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苏州的“电力高速”:三维技术破解电网逆向分布难题

10月13日10时12分,位于江苏苏州的±800千伏姑苏换流站接到国家电网调度中心通知,启动功率互济模式。随着指令下达,

10月13日10时12分,位于江苏苏州的±800千伏姑苏换流站接到国家电网调度中心通知,启动功率互济模式。随着指令下达,换流站内低端柔直换流器平稳启动,北部电网的盈余电能开始沿着“电力高速”向南奔涌。

最大互济功率达到100万千瓦,相当于一台大型核电机组的输出功率。在持续3小时的电力互济中,累计输送电量达294.16万千瓦时,可满足约43万户普通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此次功率互济的成功实践,再次验证了我国交直流混联电网灵活潮流控制技术的成熟与应用价值。

三个换流器单元如同三个智能水池,在数字调度的指挥下,将苏州北部的盈余电力精准注入南部缺口,开创了电网潮流精准控制的新模式。

01电网逆向分布,苏州南北电力失衡

作为华东电网负荷中心之一,苏州地区的电力供应呈现出明显的“逆向分布”格局。南部电网包括木渎分区、玉山分区等,是苏州的负荷中心,集中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和高密度城市区域,电力需求旺盛。

而北部电网尤其是张家港分区,沿江电源较多,拥有较多的发电资源,电力供应相对充裕。

这种能源供需的地域性失衡,使苏州南部电网长期面临电力缺口问题。与此同时,北部电网的电力盈余又无法有效南送,造成了资源浪费。

传统解决方案主要通过增加输电线路或扩建变电站来提升供电能力,但这些方法在苏州面临瓶颈。一方面,苏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紧张,新建线路走廊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南部电网的短路电流水平已居高不下,单纯扩大电网规模可能进一步加剧短路电流问题。

02混合级联直流输电技术实现突破

面对这一挑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创新提出了混合级联直流输电新技术,并在±800千伏姑苏换流站首次应用。

姑苏换流站作为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受端站,是全球首座混合级联柔性直流换流站。该工程于2022年7月竣工投产,是全球首个集成了常规直流和柔性直流技术优势的混合级联特高压直流工程。

混合级联直流输电技术的核心创新在于:其低端部分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VSC),高端部分则使用常规直流技术。

这种组合充分发挥了特高压直流输电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的优势,同时融入了柔性直流输电控制灵活、系统支撑能力强的特点。

03 功率互济模式的实践成效与未来前景

功率互济模式不仅解决了电力分布不均的问题,还避免了增加短路电流的风险。这一技术打破了传统交流电网电力功率自然分布的特性,实现了交直流混联电网电力功率的强制分布,提高了电网资产效率和运行效率。

功率互济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从试点到成熟的过程。2023年4月21日,姑苏换流站首次成功实现功率互济方式运行,从苏州北部电网抽取20万千瓦功率电力注入苏州南部电网。

至当年6月27日,互济功率最大已达100万千瓦。

2024年3月1日,该站进一步实现了200万千瓦级潮流大范围快速转移,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大、最灵活的功率控制手段,标志着我国在柔性直流输电控制与协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功率互济模式的成熟应用,为苏州电网迎峰度夏提供了坚强保障。2024年夏季,苏州电网最高用电负荷达到3250万千瓦,同比增长7.1%,却实现了近年来首次未启动限电措施。

这一成就的背后,除了功率互济技术的应用,苏州在储能方面的布局也功不可没。目前,苏州新型储能电站总规模已达77万千瓦,其中9个已并网投运的电网侧储能项目,总规模达到54万千瓦/105万千瓦时,每年可调节供应绿电约4亿度。

截至2025年10月,姑苏换流站的功率互济模式已从试验走向成熟应用。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苏州电网的实际问题,也为中国乃至全球交直流混联电网的运行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放眼未来,随着新能源比例的持续提高,电网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将愈发重要。功率互济技术代表的电网智能化、柔性化发展方向,正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所在。

此次姑苏换流站在2025年10月的成功运作,为即将到来的冬季用电高峰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特大型城市电网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