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言:
“在动荡的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前几天,博主@大脸弟弟的一段视频引发热议。
画面中,他身着外卖骑手服穿梭在城市街头。
然而就在半年前,他还是电视台的新闻主播,手握话筒,坐在光鲜的演播室里。
表面光鲜的背后,是月薪仅2200元的现实,以及一人包揽策划、录制、剪辑、拉赞助的全套工作。
收入难以维持生计,前途一片迷茫。
最终,他选择脱下"长衫",成为一名外卖骑手。
令人意外的是,送外卖这一个月,他反而感受到了久违的轻松:
时间自由,心灵自在,月底还有结余。
当被问及"从主播到骑手是否越混越差"时,他笑道:"这简直是人生升级。"
@大脸弟弟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职业价值观的深刻变革。
许多曾经代表着“稳定”与“体面”的职业光环,正悄然变得暗淡。

01 哪些“金饭碗”正在生锈?
我们曾笃信,考入某个行业,就等于抱上了“铁饭碗”,一生无忧。
但时代变了。变化的洪流,从不因过去的辉煌而止步。
(1)传统媒体的“滤镜”碎了
曾几何时,记者、主播是无冕之王,是无数人向往的职业。
但你看现在。
除了@大脸弟弟,某省级电台的资深播音员李姐,也在我朋友圈做起了社群团购。
她坦言,台里广告收入断崖式下跌,仅靠工资已难以维持中产体面。
平台经济的崛起,知识付费的普及,让信息的发布权不再被垄断。
个人的影响力,有时已超越一个传统机构。
(2)部分“白领”岗位的性价比锐减
你以为坐在写字楼里,就高枕无忧了吗?
我一位朋友,曾是外企的财务分析师。
过去,这是高薪、专业的代名词。
如今,大量基础核算工作被软件替代,她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处理冗长会议和内部流程,收入增长却陷入停滞。
《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指出:“未来,大量现有职业会消失,新的职业会诞生。”
那些重复性高、创造性低的工作,无论领子多白,都可能首当其冲。
(3)经验的价值,正在被迭代的速度挑战
我认识一位四十多岁的工程师,曾是行业的佼佼者。
但近年来,新技术层出不穷,他过去引以为傲的经验,正迅速贬值。
学习新知识的速度,赶不上年轻人,陷入了深深的“35岁危机”。
你会发现,过去“越老越吃香”的定律,在很多领域正在失效。
依靠资历“躺赢”的时代,一去不返。
真正的稳定,不是你在一家公司有饭吃,而是你去任何公司都有饭吃。

02 暗淡的不是职业,是僵化的思维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焦虑和失落?
本质上,不是职业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内心对“职业”的旧有定义,与新时代脱节了。
(1)我们错把“平台光环”当成了“自身价值”
很多人迷恋大公司、好单位的光环,误以为那是自己发出的光。
心理学家有个概念叫“身份认同捆绑”,即过度将自己的价值与职业标签绑定。
想想看,别人称赞你时,是说“你真厉害”,还是说“你们公司真牛”?
一旦离开那个位置,光环瞬间消失,巨大的失落感便扑面而来。
(2)我们迷信“线性发展”,却身处“指数变化”的时代
父辈的职业路径常常是线性的:入职、晋升、退休。
但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个指数级变化的世界。
就像寓言里的温水青蛙,当水温缓慢上升时,它毫无察觉,最终失去跳出的能力。
去年还火爆的元宇宙,今年可能焦点已转向AI应用。
用过去的地图,如何能找到未来的宝藏?
(3)我们追求“虚假稳定”,逃避“真正成长”
一份工作看似稳定,五险一金齐全,便让我们产生了安全的幻觉,放弃了自我更新的动力。
这像极了“鸵鸟心态”,把头埋进沙子里,假装外面的风暴不存在。
但真正的稳定,是动态的,是源于自身能力的不断迭代升级。
@大脸弟弟从主播到骑手的“降维”中,反而找到了掌控感,正是因为他跳出了对“稳定”的执念,拥抱了变化。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能拯救我们的,不是固守的城池,而是迁徙的能力。

03 在变化中锚定自己:成为新时代的“硬通货”
那么,我们普通人该如何自处?如何才能在任何时代都立于不败之地?
答案不是寻找下一个“风口”,而是把自己打造成“超级个体”。
(1)培养“可迁移能力”,打造你的职业护城河
什么是可迁移能力?
比如沟通表达、解决问题、深度学习、团队协作等。
这些能力,无论你从主播变成骑手,还是从会计转型运营,都是你最核心的资产。
举个例子:
@大脸弟弟做主播锻炼出的镜头感、表达力,完美复用于他拍摄短视频,这就是成功的可迁移。
你在这份工作中,积累了哪些能带走的真本事?
(2)拥抱“终身学习”,让成长速度超过时代变化速度
别再把学习当成学生时代的事。它必须成为像吃饭喝水一样的日常。
我一位40岁的表姐,原是普通文员。
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数据分析,考取证书,去年成功转行成为数据分析师,薪资翻倍。
她常说:“学习可能不能让你立刻成功,但能防止你被瞬间淘汰。”
每天花半小时学一项新技能,关注行业前沿动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
(3)发展“π型技能”,多一条腿走路
过去提倡“T型人才”,一专多能。
现在,更安全的是“π型人才”,拥有两项深入的专业技能,再辅以广博的见识。
比如,你是个程序员(第一技能),同时也可以深耕写作或演讲(第二技能)。
这样,即使技术迭代,你依然可以靠内容创作开辟新路。
业余时间发展一项能创造收入的爱好,它可能就是你的“救命稻草”。
这个时代,最大的风险,就是你什么都不做。

结语
@大脸弟弟的故事,不是一个“躺平”的故事,而是一个“觉醒”的故事。
他清醒地意识到,时代的列车已经转向;
与其守在旧站台抱怨,不如登上新车,去往新的方向。
职业的光环会褪色,行业的浪潮会起伏。
但一个不断更新、充满韧性的你,才是自己唯一的、永恒的依靠。
从今天起,请把注意力从外部标签收回,投射到自身成长上。
打破对“稳定”的幻想,戒掉对“过往”的依赖。
当你自身成为光源,便无需借助谁的光。
当你自己成为港口,又何惧风浪?
与每一位在时代激流中努力前行的你,共勉。
点个赞吧,分享给你的朋友,一起讨论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