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站式闪电定位仪
原理:通过定向天线测量闪电电磁波的来波方向(方位角),结合信号强度 / 波形特征估算距离,实现单点定位。无需多站组网,部署灵活、成本低、见效快。
关键指标:典型探测半径 50–150 km(依设备与地形);方位角精度约 1°–5°,距离精度相对较低(约 5%–20%);可监测云地闪,部分可区分正负云地闪;数据刷新率快,适合近场预警。
优势与局限:优势是部署简便、适合偏远无市电区域(可用太阳能 + 蓄电池)、维护量小;局限是定位精度低于多站,覆盖与精度受地形遮挡影响大,难以精确定位具体位置。
适用:小型场站、临时监测、预算有限场景,或作为多站组网的补充站,快速提示雷电的大致方位与远近。
多站式(三维)雷电定位系统
原理:采用 “时差法(TOA)+ 测向法(MDF)” 多站组网,通过多站接收同一闪电信号的时间差与方位角,精确计算闪电的经纬度、高度、电流强度、时间等参数,定位更准、覆盖更广。
关键指标:水平定位精度通常 ≤500 m(部分可达 100–300 m),垂直精度 ≤300–1000 m;单站覆盖半径约 100–150 km,组网后可覆盖整个场站或区域;可同时监测云地闪与云闪,数据刷新率 ≤10 s。
优势与局限:优势是定位精度高、能精确定位雷击点、可分析云闪与云地闪特征,便于故障溯源与防雷优化;局限是建设成本高、需多站同步与通信组网、运维复杂。
适用:大型新能源场站、对雷击定位与故障溯源要求高的场景,以及需与 SCADA 等系统联动实现自动预警与保护的场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