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欣阅
今年10月,以色列的街头,乱成了一锅粥。
数千名哈瑞迪派犹太人涌上街头,他们可不是来散步的。这些人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关键的4号公路,让耶路撒冷的巴尔列夫大街和轻轨系统瞬间瘫痪。口号喊得震天响,核心意思就一个:“宁死也不参军”!

与此同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却在10月18日这天,通过右翼媒体“第14频道”,气定神闲地扔下了一颗政治炸弹。他,要参加2026年11月的大选,并且自信满满,觉得自己稳操胜券。
这两件事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实际上却拧在同一根麻绳上,共同牵扯着以色列国家身份认同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兵役豁免权。以色列埋藏了几十年的“地雷”,难道终于要爆了?

这事儿得从根上说起。哈瑞迪派的兵役豁免权,真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它其实是一份早就变了味的政治遗产。
时间倒回以色列建国之初,首任总理本-古里安为了争取宗教群体的支持,做了一笔交易:允许400名最虔诚的经学院学生不用服兵役。在当时看来,这不过是个小小的善意姿态,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谁能想到,这扇小小的门缝,在几十年后,会变成一道无法关闭的泄洪闸。

今天,这400人的“特例”已经膨胀到了数万人。哈瑞迪社区人口占到了以色列总人口的13%,而他们当中超过九成的适龄男青年,都以在经学院学习为名,理所当然地规避了兵役。
这些年轻人从18岁起,每天超过12个小时,埋头研读《塔木德》。在他们看来,这才是他们的“战场”,是守护犹太传统的真正方式。

他们觉得,去军队服役至少三年,简直就是要了老命。军营里的混合性别训练、不够充分的宗教祈祷安排,在他们眼中都是“世俗化的污染”,会彻底摧毁他们的宗教身份和社区结构。服兵役,就等于“背叛信仰”。
可国家不这么想了。终于,在2024年6月25日,以色列最高法院扔下了一记重磅裁决:取消哈瑞迪派男性的兵役豁免权!不仅如此,还要停止给那些有学生拒服兵役的经学院发钱。这一下,等于国家司法系统要来强制清算这笔拖欠了几十年的“历史债务”。导火索,就此点燃。

这个裁决,把以色列社会彻底劈成了两半。一边是坚决不穿军装的哈瑞迪派,另一边,是扛起国家安全重担的世俗民众。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2023年的数据显示,世俗犹太人的服役比例高达85%,而哈瑞迪派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义务承担上的巨大鸿沟,在和平时期或许还能被掩盖,可战争一来,一切都变得血淋淋。

在持续的加沙冲突中,以色列国防军阵亡士兵的名单里,你找不到一个哈瑞迪派的名字。这条残酷的事实,让“公平”这个词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变成了生与死的质问。凭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前线流血牺牲,而他们的孩子却可以在经学院里安然无恙?
民间的怒火,一点就着。民调显示,绝大多数世俗民众都强烈支持哈瑞迪派必须服役。更有极端的人表示,他们甚至“不愿意与这些人做邻居”。这种被撕裂的情感,在街头抗议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哈瑞迪派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宁死不参军”的口号绝非空话。当军警逮捕了三名拒绝履行兵役义务的经学院学生后,更大规模的抗议立刻爆发。在凯撒里亚附近的第10军事监狱外,数百人集会,要求放人。一位极具号召力的拉比,更是直接号召他的追随者们:“撕毁征兵令!”
政府不是没试过。数千份征兵通知书雪片般飞向哈瑞迪社区,结果呢?去报到的寥寥无几,最终能被军队接收的更是少得可怜。行政命令在根深蒂固的社区抵抗面前,脆弱得像一张纸。

在这场社会风暴的中心,站着那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身影——内塔尼亚胡。这位以色列任期最长的总理,执政累计超过18年,他看待这场危机的角度,和别人完全不一样。兵役豁免权,对他来说不是个社会问题,而是一个能让他继续坐在权力宝座上的“关键杠杆”。
他非常清楚,要想维持执政,离不开沙斯党和犹太联合党这两个哈瑞迪派政党的议席支持。尽管这两个党派此前已脱离执政联盟,但他们的力量依旧是内塔尼亚胡无法忽视的。所以,外界指控他试图通过立法,永久性地恢复哈瑞迪派的兵役豁免权,这一点儿也不冤。

看看10月24日以色列12频道公布的民调,你就能明白内塔尼亚胡的处境和策略了。52%的公民反对他继续参选,但同时也有41%的人坚定地支持他。
这意味着他虽然不受大多数人待见,但他的基本盘异常稳固。在一个严重两极分化的社会里,他不需要所有人的爱,只需要牢牢抓住自己的核心支持者就够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的多线操作:对内,他用豁免权的承诺安抚哈瑞迪派。对外,他则摆出一副强人姿态。他坚持对加沙采取强硬立场,宣称要战斗到哈马斯彻底解除武装为止。
在外交上,他积极寻求与沙特阿拉伯和印度尼西亚实现关系正常化,虽然与后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与沙特的协议被认为“较为合理”。这一切,都是为了在选举前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以冲抵司法改革引发的抗议、个人贪腐案件缠身等负面影响。

然而,真正的危险可能并不来自反对派,而是来自他的右翼阵营内部。那些立场比他更强硬的少壮派,正虎视眈眈。这意味着内塔尼亚胡必须既要满足哈瑞迪派的特殊要求,又不能因此失去更广泛的右翼基本盘。这场权力游戏,每一步都充满了风险。
兵役豁免权的废除,绝不仅仅是一个法律事件。它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了以色列内部所有的矛盾:历史遗留下来的身份认同分歧,现实中触目惊心的社会不公,以及政治人物冷酷的权力算计。

现在,以色列已经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上。街头的混乱最终会走向何方?内塔尼亚胡的政治豪赌能否成功?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深刻影响这个国家的未来。
以色列是会走向更深的分裂,还是能在这场剧烈的阵痛中,找到一种全新的、更能包容所有人的国家叙事?对这份“历史契约”的最终处理方式,将给出答案。而2026年的大选,或许就是那块最终的试金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