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位于西藏芒康县与四川巴塘县交界处的华电金上昌波水电站成功实现大江截流。这标志着我国在建规模最大的调压室群水电项目正式进入大坝主体施工阶段。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的清洁能源项目,昌波水电站不仅装机容量达82.6万千瓦,更在生态保护、绿色施工方面树立了新标杆。该项目计划于2028年实现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届时每年可为华中地区输送超过43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
金沙江激流被成功拦断,西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迈出关键一步,这座电站背后是中国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01 项目战略意义与工程概况
昌波水电站是金沙江上游水电规划“一库13级”开发方案中的第11级电站,在国家能源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一项目是金沙江上游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该基地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建设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
电站装机容量82.6万千瓦,创新性地采用“河床式”与“引水式”混合开发模式。其中“河床式”电站装机8.6万千瓦,“引水式”电站装机74万千瓦。
这种设计充分利用了金沙江上游的水能资源,实现了能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
这一项目于2023年5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同年9月即正式开工建设,创造了“当年核准、当年开工”的金上速度。工程总投资141.26亿元,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
昌波水电站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60万吨,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02 工程技术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
昌波水电站工程面临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项目地处高地震烈度区,地质条件复杂,洞室开挖过程中需要穿越区域断裂带、富水及高地应力洞段。工程具有“长引水、大洞室、大跨度、大规模地下工程”等特点,施工作业面绵延15公里。
“昌波水电站地下厂房布置在金沙江莫曲河口上游约500米处的山脊内,长179米,宽25.80米,高65.20米,开挖量约22万立方米。”如此大规模的地下洞室群施工,在国内水电建设史上也属罕见。
针对这些挑战,工程建设方创造了多项创新解决方案。为应对大江截流过程中“水流急、难度大”的问题,建设方备足大块石、混凝土四面体等特殊材料,集中调配120余台重型设备,并依托流域梯级电站联动调控上游来水,确保了截流精准推进。
作为国内在建规模最大的调压室群水电项目,昌波水电站的引水发电系统需要布置两条长引水隧洞、两个独立调压室,形成了复杂的地下洞室群。华电金上昌波分公司建立了“领导督战、挂图作战、责任片长、督导纠偏、多级协调”五项机制,系统优化施工流程。
03生态保护措施与绿色发展理念
昌波水电站项目在生态保护方面采取了多项创新措施。在截流前,项目已累计放流短须裂腹鱼、软刺裸裂尻鱼、硬刺松潘裸鲤等金沙江特有珍稀鱼类14万尾,有效减少工程建设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工程建设阶段,项目秉承用绿电建水电理念,大规模采用新能源施工机械,施工节水设施配置率超90%,生产废水全部循环利用,实现污染零排放。
生态环境部对该项目提出了严格的水环境保护要求。工程运行期,坝址需要根据不同月份下泄153-189.6立方米/秒的生态流量,并与上游苏洼龙水电站实施联合生态调度。
昌波水电站成为国内干流水电规划中首个通过生态环境影响深度论证、实现开发时序调整的案例,为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树立了新标杆。
昌波水电站预计2028年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届时,它每年发出的超43亿千瓦时清洁电力,将照亮华中地区的千家万户,同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360万吨。
昌波水电站的意义远不止于电力输出。它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通过移民搬迁、就业帮扶等方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富民优势,助力藏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