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心绝不可散!挫折只是暂时的,奋勇向前才有胜利的希望!”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1946年6月下旬的“中原突围”。
在历史爱好者的固有认知中,中原突围当然取得了胜利,我中原军区6万部队最终突破了3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然而真实的历史是:中原我军虽然粉碎了刘峙的阴谋和企图,却在胡宗南的防区吃了大亏!
1946年6月24日,延安在批准突围的电报中,曾有“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嘱托,面对敌人的重兵包围与封锁,我中原军区部队制定的突围计划,大体上是兵分三路,其中主力部队又分为两路:
司令员李先念率军区机关、第2纵队和南下归来的359旅为“右翼军”,首先向西突围,然后折向西北方向进入陕南山区,依托陕北和晋南开辟新的根据地。
副司令员王树声率领第1纵队的第2旅、第3旅,以及江汉军区部队为“左翼军”,也是首先向西突围,之后折向西南方向,尔后按计划“相机进入四川发展”。
同时再以第1纵队第1旅单独向东突围,伪装成为军区主力迷惑敌人,进而掩护其他两路主力的西进,也就是著名的“皮旅转战千里”,此前曾有专文介绍。

中原突围的第一步确实大获成功,刘峙被皮旅的果敢动作弄得晕头转向,实在判断不清中原我军的真正突围方向,一时手忙脚乱。
至6月底7月初,李先念、王树声率领的两路突围主力,均已安全越过平汉铁路线,基本跳出了“郑州绥署主任”刘峙布置的包围圈。
被戏称为“猪将军”的刘峙,虽然有些草包却不是傻子,7月7日左右,根据战场上的种种迹象,南京和郑州的敌军指挥机关,均已判明中原军区主力是“向西突围”,而且不会走得太远。
于是敌人调整部署,一边以郑州绥署的部队实施追击,一边命令第一战区胡宗南派兵进行拦截,中原军区主力由此面临生死考验:前有强敌拦截,后有大批追兵,如何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一、中原突围部队主力损失惨重
此间作为“偏师”的皮定均一纵一旅,利用部队小而精悍的优势,灵活机动地向东突击,发扬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边走边打,一个多月后胜利到达华东解放区,兵力损失非常轻微,创造了战史奇迹。
值得注意的是,皮旅之所以能够顺利突围,除去自身的飘忽走位和勇敢顽强外,敌军兵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因为刘峙发觉上当以后,已经调动主力向西追击,东面的封锁线反而空虚了。
敌人拥有交通工具和交通线的巨大优势,追击速度还是蛮快的,至7月8日以后,刘峙指挥的整编第3师、整编第15师、整编第41师等部,用卡车装运推进,已纷纷咬住了中原突围部队的后卫。
与此同时,南京方面还电令胡宗南,从关中地区抽调整编第1师、整编第90师等精锐部队,星夜赶往豫陕交界布防,企图前后夹击我中原突围部队。
1946年7月11日左右,胡宗南的部队已经分批赶到,且分别控制了荆紫关、南化塘等豫陕交界要点,堵住了中原突围主力“右翼军”的入陕通道,前有狼后有虎,战场形势变得异常危急起来。

在如此严峻的军事形势下,为避免突围目标过大,“右翼军”再次进行了分兵:司令员李先念和政委郑位三,率军区机关和二纵主力共10000余人,经漫川关向宁陕前进;副司令员王震率359旅、干部团约8000人,取道荆紫关向陕北前进。
红军时期的“漫川关血战”,读者是否了解?中原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西进的道路,与当年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大别山后,前往川陕开辟根据地的路线如出一辙,遭遇的对手都是“西北王”胡宗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