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范曾发文:悼念挚友杨振宁先生

惊闻振宁兄驾鹤西去,我手中的笔久久悬停,难以落下。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从燕园的 “科学与文学对话”到家常的家宴小聚,那些关

惊闻振宁兄驾鹤西去,我手中的笔久久悬停,难以落下。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从燕园的 “科学与文学对话”到家常的家宴小聚,那些关于艺术与科学、理想与人生的交谈,如今想来,每一句都是珍贵的箴言。振宁兄的离去不仅是物理学界的损失,更是整个文化界的遗憾——振宁是科学的巨擘,也是艺术的知音,是我相交多年的挚友,更是一位值得世人永远敬仰的智者。

年北京大学那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至今仍历历在目。我主持这场对话时,看着振宁兄与莫言先生纵论科学与文学的异同,心中满是感慨。振宁兄说,“科学的美在于逻辑的严谨与对称,文学的美在于情感的丰沛与想象”,振宁先生对艺术的理解如此深刻,让我这个以画为生的人都为之动容。先生眼中的科学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充满诗意的宇宙语言;振宁眼中的艺术也不是虚无的浪漫,而是蕴含理性的生命表达。

那次对话,我们从量子力学的 “对称性”聊到中国传统绘画的“气韵生动”,从诺贝尔奖的探索精神聊到文学创作的人文关怀。振宁兄的思维如手术刀般精准,却又饱含着对人文艺术的温情。先生曾笑着对我说:“范曾兄,你的画里有物理的结构美,我的方程里也有艺术的韵律感。”这种跨界的共鸣,是两个灵魂在科学与艺术的交界地带的深情握手,至今想来,仍觉温暖而震撼。

后来的家宴小聚,少了公众场合的庄重,多了私人交往的温度。 岁的振宁兄头发斑白,老年斑明显,却依旧精神矍铄。翁帆女士贴身陪伴,那份细致与体贴,是岁月沉淀下的相濡以沫。我看着他们想起振宁兄常说的“幸福圆满的一生,无怨无悔”,心中明白这份陪伴是振宁兄晚年最温暖的底色。

席间,我们谈天说地,从过去的求学经历聊到对当下青年的期许。振宁兄虽已百岁高龄,对科学前沿的动态仍了如指掌,对国家教育的发展也常有独到见解。先生不止一次地强调 “年轻人要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艺术的感性,这样才能走得远、走得稳”。先生的话语,朴素却充满力量,一如他的为人严谨中透着真诚,智慧里藏着热忱。

振宁兄的一生,是 “沐光而行、理想奉献”的一生。先生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光耀史册,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令人动容,振宁兄对艺术的跨界思考更是拓宽了人类对文明的认知。我曾为先生作画,试图用线条与色彩捕捉振宁精神的神韵;振宁也常对我的作品提出见解,从科学的角度解读艺术的构图与意境。这种交流是两种文明形态的碰撞,也是两位老者对真理与美的共同追寻。

如今,振宁兄已化作星河里的一颗,我却总觉得大兄从未离开,就像《小王子》里说的,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振宁兄会在某一颗星星上对着我们微笑。先生留下的不仅是那些改变世界的科学理论,更是一种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将在科学与艺术的长河中永远流淌,激励着后来者在各自的领域里勇攀高峰。

振宁兄曾说 “我的一生是深深感恩的一生”,而我也感恩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与振宁先生相遇、相知。大兄是科学的星辰,也是艺术的知音,更是我心中永远的挚友。如今振宁兄虽已魂寄星河,但我们的友谊、我们对科学与艺术的共同追求,将永远定格在时光的画卷里。

愿振宁先生在另一个世界,仍能沐光而行,继续探索宇宙的奥秘;愿我们的友谊,如大兄热爱的物理定律般,永恒而纯粹。振宁兄,一路走好,我们会带着你的期许,继续在科学与艺术的道路上前行,让大兄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永远闪耀。

范曾

二〇二五年十月于法国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