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博社主办的国际经济论坛上,新加坡总理黄循财的一番发言,让本就敏感的中日关系问题,再掀波澜。
面对全球媒体,他不但刻意地、轻轻地淡化日本政客高市早苗近期对于台海局势所发出的那些危险言论,还反过身来向中国“喊话”,将东南亚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包装成“已然把历史暂且搁置、持续朝着前方大步迈进”的范例,暗中示意中国也应当以更为收敛、有节制的方式去处理同日本的矛盾。

这番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实则问题重重,黄循财口中所说的“放下历史”,实际上是在为高市早苗的挑衅行为进行遮掩。其意图是将挑衅的责任从日本转移出去,与此同时把中方维护主权的合理立场歪曲成“情绪冲动”的表现。
有意思的是,他还特别提到,“日本在东南亚安全事务里,”这里逗号停顿一下,“是最受信赖的合作方之一,”接着说,并且期望日本在“维护地区稳定”时,能更充分地,逗号隔开,发挥积极作用。
这种表态的潜台词,再明显不过了。新加坡,这是在借着东盟集体立场的这个名,而行单边替日本背书的这种实。
值得一提的是,黄循财特意地,模糊了挑衅的起点——正是高市早苗近期,频繁地在台湾议题上作出强硬表态,才引燃了这场地区引信。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多次公开宣称,日本有必要协助台湾加强防卫能力,还督促政府在台海发生危机时,考虑派遣自卫队参与应对
这些言论,不仅突破了日本宪法对于军事行动的限制,更是毫无遮掩地挑战着一个中国原则,对中国的核心主权构成了威胁。
面对如此露骨的挑衅,中方通过外交部与驻日大使馆立即提出严正交涉,强调"任何形式的对台干涉,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可新加坡却选择"跳过起因",只谈"中方应宽容",只说"应向前看",这种操作无异于将高市的挑衅包装成"外交误会",真是令人不齿。
更值得玩味的是,就在黄循财高调"劝和"的同时,国际社会对高市早苗的态度却呈现出明显分化。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面对"中国不是我们的朋友"的追问,竟回应说"很多盟友也不是朋友,我们的盟友在贸易上占我们的便宜,比中国还厉害"。
这番话被多家媒体解读为,在这场争端中,“仿佛替中国说话”,也被视作对日本激进表态的一种淡然的处置。
几乎同一时间,美国仍按原计划,将部署在岩国基地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撤出了日本。尽管日本防卫省着重指出这是既定的安排,不过在当下这种紧张的气氛之下,这明显地反映出华盛顿并不愿意被东京进一步“捆绑在战车上”。
俄罗斯外交部的回应更为强烈,发言人直接批评,日本某些政客“忘记了历史教训”,“在挑起地区冲突方面展现出了危险的趋势”。
联合国方面,虽未点名,但是在例行记者会上,再次确认了一个中国原则,这在客观层面上,对日本政客的涉台言论,形成了间接回应。
不难看出,即使不支持中国,国际社会也绝不愿意为高市进行站台。不过,新加坡在此时却甘愿充当那明牌般的“调解者”,这般姿态,实在是未免显得太过特殊了。
说到底,黄循财的发言并未代表东盟共识
东盟中,包括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在对日问题方面,历史争议上,或涉台立场上,均保持着谨慎,且有所克制,很少有公开对中方进行批评与表态。
即便在中美关系处于紧张态势之时,东盟的主流国家依然着重强调“东盟的中心地位”以及“不进行阵营选择与站边”。
可新加坡却主动跳出,以“历史宽容”,“日本值得信赖”等话术重新界定议题,这样一来,不但打破了东盟原有的那种较为内敛的原则,而且在客观的层面上为日本起到了脱罪的作用。
这种“自作多情”的表态,轻易地暴露出自身所存在的角色错位情况:在明面上,它看似是中立方,不过实际上,却偏向于那较为激进且具有挑衅性的一方。
实际上,新加坡自身也曾在二战时期遭受日本军政压迫,如今却站出来劝中国"放下过去",这不仅令人侧目,也让所谓"调解者"失去了道义基础。
更应警惕的是,新加坡,以及日本,近些年来,在军事技术方面,还有海上通道方面,以及情报合作上,正在加快靠近,正从“中立港”逐步转变成“战略节点”。
因此,其言论,并非个别失言,而是反映出一种,区域内政治排列方式的微妙变化。
无论是高市早苗的言论,还是新加坡的发言,其共同的逻辑前提都是:中国该"冷静"、该"放下",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够成熟""不利地区稳定"。
不过,这种话术,本质上是在制造道德框架的陷阱,将挑衅行为进行洗白,将正当的反应予以污名化。
中国维护二战历史,始终坚定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从来都不是“感性化地坚守”,而是国际秩序中极为重要的根基以及不可触碰的底线所在。
那些试图用“和解”,来掩盖侵略记忆;用“合作”,去包装挑衅行为的国家,终究会在现实当中碰壁。
奉劝新加坡一句,中方并不拒绝对话,但前提是真诚、平等与尊重事实,倘若连挑衅行为都不能指名道姓,连底线都被假中立者模糊,那这样的"调解",不过是另一个战术进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