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正品被“刮码撕标”怎么办?

购物中常见的 “正品刮码” 低价甩货,看似划算实则藏违法风险,多起法院案例已明确其侵权属性,品牌方需重视应对,消费者也需

购物中常见的 “正品刮码” 低价甩货,看似划算实则藏违法风险,多起法院案例已明确其侵权属性,品牌方需重视应对,消费者也需警惕。

一、“正品刮码” 属侵权,法院态度明确

从法律层面,“正品刮码” 构成不正当竞争。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该行为破坏商品溯源体系,使品牌方无法有效管控质量,扰乱市场秩序。如长沙天心区法院审理的某茶企案件,经销商刮除防伪码低价售卖,最终被判赔偿 1.5 万元,类似判决多起,足见法院反对立场。

判断刮码侵权有三大核心要件:一是破坏防伪标识,防伪码、批次码被移除或篡改,消费者难辨真伪;二是扰乱价格体系,低价销售让品牌方价格管控失效,挤压正规经销商利润;三是损害消费者权益,刮码商品无法提供正品售后,食品药品领域还会增加质量安全风险。

二、品牌方维权分四步,高效应对侵权

固定证据:24 小时内锁定证据链是基础。线上需录屏侵权链接(含销量、“刮码” 描述),用 “区块链存证” 或 “可信时间戳” 存证;线下必须公证购买侵权商品,确保证据合法有效。

平台投诉:侵权若在电商平台,可提交《知识产权投诉函》(附商标证书、刮码与正品对比图),同步提供《价格管控协议》证明扰乱市场,但需做好投诉失败的准备。

法律升级:平台投诉无果或侵权严重时,可向市监局提交投诉函,也可提民事诉讼索赔。赔偿金额按侵权方销售额 × 利润率 × 倍数(依主观故意程度定)计算,且务必聘请知识产权专业律师,避免因律师不专业败诉。

源头治理:通过平台披露的卖家信息追溯上游批发商,找到货源;与经销商签《防窜货协议》,约定违规刮码、窜货需赔偿最高 3 倍利润或高额违约金,切断侵权供应链。

三、三大防线提前预防,减少侵权发生

技术防伪:启用 “一物一码” 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验真,品牌方可定位窜货;采用激光雕刻、隐形油墨等防刮码工艺,增加商家刮码难度。

渠道管控:建区域独家代理制,禁跨区销售;定期暗访抽查,违规经销商列入黑名单,终止合作并追责,规范市场秩序。

消费者教育:商品包装印 “刮码产品无法享受正品售后” 警示语;推扫码验真抽奖活动,引导消费者选正规渠道购买。

关键提醒:纵容刮码等于自毁品牌

品牌方常见错误做法需规避:仅投诉表面商家不溯源,致刮码产品反复出现;放任侵权售卖,破坏价格体系与品牌形象;聘非专业律师,导致案件败诉。只有主动维权、做好预防,才能守住市场份额,维护品牌形象与消费者权益,消费者也需认清刮码风险,共筑健康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