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希望新一代消费者为经济增长贡献更多购买力,但社交媒体上却充斥着年轻人如何用最少的钱生存的"攻略"。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

网红教你"抠门"生活
24岁的全职网红"张小米粒"正在重新定义叫"抠门生活"。在她的视频里,一块普通肥皂就能满足所有个人清洁需求,昂贵的护肤品被她视为"智商税"。
"我的工作就是推广极简主义生活方式,"这位在小红书拥有9.7万粉丝的博主告诉BBC,"我希望更多人了解消费陷阱,减轻生活压力。"
一些公司付费请她在小红书网站上向她的 97,000 名粉丝展示他们的产品。人们还可以看到她在购物区闲逛,展示各种包包和衣服,她说这些商品物有所值,因为它们更耐用。
另一些人则专注于节俭饮食。
29岁的"北京小草"把节俭发挥到了极致。这位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烹饪视频,声称能用1美元多一点(76便士)做出两顿饭。
"我只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普通人。我既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没有人脉关系,所以必须努力工作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对粉丝坦言。在一家在线销售公司工作的他,通过极度节俭的生活方式在6年内积攒了超过18万美元。
当有人问他是否希望未来的妻子和孩子也过同样的生活时,他的回答很直接:"我不知道。"

就业困境催生"反消费"文化
美国面临的问题是人们信用卡债务累积过多,而中国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中国民众原本就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
这种节俭风潮背后,是年轻人面临的现实困境。一位居住在市中心的年轻女性告诉BBC:"现在对我来说,赚钱更重要。我确实需要拓展收入来源,减少开支。"
另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描述了更严峻的就业现状:"我的一些朋友失业了,还和父母住在一起找工作。他们的专业从金融服务到产品销售都有,但现在经济形势不太好。"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经济学家乔治·马格努斯引用北京两家大型招聘公司的数据显示,大量大学毕业生,甚至硕士毕业生,都在从事送货司机的工作。
"这反映了高等教育资格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技能不匹配,"马格努斯分析道,"机器人和AI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就业机会。"

通缩阴霾下的经济担忧
瑞典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海伦娜·洛夫格伦认为,在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而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需要进一步提升。
"人们储蓄多于消费,这种模式需要改变,"她指出。
这种消费延迟正在形成恶性循环:年轻夫妇推迟购买沙发等大件商品,等待更优惠的价格;企业为了刺激销售不得不降价;消费者看到降价后更愿意等待,期待进一步的优惠。
商品价格下降看似是好事,但通货紧缩会迫使企业倒闭,拖累整体经济增长。
面对外界的质疑,张小米粒将节俭归因于文化传统:"我祖父那一代人非常节俭,这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对中国人来说,节俭是根深蒂固的。"
但这种解释可能过于简化了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中国年轻人同样热衷消费,从奢侈品到网红产品,"买买买"曾是他们的标签。
内容来源:BBC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