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收官|《灿烂的市集》收官,摆摊这件事真让哥几个做成了

“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在《友谊地久天长》的悠长旋律中,爱奇艺推出的市集经营互动真人秀《灿烂的市集》温暖收官

“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在《友谊地久天长》的悠长旋律中,爱奇艺推出的市集经营互动真人秀《灿烂的市集》温暖收官。然而结束才是开始,这档以“市集”作为核心切入点的节目,为综艺市场带来了不少思考与启发。

随着观众对于“与我有关”的内容越发感兴趣,从去年开始综艺市场便出现了不少明星经营类节目,“市集”更因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特性,而成为不少节目重点刻画的对象。

耐人寻味的是,虽然逛市集是当下最流行的生活方式之一,聚焦市集的节目却不多。而《灿烂的市集》不仅填补了品类的相对空白,还获得了真正来自线下的认可——有在线下偶遇嘉宾的真实顾客,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看他们在现场所做的一切,他们确实不是在玩票,而是真真正正在实干,想要做好一个市集。”

让我们感到好奇的是,综艺偏重娱乐性,要给观众呈现有趣轻松的内容,才能把人吸引进来,特别是对于新节目而言这点尤为重要;而经营市集则是一件苦差事,它需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有大量协调统筹工作,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美。

那么《灿烂的市集》是如何在趣味性与做实事之间找到了那个最佳的平衡点?不妨从郭俊辰、梁靖康、马伯骞、闫桉四位主理人的兄弟情聊起。

“用真诚打败所有质疑”

没有哪句话,比马伯骞灵机一动想出的这句口号更适合用来概括他们四个人的友谊了:“用真诚打败所有质疑”,既概括了他们在节目中的任务目标,也总结了四位主理人的友谊发展。

这句精准的口号,不仅道破了四人友谊的底色,更意外地成为理解《灿烂的市集》节目设计的一把钥匙——它没有将经营任务和嘉宾情谊拆分成两条互不干涉的线索,而是让前者成为后者的“试金石”。

无论做了多少高概念的包装,“悬念”始终是一档综艺最重要的核心,而不少经营类节目之所以让观众觉得只是在玩噱头,就是因为对“悬念”的设置和打磨不够,《灿烂的市集》则很巧妙地把节目悬念先行,用“悬念”这个核心抓手迅速勾起观众的好奇心。

从第一期的无人售卖破冰游戏就能发现,郭俊辰、梁靖康、马伯骞、闫桉四位以“市集新主理人”姿态亮相,从产品定价开始慢慢摸索。热热闹闹选了不少商品摆在街头贩售,结果一算账还是亏本的。这就很自然地留下了节目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悬念——四个毫无经验的小白,能不能办好市集?

当核心悬念被抛出后,观众很快会发现,破解悬念的关键,从来不止于经营技巧。真正的看点,在于当这些具体的难题摆在面前时,性格各异、毫无经验的四人,该如何从最初的手忙脚乱,走向彼此配合,也就是综艺节目中所谓的人物关系线。

《灿烂的市集》让我们眼前一亮之处在于,它没有采用合宿等方式营造一个相对真空的关系场域,去加速催化嘉宾之间的关系,而是通过“一起做一件事”让主理人的友谊自然升温,这种处理方式给人的观感无疑更真实。

比如马伯骞和梁靖康两位主理人,在第一期刚见面的时候,双方都很拘谨,即使马伯骞为I做E,也很难快速带动其他人的情绪。

第一场市集活动筹备阶段,四位主理人各有各的工作,梁靖康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做手工,马伯骞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彼时他们的关系,更像是一起工作的同事,直到市集快闪上,梁靖康因经验不足导致快闪活动有点冷场,擅长营造气氛的马伯骞“出手相助”组织摊主和客人们一起high起来,让两人的关系迅速升温发展。

经历了这次小插曲,到了第二次市集马伯骞和梁靖康显然已经成为能够肆无忌惮开玩笑的关系,两人在组队选摊主的时候“互相插刀”的互动,搞笑又生动,更重要的是,这种因并肩作战产生的友谊,几乎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上演着,它更能让观众产生“演我”的既视感。

节目悬念与人物关系之间,是靠叙事节奏链接并推动的。我们发现在叙事节奏的处理上,《灿烂的市集》也花了不少心思。

它的整体叙事节奏很紧凑,没有“水时长”的废话,而且节目中所有赛制的变换以及游戏环节的设置,都是围绕着“市集”这个主体而来。

像无人贩卖、看商品猜价格等等,与“市集”紧密相关,而且玩法和规则都简单,主理人能够立刻上手玩,观众也没有理解门槛。更关键的是,这些游戏不是单纯地“玩”,主理人通过合作或对抗加强团队凝聚力的同时,对于“经营”的理解也更进一步,就像第一期无人贩卖游戏结束后,四位主理人很快意识到自己对商品定价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并在后续经营中去取经学习。

不难发现,《灿烂的市集》之所以好看,是因为与其它在趣味与意义之间顾此失彼的节目相比,它从“能不能办好市集”这个悬念出发,延展出一条很明晰的人物关系线:看四位主理人是如何从陌生到默契的成长,看他们如何从“我”变成“我们”。

把市集“当个事儿办”

为什么某些市集相关类节目没有达到预期甚至起到了反效果?因为节目把注意力和叙事分散到太多面,又想搞笑又想做嘉宾关系线还想同时做经营真人秀,最终顾此失彼。而《灿烂的市集》让人很感动的一点是,它真的想通过节目的力量,去为市集,为市集上的人们做些什么。

有人笑称《灿烂的市集》是班味综艺,主理人不是挂名,而是切切实实地在认真对待这件事情。看他们那本摊主手册就知道,什么样的摊位有优势、什么样的商品好卖、什么样的营销方式能够带来客流,他们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及切身经历认真记录下来,从那些密密麻麻的记录就能看出,他们想做好这件事。

三次市集的设置也很有深意,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长沙,四位主理人只是小白而已,在第一次市集,他们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学习;在成都的第二次摆摊,小白进阶,对于市集有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分组对抗的赛制一方面是在增添节目的激烈性与可看性,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对照组的设置,让他们亲自去实践自己在上一站总结的经验是否正确。

比如在长沙站,所有主理人都发现美食摊位的客流和销量要好过文创类,所以郭俊辰与闫桉组队后,决定最大限度邀请美食类摊主,因为“美食肯定卖得比文创好”;而梁靖康和马伯骞则反其道而行。最后的对决结果公布,梁靖康和马伯骞组胜出证明了,文创的走量速度虽然看起来没有美食快,可如果对策得当也能吸引顾客。

最后一次市集,主理人们“由分到合”,总结之前的经验与教训,通力合作完成一次市集,也是大家的“结业作业”。让人觉得很感动的是,马伯骞从第一期就心心念念的相亲角在最后一期终于落地了。

这也从侧面说明,嘉宾们那些对市集的设想绝不是嘴上说说,他们在通过行动去推动并实现这些想法。

与其他节目不同的另一点是,《灿烂的市集》选择在有限的节目时长中,把镜头留给更值得记录的“他们”,那些为了梦想在市集上坚持的摊主们。

他们之中有文化传承者,像湘绣、傣族织锦等非遗守护人,他们耐得住寂寞,愿意为非遗传承传播尽自己一份力量;

有善意传递者,像听障鸡蛋仔摊主、资助贫困儿童的面包店主、爱心手工艺品店岩羊等等,他们或自救或助人,完成爱的传递;

还有生活梦想家:夜市女王、滑板环卫工、“转行”卖包子的前歌手徐炳超等等,他们经历过低谷,又寻到了人生的出口与希望。

这些心怀梦想的人、这些拥有大爱的人,值得被镜头记录,也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除此以外,节目中还有不少主理人与素人摊主的暖心互动,比如闫桉和徐炳超在长沙市集的演唱,马伯骞在成都市集排兵布阵时被素人摊主“吐槽”、可丽饼店主遭遇“经营危机”时主理人帮她想办法运新机器解决问题等等。

这种互动无疑为节目增添了多元化看点,也让节目更真实。去真空化,同时回扣了节目的核心:市集的灵魂从来不是商品,而是每个认真生活的普通人身上散发的光芒。

用“真诚”突破边界

这几年聊到综艺未来的发展,“当下性”是个会被反复提及的词。何谓综艺的“当下性”?除了选材与当下人们的生活有关联性,叙事有趣且不悬浮的同时,能否打破综艺的“边界”也许是“当下性”的衡量标准之一。

什么是综艺的“边界”?也许我们可以将之概括为“真空感”。

真人秀之所以为“秀”,就是因为受过去的观念及节目制作逻辑所限,许多综艺特别是经营类节目,更像是在录制期间做了一个真空场域,明星嘉宾在其中自娱自乐。他们在一个近乎理想化的虚构场景下去完成任务、建立友谊,观众虽然也喜欢看嘉宾们的表现与互动,但伴随着市面上类似的节目越来越多,“真空叙事”显然不能再满足观众的需求了。

打破“真空”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到现实中来。基于真实的摊主、真实的市集、记录真实的人间烟火,《灿烂的市集》用“真”打破了综艺的“边界”。

从节目内容以及社交平台真实的网友反馈能够发现,《灿烂的市集》是真经营、真摆摊,这些摊主的故事与梦想都是真实的,比如成都站的岩羊,它在当地已经存在了十几个年头,默默帮助了许多家庭。

真空场域的规则再复杂,概念再多样,怎及现实中的故事与力量打动人心?

除了要给予观众更多“真”之外,打破边界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充分发挥综艺节目的放大效应。

必须承认的是,在众多文娱产品中,综艺的传播速度、对社会情绪的反馈效率仍旧是最快的方式之一,它能够让某些人、某些事,被更多人看到。

也许你也发现了《灿烂的市集》中有许多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摊位及故事,非遗文化是当下的热门概念,但很多人对它仍旧只知皮毛甚至有不少刻板印象。在节目中藉由摊主、商品以及相关的故事,非遗文化来了一次成功的年轻化传播。

比如非遗香囊、非遗服饰等等,它们完全可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可以很时尚很潮流,“万物皆可非遗”的理念就这样潜移默化地传播开来。而那些年轻艺术家对于非遗的坚持和理念,也借由节目的传播效果,被更多人知晓和认可。

更值得注意的是,与许多节目录完即结束不同,我们认为对于《灿烂的市集》而言,完播才是开始。

它利用节目与地方文旅进行深度联动,为长沙、成都打造出深度体验新场景。嘉宾们这三次市集筹备留下了许多可总结、可复刻的经验。同时利用嘉宾的明星效应,吸引普通游客来到长沙、成都等市集举办地打卡。在评论区有观众表示看过节目后被“种草”,对市集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想来一次有烟火气又深入城市肌理的打卡之旅。

或者说得更直接一点,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真人秀,而是与地方文旅的一次共创和激活。它带来的影响力,是具备长尾效应的。而这,就是综艺的力量。

结语

以市集为镜,照见多元就业市景与个体生命力。《灿烂的市集》不止于艺人经营体验,更将镜头对准鲜活摊主群像:有听力障碍却用甜品传递温暖的摊主、“退圈”后重启人生的包子摊主、坚持非遗传播的年轻摊主等等,用真实故事叩击大众对小微企业主的关注。

从非遗传承到哲学疗愈,从游牧手作到创意手工,多元业态打破就业认知边界,引发对职业价值的深层讨论。没有刻意煽情,唯有市井烟火中的真诚叙事,让每个奋斗者的故事成为照亮现实的微光,印证了唯有真诚才有直击人心的治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