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医大学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不会看病!中医教育出了问题(六)

2006年10月24日《瞭望新闻周刊》上一篇题为《中医教育培养中医的掘墓人》一文中说:据了解,我国中医院校每年招收几万名

2006年10月24日《瞭望新闻周刊》上一篇题为《中医教育培养中医的掘墓人》一文中说:据了解,我国中医院校每年招收几万名学生,但培养出的真正中医并不多,有中医科研成就者很少,名中医更是罕见。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认为,这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医化的结果,大部分老中医也持此看法。

对32所中医院校的调查显示,学生约1/3的时间学习西医,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丰富,但中医理论基本训练严重不足。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占了1/4。历来被中医大家所重视的中医经典学习课程不断被删减,甚至成为选修课。中医教学中掺杂“牵强附会”的西医学诠释内容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基本看不懂中医古籍。中医科学院的一位教授介绍,由于课程设置和考试关系,他的21个研究生的外文和计算机水平都很高,但却读不懂《本草纲目》的《序》。

在技能培养上,学生要做很多动物实验,但对中医的望、闻、问、切等临床功夫训练不足。毕业后,多数学生不大会用中医理念看病,大多转行西医,或名行中医实以西医为主。中医药学研究生,大都不是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诊疗水平上提高,而是按照西医的教育模式和标准,提出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不少中医硕士、博士并不会用中医理论与技能看病。

  贾谦举例说,有位中医学院院长原是西医妇科硕士,做了两年白鼠实验成了中医博士,当上了中医学院的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邓铁涛教授痛心地称:“我们是一代‘完人’,完蛋的完。”他担心学院派、实验派中医成为主流后,中医将不知如何发展。

调查显示,现行中医院校的教育模式正在把学生培养成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成为中医的“掘墓人”。他们利用一知半解的中医和西医知识,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或利用一些时髦的标签语言来阐释并未真正理解的中医理论。而中医院校将中医、中药、针灸等设为相对独立的专业,医不识药,药不懂医,如此割裂水乳交融的中医医学和药学,结果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残废”,中医、中药、针灸的作用都难以充分发挥,甚至很难维持原有水平。

我们国家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组建中医药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是继承和发扬中医,为国家培养中医人才,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可是我们的中医药大学的这个办学目的实现了吗?不仅没有为国家为人民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反而培养出大量的不信中医的人,培养出大量的中医掘墓人,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民间能够培养出治病的中医,而大学却培养不出来呢?毫无疑问,大学教育违背了中医教育的规律。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是具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医学瑰宝,从古流传下来的《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著名的中医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目前众多医学院都有开设中医专业,医学需要严谨性,中医也是如此,想要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考研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而和大部分专业一样,中医学生考研也需要考数学、政治、英语、专业课,其他三门都可以理解,唯独英语这一科让人无语。

中医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为何要学习英语?难道要向西方人学习中医知识?

难道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大中医家,以前也会英语,他们留下来的中医知识,需要学生们用英语去理解?

三是中医学生无中医思维,他们不了解中医的原理与治疗规律。

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系,从思维方式到治疗方法都不一样。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不舒服就治疗哪里。中医治疗办法是辨证论治,当出现某种疾病时,需要辩证,找出疾病的原因,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身体的阴阳平衡,疾病自然痊愈,不同的疾病有时候会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治疗,因为疾病的产生原因相同,有些相同的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因为造成疾病的原因不同。

相信大家都是现在所谓科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新人。他们接受不了中医传统思维,或者中国传统文化。

比如很多中医黑喷中医阴阳学说。一看就是迷信思维,这属于典型的先入为主思维。其实中医阴阳无非就是一种分类方法而已,即便是现代医学也往往用阴阳代表,比如化验某些病毒就是以加号(+)或者减号(_)代替,实际也是一种阴阳衍生而已!

阴阳实际中国传统来分类的,比如白天为阳,夜间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人身上部属于阳,下部属于阴;五脏属于阴,六腑为阳。

一个发热高烧,面红,口唇红,脉滑数,大便干,尿黄为阳证。

一个低热,面黄,舌淡纯白,脉细弱,大便稀溏,尿清,为阴证。

所以这种方法很好利于我们临床分辨疾病性质,而不是为了迷信的所谓阴阳。

经典《伤寒论》就是阴阳代表,分为三阴三阳,也是细化了疾病分类,而里边各种方证都是阴阳相互结合的。比如麻黄汤对应桂枝汤;小柴胡对应大柴胡;小青龙对应大青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