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们分享了很多辅食添加初期宝宝吃饭问题的文章,有家长留言说孩子大了不好好吃饭也头疼,能不能写一写?

我们也经常在网络上看到有家长这样说:

没见过不会吃饭的成年人,所以宝宝为什么要学习自主进餐呢?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吃了。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的网络世界,这样的内容下都会有不少家长表示赞同。

这的是这样吗?反正孩子迟早都是会自己吃饭的,那么没必要再去费劲做辅食,搞自主进餐了?
今天我们就分享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为什么解决宝宝的挑食问题要趁早
我们每次提醒家长解决宝宝的吃饭问题越早越好的时候,总有一些家长认为我们是“危言耸听”。实际上,从我们十多年接触到的无数家庭来说,宝宝的吃饭问题确实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干预的难度加倍。原因不仅仅是进食技能不熟练,进食技巧不足,更多的是伴随着儿童心理发展和家庭环境影响日益加深,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
宝宝在18个月之前出现挑食、偏食等吃饭问题,大多数是由于出牙、家长采取的一些错误的喂养方式或者提供的辅食与宝宝吞咽-咀嚼过渡不匹配等造成的。这个阶段由于宝宝受到发育限制,大运动发育、精细动作发育、认知、逻辑、语言等发育都不完善,自我意识也仅仅是萌芽阶段,所以挑食问题多数还只是“技术问题”,只要家长稍作调整,就能很快看到宝宝改善。
宝宝在2岁左右迎来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可怕的两岁”。这是人类幼崽第一次明确地展示出自我意识“大爆发”的阶段,吃饭是宝宝日常生活中最能体现出“我说了算”的领域。他们不断实验“如果我拒绝食物或者只吃某种食物,爸爸妈妈会怎样应对,是焦虑?哄骗还是妥协?”。这是宝宝理解世界规则的重要方式。这个阶段宝宝挑食的主要原因不再是因为进食技能或技巧不足(尽管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多的是有目的地行使控制权或测试家长反应,而非单纯不喜欢食物。家长会发现有些食物宝宝昨天很爱吃今天就拒绝,有的宝宝是偏好非常狭窄且固定,比如只吃特定的食物,多数是米饭、面包或水果等酥脆、软烂、甜味或咸味重的食物,原因就在于此。

3岁左右宝宝面临着“秩序期”,2岁时发展出的自我意识这时更加明确且坚定,同时发展出对事物“应该的样子”的执着,比如食物必须放在特定盘子、必须妈妈切等等。破坏秩序感会引发宝宝强烈不安和抗拒。语言发育使得宝宝能更明确表达喜好,情绪反应更强烈但调节能力仍弱。想象力丰富,可能对食物产生奇怪联想比如“这个像虫子”所以拒绝触碰等等。家长一些错误的喂养行为或者不愉快的进食经历,让宝宝记忆更深,影响后续接受度。这个阶段宝宝拒绝食物除了吞咽-咀嚼过渡没有做好,进食技巧不足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因为食物“不对”,例如形状不对、餐具不对、摆放不对等等。宝宝在这个时期基于秩序感和早期经验形成的饮食偏好更难改变。家长应对不当,可能会让宝宝开始尝试用吃饭作为筹码来和家长“推拉”或“谈判”。这种“推拉”不一定是语言上明确表达的“交换条件”,而是通过反复的拒绝迫使家长妥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把食物扔掉、拒绝吃不熟悉的食物、拖延吃饭时间(没错,吃饭磨蹭也是人类幼崽的“策略”之一)等等。
五岁左右宝宝,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原因外,认知能力飞速发展,社会性显著增强,对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非常明确的看法,这时家庭饮食和幼儿园集体餐培养的宝宝长期口味偏好和饮食习惯基本上趋于稳定。加上幼儿园集体生活,有的宝宝一天三餐都在幼儿园吃,家庭干预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由此可见,宝宝年龄越大,对吃饭这件事儿影响的因素越多
家长是关键
有很多家长不理解,为什么辅食添加初期宝宝的吃饭问题我们马上就能提供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但是2岁以上宝宝的吃饭问题多数是反复讲孩子的心理和家长的态度?
相对于6个月~18个月左右的宝宝来说,宝宝到了2岁这个阶段,乳牙基本上都出齐了,对吃饭这件事儿也有了基本的认知,无论是大运动发育还是手部精细动作发育,以及口腔肌肉力量和咬合力,都远超小月龄宝宝。因此发育受限导致的挑食、偏食比较少,普遍是家庭环境和家长心态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家长,多数都已经尝试过自己解决问题,比如限制零食、变换辅食做法、“饥饿疗法”等等,但成功有效的不多,很多家长给我们的反馈是下面这些:
“道理我都懂,可看他吃得少,我心就慌啊!”
“不给奶?万一饿坏了、营养不良怎么办?”
“水果总比什么都不吃强吧...”
明明知道追喂、妥协给奶给零食不是长久之计,但那份“怕孩子饿着”的焦虑,总在关键时刻击溃理智防线。这种“有心无力”的困境,本身就成了喂养难题的一部分,并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
1. 家长的焦虑是无形的“餐桌压力源”
小宝宝是擅长“察言观色”的,宝宝很小就能通过家长的动作、表情、语气这些非语言动作获取信息了,即使家长不说话,紧锁的眉头、频繁的催促、紧盯饭碗的眼神...孩子都能敏锐捕捉到家长的紧张和失望。吃饭变成了一场充满压力的“考试”,而不是享受美食的过程。
焦虑会让孩子将“吃饭”与“妈妈不开心”联系起来,强化对进食的负面联想,本能地想逃避这种不舒服的氛围。当孩子发现,只要不吃或少吃,就能立刻获得父母高度关注时,拒绝进食的行为可能被无意中强化。
2. “怕饿”的妥协
正餐吃得不好,家长害怕孩子饿,于是在两餐之间频繁提供奶、水果、零食,会不断打断孩子的自然饥饿感。到了正餐时间,孩子根本不饿,自然对食物兴趣缺缺,形成“不好好吃饭→给奶/水果→更不吃饭”的恶性循环。这种做法让孩子很快明白:“反正不好好吃饭也有奶喝、有水果吃,饿不着我。” 正餐的“必要性”和吸引力被大大削弱,努力尝试新食物或吃够量的动力消失。奶和水果虽然提供部分营养,但无法替代正餐中蛋白质、复合碳水化合物、脂肪、铁、锌等关键营养素的全面均衡。长期依赖,可能导致隐性营养不良或微量元素缺乏。

3. “有心无力”的挫败感
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家庭是今天咬牙坚持“不吃饭等下顿”,明天担心孩子饿坏或者家中长辈给了压力又妥协给奶。这种不一致性让孩子困惑:“到底什么才是规则?” 也让他们学会:“只要我坚持闹,总能得到想要的。” 家长的权威性被削弱。其实家长都知道这样做不对却无力改变,让家长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挫败感。这种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影响亲子互动和餐桌氛围,最终走向“破罐破摔”形成恶性循环。
4. 长期影响
这样的喂养环境让宝宝始终没有机会体验“真正的饥饿感”和“自然吃饱后的满足感”,身体内在的饥饱调节机制得不到锻炼和发展。孩子不断试探家长的底线,通过反复拒绝不喜欢的食物迫使家长妥协,提供孩子喜欢的奶、水果或零食,实现不用吃不喜欢的正餐,这样的循环让孩子的口味偏好更加狭窄和固化。因为他们知道,坚持挑食是有“回报”的。而孩子习惯了由家长来“解决”吃饭问题,那么孩子主动探索食物、承担进食责任的意愿降低,独立性发展受阻。
家长的焦虑+时有时无的“原则”+不适合孩子的食物+家庭和长辈的压力,有时还要加上家长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等,使得家长处理孩子的吃饭问题时耐心十分有限,总是希望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就能让孩子“主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让孩子自发的去完成转变。但是这不现实。所以对待2岁以上宝宝的吃饭问题,我们做的更多的是和家长不断地沟通,让家长理解孩子。至于说做什么辅食,怎么搭配,这些都只是“技术活”,家长改变了,宝宝自然能随之改变。
“无痛转变”是幻想?
为什么即使到这一刻我们依然在强调家长的“转变”?孩子出现挑食、偏食等吃饭问题,如果是宝宝2岁、3岁甚至5岁依然存在,那么绝不是在近期才出现,其实家长也都清楚,宝宝的吃饭问题早有苗头,各种“自救”方法也都试过,最后无一例外都是以自己的妥协告终。
如果家长不改变,仍然陷入焦虑,即使我们干预,也会因为家长的焦虑,无法承受宝宝不适应带来的压力而失败。
有家长问我们:
“老师,方法我都试了,可孩子一哭一闹,我就心软了...”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宝宝开开心心接受新食物,自己吃饭?”
我们非常理解家长这份渴望“无痛转变”的心情!谁不希望孩子快乐、顺利地接受改变呢?然而,在解决挑食这类根深蒂固的行为问题时,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认清一个现实:
任何有效的行为改变,尤其是打破旧习惯、建立新习惯的过程,几乎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不适感”和“抗拒期”。对孩子来说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暂时性的拒食;对家长来说,则是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考验。
为什么“阵痛期”难以避免?
1、对打破舒适区的本能抗拒
当宝宝习惯了原有的进食模式,例如被喂饭、只吃特定食物、看动画片吃饭等,新的要求意味着离开舒适区,本能地会抗拒。哭闹是他们表达不适和抗议的主要方式。
2、“损失厌恶”心理
与18个月前宝宝的独立意识尚未建立,认知发展有限相比,宝宝年龄越大,独立意识越强,对家长底线探索得更加清晰,食物的变化和进食方式的改变会让宝宝觉得新规则剥夺了他们原有的“好处”。人对损失的痛苦感远大于获得的快乐感。 他们会用哭闹试图“挽回损失”。

3、试探底线,寻求旧模式回归
哭闹是孩子测试家长决心最有力的武器。如果家长经常因为受不了孩子哭闹而妥协(不止是吃饭这一件事),孩子就学到了:“只要我哭得够凶,就能回到舒服的老样子!” 这会让后续干预更难。
4、新技能学习的必经阶段
学习自主进食、适应新口味和质地,对孩子来说是新的技能挑战。初期笨拙、效率低、甚至失败会带来挫败感,引发哭闹。
5、家长“追求无痛”,好心可能办坏事
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家长希望孩子开开心心的,或承受不了孩子转变过程中的“阵痛”而最终放弃的。最常见的就是孩子爱吃什么做什么,能吃进去什么做什么,哪怕孩子只吃大米饭,尽管明知道一天三餐只吃米饭不健康,但仍然是一边纠结痛苦一边只给孩子做大米饭。
更多的家长是象征性提供新食物,但孩子一拒绝就立刻撤下,不敢坚持,也给自己提供了理由:我试了,孩子不接受。我努力过就行了。
这些方法看似减少了当下的哭闹,实则维持甚至强化了挑食行为,延长了问题周期,让真正的“痛点”后移并放大。
6、错失建立规则和韧性的机会
孩子通过经历不适、克服挑战,才能学习延迟满足、遵守规则、应对挫折。过度保护,追求“无痛”,反而剥夺了孩子发展这些重要心理能力的机会。
家长到底该怎么做?
靠今天这些问题或许无法马上改变家长的认知,我们希望有类似烦恼的家长面对现实,学会在其中温和而坚定地前进,这是成功干预的关键。我们提供几个建议:
1、认知重塑:
理解哭闹的意义,降低焦虑,哭闹 ≠ 伤害。在安全、充满爱的环境中,因规则改变、要求未被满足而哭闹,是孩子健康的情绪表达,不是心理创伤。允许孩子有情绪。当孩子用哭闹抗议新规则,恰恰说明旧模式开始松动,干预触动了核心!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只要家庭中成员的态度一致,大部分孩子对新规则的适应期通常在 3-7天 会有显著改善(当然个体有差异)。了解这个期限,能帮助家长“熬”下去。
2、温和坚定,提供支持
提前预告,设定预期: “宝贝,从明天开始,吃饭时我们的小眼睛要看着美味的食物,电视要休息啦。” “我们要练习自己用勺子吃饭,可能会有点难,但妈妈会陪着你。”
坚持规则,学会温柔地拒绝: 这是缩短阵痛期最有效的方法! 无论孩子如何哭闹,温和地坚持规则。摇摆不定只会延长痛苦。
聚焦过程,降低完美期待: 初期目标不是“吃多少”或“完全不哭闹”,一些小小的进步:比如孩子愿意坐在餐桌前。愿意看、闻、触摸新食物(哪怕不吃)。愿意自己用勺子舀起一点(哪怕撒了一半)。

3、“佛系”更有利于自己保存能量
我们经常说“饭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饭渣”的家庭各有各的矛盾。孩子的吃饭问题看似简单,久拖无法解决的吃饭问题实则是家庭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
俗话说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面对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谁焦虑,谁主动。谁主动,谁负责。有时家长真的需要这样的勇气和魄力与伴侣、家人分工,谁负责“坚定执行”,谁负责“情绪安抚”或暂时离开休息。避免一个人硬扛。
4、关注积极面,记录进步
家长情绪陷入焦虑和内耗,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情绪影响理性分析和思考,加上经验不足无法正确解读孩子在吃饭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表现。尤其是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今天吃了多少,有哪些食物没有吃,而忽视宝宝在吃饭过程中一些积极的表现。看不到宝宝的进步,每天都只关注宝宝的不足,难免会因为焦虑产生恐惧心理,每天害怕做辅食,害怕宝宝吃辅食。
一些建议
1、脱离幻想,面对实际
宝宝的吃饭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能正确评估孩子的食量。
常见的问题是认为奶不是食物,不影响食量,水果零食亦如此。还有家长对零食有误解的,把小面包、蛋糕当成零食,不限量。
多数家长只关注宝宝一日三餐吃了多少,感觉正餐没吃多少,但不考虑餐前餐后宝宝吃了什么食物。
因此家长要做的第一步,是连续记录3~7天宝宝的饮食情况,详细记录宝宝所有的入口食物的种类、吃的量有多少,包括奶和水。让数据说话,而不是片面的“我感觉”、“我记得”这些主观印象。
2、分析数据,找出规律
从这份记录中分析和总结出共性的,有规律性的信息。
比如家庭提供的食物只有几种,一周7天,每天三餐,21餐都只在这几种食物中翻来覆去反复做,没有变化。
再比如宝宝吃的食物都是甜味或咸味的。
或者宝宝能吃的食物是炖煮做法,大火快炒的就不吃。
相信家长也能从这份记录中看出零食、水果和奶对正餐食欲的影响。

3、看长期,不焦虑当下,改变需要时间
这是很多家长难以坚持的难点,也是我们最常遇到的问题“老师,这一餐宝宝没吃几口,我能不能过一小时再喂点?/给点儿奶喝?”
只要宝宝健康,偶尔一两顿吃得少甚至不吃,不会饿坏或营养不良。身体有储备,下一顿饿了自然会吃。这是他们学习调节饥饱的必要过程。
家长要关注孩子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整体摄入和生长发育曲线,而不要纠结某一顿饭的量。
“奶/水果≠救星”,奶和水果都属于加餐,不能替代正餐。如果因正餐没吃好而额外补充,等于剥夺了孩子体验饥饿和好好吃下顿饭的机会。
看到这里,家长可能觉得,没有一个“拿来就能用,用了就有效”的具体方法,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些内容,才是解决18M+宝宝挑食问题的难点和痛点。
为什么很多家长的“饥饿疗法”失败了?是因为不让宝宝吃饭很难吗?
为什么家长做辅食的积极性越来越差?是因为找不到新辅食的食谱?是因为厨艺差不会做吗?
为什么家长反反复复陷入“下决心→立规矩→自己妥协”的循环?
我们追求的,从来不是让孩子在改变过程中永不哭泣,而是帮助他们在爱与规则中学会哭泣,学会面对不适,并最终跨越它。这份在安全范围内的“阵痛”,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建立健康饮食习惯、发展心理韧性的宝贵契机。
科学干预方案如同良药,想看到效果往往需经历短暂的“苦口”。 当我们能放下对“无痛”的幻想,用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用温柔守护规则的边界,我们便为孩子铺就了一条通往自主进食、营养均衡、终身健康的坚实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