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寇准逼宋真宗亲征澶州,还跟辽军签订澶渊之盟?

一、景德元年的朝堂:一半人要逃,一半人要战景德元年深秋,一封八百里加急文书砸在北宋朝堂的金砖上 —— 辽圣宗耶律隆绪带着

一、景德元年的朝堂:一半人要逃,一半人要战

景德元年深秋,一封八百里加急文书砸在北宋朝堂的金砖上 —— 辽圣宗耶律隆绪带着萧太后,亲率二十万大军冲破边境,短短十日就连破三州,兵锋直指黄河岸边的澶州。

时任宰相的寇准刚看完军报,就听见朝堂西侧传来窸窣的议论声。参知政事王钦若偷偷拽着枢密副使陈尧叟的袖子:“金陵有长江天险,蜀地有山川阻隔,不如劝官家南迁?” 这话恰好被寇准听见,他猛地转身,声音震得朝笏都发颤:“谁提议南迁,就该先斩了他!”

此时的宋真宗赵恒,手指已经攥得发白。他登基才四年,想起太祖太宗都没能彻底摆平辽国,腿肚子忍不住打晃。《宋史・寇准传》里记载了他当时的反应:“帝大惊,欲还内”,差点直接躲进后宫。

寇准一把拽住真宗的龙袍,硬生生把人拉回御座:“陛下要是南逃,人心必散,辽军趁势追杀,大宋江山就没了!现在唯一的办法,是亲赴澶州督战!” 朝堂上瞬间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没人敢接话 —— 谁都知道,澶州已是前线,皇帝亲征无异于把脑袋搁在刀尖上。

二、三波 “逼宫”:寇准如何让皇帝迈出京城?

寇准所谓的 “逼亲征”,其实是三场环环相扣的心理战,每一步都踩在真宗的软肋上。

第一波是 “断退路”。面对南迁派的叫嚣,寇准直接点破要害:“王钦若老家在江南,就劝陛下逃金陵;陈尧叟是蜀人,就劝陛下逃成都。他们倒是舒坦了,陛下怎么办?中原百姓怎么办?” 这话戳中了真宗 “想当明君” 的心思,当即把南迁的念头压了下去。《续资治通鉴长编》里特意记了一笔,说寇准当天特意拉着禁军将领高琼一起上朝,就是要用军威给皇帝壮胆。

第二波是 “给甜头”。见真宗态度松动,寇准立刻补了句:“澶州城防坚固,且我方各路援军已在赶来的路上,陛下亲征只需到南城督战,不必过河涉险。” 他还特意安排了真宗最信任的殿前都指挥使曹利用随行,承诺 “一切军务由臣和曹将军兜底”。这才让真宗松口:“那就…… 准备出发吧。”

第三波是 “追着走”。即便答应亲征,真宗还是磨磨蹭蹭。出发前一天,他借口 “内宫需整顿” 想延期,寇准直接带着大臣堵在宫门口:“军情刻不容缓,陛下多等一刻,前线就多一分危险。” 直到半夜,真宗才被 “架” 上龙车。《东轩笔录》里有个细节,说龙车刚出开封城,真宗还想回头,被寇准用眼色逼了回去。

三、澶州城头的转折:一箭定乾坤的 “意外之喜”

景德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真宗的黄龙旗终于出现在澶州南城。当士兵们看见城楼上的龙旗时,《宋史》里用了 “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 来形容 —— 这声欢呼,比任何军令都管用。

但寇准知道,南城毕竟在黄河以南,离真正的战场还有距离。他又劝真宗:“陛下不过河,士兵们还是心里没底。” 这次真宗倒也干脆,在曹利用的护送下,坐着船就过了黄河。当皇帝的身影出现在北城城楼时,原本略显疲态的宋军瞬间像打了鸡血,连守城的民夫都举着锄头喊起了万岁。

辽军那边却出了岔子。萧太后正带着主将萧挞凛勘察地形,没想到被宋军的床子弩盯上了 —— 这是当时最厉害的远程武器,射程能到三百步。《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挞凛中弩,死”,这位辽军第一猛将当场毙命。

萧太后抱着萧挞凛的尸体哭了三天,辽军的士气一下跌落到谷底。本来辽军就是孤军深入,补给线拉得老长,现在主将战死,再打下去胜算渺茫。萧太后偷偷派使者找曹利用谈和,这正中真宗下怀 —— 他早就不想打了。

四、澶渊之盟:是 “城下之盟” 还是 “划算买卖”?

很多人觉得澶渊之盟是北宋的耻辱,其实这笔账得好好算算。

盟约的核心内容有三条:宋辽约为 “兄弟之国”,真宗比辽圣宗大,算哥哥;宋每年给辽 “岁币” 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开放边境贸易。

先看岁币的数额。北宋当时一年的财政收入差不多是一亿两白银,十万两银加二十万匹绢,总共也就值三十万两左右,还不到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三。而如果继续打仗,光军费每天就得花掉上百万两,打一年下来,国库都得空了。

更划算的是边境贸易。北宋的瓷器、丝绸、茶叶在辽国卖得火爆,辽国的马匹、皮毛也得靠宋朝的市场流通。《宋史・食货志》记载,仅雄州一个榷场,每年给北宋带来的税收就超过一百万两,是岁币的三倍还多。相当于北宋花三十万买了和平,还顺便赚了七十万,这买卖太值了。

不过寇准当时是反对轻易谈和的。他本来想逼着辽国归还燕云十六州,还跟曹利用说:“岁币不能超过三十万,不然我砍你脑袋。” 但真宗怕夜长梦多,直接跟曹利用说:“实在不行,一百万也能接受。” 后来曹利用回去复命,真宗先问 “给了多少”,曹利用比了个 “三” 的手势,真宗还以为是三百万,差点晕过去,听清是三十万后,当场大喜,给曹利用升了官。

五、被遗忘的真相:寇准的结局与盟约的百年影响

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这期间没发生过大规模战争,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北宋的经济也迎来了巅峰 —— 仁宗时期的 GDP 能占到世界的五分之一,这背后有澶渊之盟的功劳。

但力挽狂澜的寇准,结局却不太好。王钦若记恨他当初的 “逼宫”,在真宗面前进谗言:“陛下以为澶渊之盟是大功?其实是寇准把陛下当赌注,拿您的性命换他的功名!” 真宗本来就对亲征的事心有余悸,听了这话立刻疏远了寇准,没过多久就把他贬到了陕州。

更讽刺的是,后来辽国使者来宋朝访问,还特意问 “寇相公在哪”,真宗这才想起他的好,但也只是把他调到青州,没再重用。直到仁宗即位后,寇准才被召回京城,可没过多久又卷入党争,最终被贬到雷州,客死他乡。《宋史》里说他死的时候,“家无余财,仅留《汉书》一部”,一代名相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唏嘘。

六、放到今天看:澶渊之盟的 “谈判智慧”

澶渊之盟的本质,是 “以最小成本换最大利益” 的谈判典范,放到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比如谈判的 “底气” 很重要。如果寇准没逼着真宗亲征,宋军没射死萧挞凛,辽国根本不会坐下来谈。就像现在的商业谈判,自身有实力,对方才会跟你平等对话。

再比如 “短期妥协与长期利益” 的平衡。北宋看似给了岁币,却换来了百年和平和贸易红利。这就像企业为了拓展市场,前期可能会让利,但只要能打开局面,后期的回报远超成本。

还有对 “争议” 的看待。澶渊之盟骂了千年 “屈辱”,但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不用打仗、能安稳过日子,才是最重要的。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就像现在评价一项政策,不能只看表面,得算长远的 “民生账”。

一百二十年的和平里,北宋出了苏轼、欧阳修,建了《清明上河图》里的繁华东京,辽国也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双方使者往来不断,甚至互相借鉴制度。这或许就是寇准当初 “逼亲征” 的真正意义 —— 不是为了战功,而是为了让天下人能远离战火。

你觉得澶渊之盟是北宋的智慧还是耻辱?如果换成你是宋真宗,会听寇准的亲征,还是选南迁?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关注我,下期咱们讲讲寇准被贬后,北宋朝堂又发生了哪些暗流涌动。

评论列表

飞沙
飞沙 8
2025-09-20 20:00
对从澶渊之盟开始宋朝靠买和平直到跳海,清朝签的更多不平等条约差点把国家卖完了最后灭亡留下烂摊子差点被日本鬼子王国灭种,历史告诉我们要强国不能绥靖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