舌象:舌暗红,苔黄薄。

脉象:脉弦。

中医诊断:眩晕、肾精不足。

立法:滋肾益髓。

处方:知柏四物汤加味。知母10g 黄柏10g 当归15g 川芎10g

熟地15g 白芍15g 柴胡12g 薄荷8g藿香15g 磁石15g 鸡血藤15g 石菖蒲15g郁金10g 密蒙花12g 黄芪30g 升麻10g

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口味减,身体较轻松,舌淡暗,脉弦细。上方去鸡血藤、密蒙花、升麻,加山药20g、车前子(包)20g、山茱萸15g、淫羊藿15g、仙茅15g、白芷12g、制首乌20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按:本案头晕、目眩、耳鸣、听力下降为肝肾不足之证,口臭、苔黄薄为有内热之象,然畏寒属阳虚之象,舌暗红为血瘀之证。患者年逾半百,肝肾阴亏,阴血不足,血脉涩滞,乃致有瘀。肝肾阴亏,清窍不荣,则眩晕、耳鸣。阴虚易生内热则口臭、苔黄薄。阴虚及阳则畏寒。但病机以肝肾阴血亏虚为本,故立滋补肝肾阴血之法,方以四物汤滋补肝肾阴血为主,配知母、黄柏滋阴清热降火。黄芪、柴胡、升麻补气升清。薄荷、藿香、菖蒲、郁金、密蒙花开通清窍。磁石潜降逆火。治疗本案滋补阴血、升提清气、充养清窍与补肾清热、降逆开窍并用,滋清有法、升降有序,效果较好。火降热清后,缓则图本,酌加山药,车前子、山茱萸、淫羊藿、仙茅等补肾温阳之品,阴阳并调。

6、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高血压、发作性头晕

一女77岁,患者头晕不适1个月余,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1个月前出现发作性头晕,伴双目干涩,双耳轰鸣,视物昏花,未治疗。近期,患者上述症状加重。

诊见:精神萎靡,表情疲惫,咽干口苦,急躁易怒,双手及头部颤动,身困乏力,倦怠思卧。

查体:构音不清,双耳听力下降,右耳听力下降明显,反应迟钝,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细数。

诊断:眩晕(风阳上扰)、痴呆。

治则: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钩藤10克,天麻12克,石决明15克,桑寄生10克,茯神20克,首乌藤15克,黄芩10克,川牛膝10克,杜仲10克,益母草15克,炙甘草3克,川芎6克。共8剂,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心得体会:患者为老年女性,以头晕不适为主证,根据中医症状学辨病属于眩晕范畴,辨证属于阴虚阳亢型。笔者认为,从患者生理方面而言,年老者五脏阴阳气血俱虚,阴精阴液亏虚,肾者先天之本也,因此肾阴肾精亏虚为基础;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则肝肾同源,肾精肾阴亏虚,则肝阴肝血不足,阴不制阳,易致肝阳上亢。因此,结合舌脉,该患者属于阴虚阳亢。

脑为元神之府,为髓海,肾精亏虚,则肾髓生化不足,髓海不充,脑窍失养;阴虚日久,阳气偏亢于上,上扰脑窍,故发为头晕不适;肝藏血,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肝受血而能视,二目失于濡润,因此二目干涩、视物昏花;患者津液亏虚,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发为口干咽燥;肝阴不足,阴不制阳,阳亢化风,肝风内动,则肢体颤动。因为患者既往多病、久病,所以有神情憔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等一系列虚证表现。综上所述,治宜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石决明咸寒质重,功能为平肝潜阳,与君药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配伍川牛膝活血利水,共为臣药;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阳亢;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有利于平降肝阳;首乌藤、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患者头晕,笔者认为“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考虑患者久病、多病、体虚、体内瘀血聚集,故加入上达巅顶、血中之气药川芎,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