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品牌科技网讯】"风云莫测"曾是人类对天气的终极感叹,而今人工智能正以雷霆之势重塑气象预测的版图。2025年10月22日,在南京启幕的第3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穆穆掷地有声:"我们期待AI模型在时空分辨率上超越传统物理模型,成为破解预测不确定性的关键钥匙。"

第3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一、智能气象大模型的破圈之路我国自主研发的"盘古""风乌""伏羲"等大模型,已在台风路径预测、短期气候预报等领域展现惊人实力。穆穆院士指出,AI气象模型具备三大颠覆性优势:1、速度革命:传统物理模型1小时的计算量,AI仅需数分钟完成;2、精度跃升:台风路径预测准确率已超越传统数值模式;3、智能进化:自带优化模块可自主开展多维度可预报性研究。

中科院院士、大气动力学家 穆穆教授
这些特性让AI在破解气候密码中屡建奇功——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AI模型成功突破ENSO现象18个月超长期预测,较传统模型延长6个月;今年大西洋飓风预测中,AI与动力模型对飓风生成位置的判断吻合度达99%;穆穆团队更通过海表温度与风场数据,精准定位太平洋中部ENSO敏感区。
上海台风研究所的创新实践更具标杆意义。其推出的1.0版智能台风模型实现三大突破:空间分辨率提升至公里级,预报时效压缩至3分钟,较传统模型提速21倍;在8月南海台风预测中,该模型对台风生成位置的判定与传统数值模式完全一致。
二、破局之路:挑战与融合之道然而,智能气象预测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穆穆院士坦言:"当前大模型存在'黑箱'特性——其预报结果的物理机制可解释性不足;时空分辨率尚存瓶颈,如部分模型台风数据仅能6小时更新,远低于传统模式分钟级刷新能力。"这导致AI模型在捕捉"蝴蝶效应"等微小扰动时存在先天不足。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提出破局之道:"新一代预报体系必须实现高性能计算与AI的深度融合。"他强调,需构建异构众核超算系统,实现千万核并行计算能力;同时发展高内存、大带宽的超算架构,通过算法与硬件协同设计,实现低精度与高精度计算的有效组合,最终突破地球系统模拟的精度瓶颈。

我国知名品牌专家、商圣范蠡研究院院长、好品牌科技网CEO范贵宾从产业实践角度分析道:“真正的技术突破必须转化为品牌价值,才能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将'AI气象大模型'从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认知的'防灾减灾利器'”。这一观点在AI气象大模型的应用中得到了印证。范贵宾以海信在南非市场35%的占有率为例,指出中国品牌需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如TCL年投80亿研发量子点技术)和市场深耕(如海信联合迪士尼打造定制款电视)构建护城河。这种策略在气象领域同样适用——国家气象中心通过培育自有AI大模型,实现10天内每6小时一次的全球预报仅需30秒,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百倍,这正是“技术优势转化为品牌价值”的典型案例。

这场气象预测的智能革命,本质是传统数理逻辑与数据驱动的深度对话。正如穆穆院士所言:"AI不是要取代物理模型,而是要成为照亮预测盲区的探照灯。"当智能算法的锐度与传统计算的深度形成共振,人类终将获得穿透"风云莫测"的透视之眼,在气候变化的惊涛骇浪中,找到更稳健的航向。
—————————————
【编辑】:刘鹏
【责编】:张唯
【审核】:范贵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