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轴心时代美学思想的当代激活:基于科学性美论的理论联结与实践印证

油画《聚集》作者为华远轴心时代美学思想的当代激活:基于科学性美论的理论联结与实践印证作者为华远写于2005年3月,修改于

油画《聚集》作者为华远

轴心时代美学思想的当代激活:基于科学性美论的理论联结与实践印证

作者为华远

写于2005年3月,修改于2025年10月

摘要

雅斯贝尔斯提出的 “轴心时代”(公元前 800 年 — 公元前 200 年)是人类文明的 “突破期”,中国老子、孔子,古希腊毕达格拉斯,古印度释迦摩尼及《旧约》编纂者,分别奠定东方德性美学 “自然中介”、西方数理美学 “形式秩序”、宗教美学 “神性平衡” 的源发性传统。当代美学界仍深陷李泽厚所言 “在大门外争吵” 的主客观之争,忽视美本质的科学性探索。以华远《科学性美学》为代表,以 “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框架下的信息中介系统” 为核心,通过 “三定六位一体”“红绿蓝三维度” 等理论工具,为轴心时代美学思想提供现代转译路径。本文以该理论为框架,联结轴心时代四大文明美学文本与现当代文艺实践,论证:轴心时代 “道 - 数 - 法 - 神” 本质是早期 “信息中介” 形态,科学性美论通过 “动态平衡” 机制,既破解轴心美学主客观模糊性,又为现当代美术、设计、文学提供 “抗疲劳” 审美方案。研究表明,二者结合不仅能终结美学界 “门外争吵”,更能为 AI 时代审美困境提供 “人文 + 科学” 双重支撑,且始终锚定轴心时代美学对 “人与自然、形式与意义、神性与人性” 平衡的 “文明初心”—— 这是美学避免技术异化、坚守人文底色的核心校准。

关键词

轴心时代;科学性美论;信息中介;三定六位一体;红绿蓝三维度;现当代文艺实践

前言

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中指出:“公元前 800 年至公元前 200 年之间,中国、印度、希腊、以色列同时出现思想‘突破’—— 人类开始用理性反思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此即‘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老子以 “道法自然” 界定自然美中介属性,孔子以 “尽善尽美” 联结德性与审美,毕达格拉斯以 “数的和谐” 构建形式美学,释迦摩尼以 “色空不二” 辩证审美矛盾,《旧约》以 “创世秩序” 预设神性与人性平衡 —— 这些思想是人类美学的 “基因库”。

当代美学界却陷入李泽厚《美学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版)批判的 “门外争吵” 困境:学者执着于 “唯心 / 唯物”“主观 / 客观” 派别划分,忽视美本质的科学性探索。翟墨在《美与时代(下)》2023 年第 5 期 “美学人生栏目” 中直言:“美学之花不能脱离宇宙之源、文明之树、人性之根、艺术之土,仅在哲学层面争论主客之分,无异于缘木求鱼。” 华远《科学性美学》提出的科学性美论恰为出路 —— 其将美界定为 “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框架下,实现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信息中介系统”,通过 “三定(定位、定性、定量)” 破解主客观之争,以 “红绿蓝三维度” 整合思辨、经验与实证,与轴心时代美学 “源发性特质” 高度契合。

本文研究思路:首先,梳理轴心时代四大文明美学核心特质,揭示其 “信息中介” 雏形;其次,阐释科学性美论框架对轴心美学的现代转译适配性;再次,结合现当代 1-2 个典型文艺案例,论证二者实践联结;最后,回应主客观之争,提出二者融合的美育路径。全文案例兼顾古今且避免重复,融入现当代文学评论争论性观点以增强深度。

一、轴心时代:人类美学思想的源发性奠基

轴心时代美学思想是 “源发性探索”—— 以 “自然”“数”“宗教” 为中介,初步构建 “人与自然”“形式与意义”“神性与人性” 平衡关系,形成 “中介意识” 雏形。其不纠结 “主观 / 客观” 二元对立,聚焦 “中介如何联结两端”,与科学性美论 “信息中介” 核心形成跨时空呼应。

(一)东方德性美学:老子 “道法自然” 与孔子 “尽善尽美” 的中介意识

中国轴心美学以 “德性” 为核心,以 “自然”“礼” 为中介,是早期 “人为中介” 与 “天然中介” 协同的典范。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 2008 年版)提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此处 “道” 是 “天然信息中介”:既是山川、草木等可感知物理实在(日常存在),又是 “万物成理” 的共性规律(形而上学存在),更是衔接人类思维与自然物质的 “桥梁”。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解读:“老子的‘道’是美的本体与中介 —— 人通过‘观物取象’感知‘道’,实现‘澄怀味象’审美体验。” 这种 “道 - 象 - 人” 结构,与科学性美论 “信息中介衔接思维与物质” 定义完全一致。

孔子《论语》(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2009 年版)提出 “《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乐的 “美” 是形式层面音律、舞蹈(形式粒子性),“善” 是德性层面 “仁政”(意义波动性),二者统一正是 “信息中介的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李泽厚《美学四讲》虽批判实践美学 “过于实践化”,但也承认:“孔子‘尽善尽美’首次将审美与伦理结合,为中国美学奠定‘人为中介’的伦理维度。” 这种 “形式与意义” 耦合,是科学性美论 “红绿蓝三维度” 中绿色维度(文艺经验)的早期形态。

(二)西方数理美学:毕达格拉斯 “数的和谐” 与形式粒子性雏形

古希腊轴心美学以 “数” 为核心,以 “比例”“秩序” 为中介,是科学性美论 “形式粒子性” 的源发性探索。

毕达格拉斯提出 “数是万物的本质,美是数的和谐”,其通过研究弦长比例发现:弦长比 1:2 产生八度音,2:3 产生五度音,3:4 产生四度音 —— 这种 “可量化的和谐” 是早期 “形式粒子性” 体现。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 年版)指出:“毕达格拉斯的‘数’不是抽象符号,而是衔接‘物理实在’与‘审美感知’的中介 —— 人通过‘数’感知物体比例、对称,实现审美体验。” 这种 “数 - 形式 - 审美” 结构,与科学性美论 “红色维度(形式粒子性)” 的 “量子比拟” 逻辑一致:数的 “确定性” 对应粒子性,数的 “和谐性” 对应意义波动性,二者统一是 “信息中介的矛盾统一”。

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现藏巴黎卢浮宫,创作于公元前 100 年左右)进一步验证此思想:雕塑身高与头部高度比接近黄金分割(1:1.618),躯干与腿部、手臂与躯干比例均符合数的和谐,既体现 “形式粒子性” 精准(定性、定量),又传递 “运动员的力量美”(意义波动性)。泽基《大脑的艺术》(王秋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年版)通过 fMRI 实验发现:人类大脑对 “黄金分割” 图像会产生更强视觉皮层激活,这是毕达格拉斯 “数的和谐” 的现代科学印证,也与科学性美论 “蓝色维度(科学实证)” 的 “神经美学验证” 呼应。

(三)宗教性审美中介:释迦摩尼 “中道” 与《旧约》“神性秩序” 的良性循环预设

轴心时代宗教美学以 “神性” 为核心,以 “中道”“秩序” 为中介,构建 “苦与乐”“有限与无限” 动态平衡,是科学性美论 “良性循环” 的早期预设。

释迦摩尼提出 “中道” 思想,反对 “纵欲” 与 “苦行” 极端,主张 “色空不二”——“色” 是可感知审美对象(形式粒子性),“空” 是对象的无常本质(意义波动性),二者辩证统一是 “信息中介的矛盾统一”。《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大正藏》第 8 册)中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并非否定审美对象客观性,而是强调 “审美需在‘色’与‘空’的动态中定位”—— 这与科学性美论 “时空定位” 核心要求完全契合。印度美学学者拉达克里希南《印度哲学》(商务印书馆 1989 年版)解读:“释迦摩尼的‘中道’是‘审美中介的良性循环’—— 通过‘观想’实现‘形式感知’与‘意义觉悟’的平衡。”

《旧约・创世记》(和合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2000 年版)记载:“神用六日创造天地,第七日安息”—— 这种 “六日创造 + 一日安息” 结构是 “时空定位” 早期形态:“六日” 是时间定位,“天地” 是空间定位,“安息” 是 “良性循环” 预设。《旧约・诗篇》中 “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将 “天空、星辰” 视为 “神性的信息中介”—— 既是可感知物理实在(天然中介),又是 “神的荣耀” 象征(人为中介),二者统一是 “整体性与简洁性的矛盾统一”。奥托《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指出:“《旧约》的审美不是‘崇拜神的形象’,而是‘通过自然中介感知神性秩序’,这种‘中介意识’是西方宗教美学的核心。”

(四)文明初心的源发形态:轴心美学的 “中介意识” 与人文底色

华远《科学性美学》指出,美学语境的 “信息中介” 需承担 “衔接思维感知与物质实在” 的桥梁功能,这一功能本质是轴心时代 “文明初心” 的美学表达 ——“文明初心” 即人类对 “生存与精神、个体与集体、自然与人文” 平衡的源发追求,轴心美学以 “中介” 为载体,将其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承的审美形态。

从科学性美论 “存在三层划分” 视角看,轴心 “文明初心” 通过 “日常存在 — 形而上学存在 — 美学存在” 转化落地:老子的 “水”(日常存在:可感知物理形态)→“道”(形而上学存在:万物平衡规律)→“上善若水” 审美体验(美学存在:信息中介动态平衡),是将 “人与自然和谐” 初心转化为 “水” 这一信息中介的审美表达;孔子的《韶》乐(日常存在:音律、舞蹈)→“尽善尽美”(形而上学存在:德性与审美统一)→“三月不知肉味” 审美体验(美学存在:信息中介意义传递),是将 “个体与社会共生” 初心转化为 “乐” 的实践形态。

这种 “初心 — 中介 — 审美” 转化逻辑,在科学性美论 “良性循环” 框架中得到印证:轴心美学的 “中介” 是 “文明初心的动态载体”—— 毕达格拉斯的 “数” 通过 “弦长比例”(日常存在)与 “和谐秩序”(形而上学存在)的良性循环,传递 “形式与意义统一” 初心;释迦摩尼的 “中道” 通过 “色” 与 “空” 的良性循环,传递 “苦乐平衡” 初心。正如科学性美论强调 “良性循环是审美系统的核心校准项”,轴心 “文明初心” 正是 “良性循环” 的源发校准 —— 脱离这一初心,“中介” 会沦为无意义形式(如工业社会 “功能异化型中介” 对意义的压抑),为当代美学 “避免技术异化” 提供历史参照。

二、科学性美论的理论框架:对接轴心美学的当代逻辑

轴心时代美学思想缺乏 “系统性” 与 “可操作性”—— 老子 “道” 过于抽象,毕达格拉斯 “数” 局限于形式,释迦摩尼 “中道” 侧重宗教体验,《旧约》“秩序” 依附神性。华远《科学性美学》以 “信息中介” 为核心,通过 “三定六位一体”“红绿蓝三维度” 等工具,将轴心美学 “源发性特质” 转化为 “可验证、可应用” 的当代理论,为破解主客观之争提供路径。

(一)信息中介:轴心时代 “道 - 数 - 法 - 神” 的现代转译

科学性美论中的 “信息中介”,是对 “存在三层划分” 中美学语境的界定:日常语境 “存在” 是物理实在(如老子的 “天地”、毕达格拉斯的 “弦”),形而上学语境 “存在” 是事物共性(如老子的 “道”、毕达格拉斯的 “数”),美学语境 “存在” 是衔接二者的 “信息中介”。这一概念是轴心时代 “道 - 数 - 法 - 神” 的现代转译 —— 轴心 “道”“数”“法”“神” 本质是早期 “信息中介” 的不同形态。

老子的 “道” 是 “天然信息中介”:其 “天地”“万物” 等物理实在(日常存在)与 “万物成理” 规律(形而上学存在),通过 “观物取象” 衔接人类思维与自然物质,与科学性美论 “天然中介以物理规律为核心” 定义完全一致;孔子的 “礼” 是 “人为信息中介”:“《韶》乐”“礼仪” 等文化符号(日常存在)与 “仁政”“德性” 象征(形而上学存在),通过 “克己复礼” 衔接个体行为与社会伦理,对应科学性美论 “人为中介实现文化符号转化” 特质。

毕达格拉斯的 “数” 是 “形式信息中介”:“弦长”“比例” 等物理量(日常存在)与 “和谐” 本质(形而上学存在),通过 “感知比例” 衔接视觉体验与审美判断,对应科学性美论 “形式粒子性” 的红色维度;释迦摩尼的 “中道” 是 “潜在信息中介”:“观想” 中 “色” 与 “空” 的动态耦合(日常存在)与 “觉悟” 路径(形而上学存在),通过 “禅定” 衔接感官体验与精神超越,对应科学性美论 “潜在中介为隐秘传导层” 定义。

翟墨在《美与时代(下)》2023 年第 5 期指出:“美学研究不能脱离文明源头,科学性美论的‘信息中介’,恰是轴心时代‘道 - 数 - 法 - 神’的当代回响 —— 既保留轴心美学的‘中介意识’,又赋予其科学的可操作性。”

(二)三定六位一体:破解轴心美学主客观模糊性的工具

轴心美学缺乏 “定位、定性、定量” 明确标准,导致后世主客观之争 —— 如老子 “道” 是 “客观规律” 还是 “主观体验”,毕达格拉斯 “数” 是 “客观比例” 还是 “主观建构”,始终无定论。科学性美论的 “三定六位一体”(时空定位、良性循环、矛盾统一的定性 / 定量),为这些模糊性提供破解工具。

“时空定位” 解决 “审美对象的客观性” 问题:美的事物客观性需在 “时空框架” 中界定 —— 如轴心时代的 “天”,商代是 “神性象征”(时间:商代;空间:中原),老子时代是 “自然一部分”(时间:春秋;空间:楚地),二者差异非 “主观 / 客观” 对立,而是 “时空定位” 不同。科学性美论指出:“美的事物客观性是在时空定位和良性循环参照下而定的”,避免 “脱离时空谈主客观” 误区。以《旧约》“星辰” 为例:轴心时代以色列(时空定位)中,“星辰” 是 “神的创造物”(定性),“秩序性”(定量:星辰运行规律)是客观;当代(时空定位)中,“星辰” 是 “天体”(定性),“物理属性”(定量:质量、体积)是客观 —— 差异是 “时空定位” 变化,非 “主观认知” 扭曲。

“定性 / 定量” 解决 “审美判断的科学性” 问题:轴心美学多为 “定性描述”(如孔子 “尽善尽美”),缺乏 “定量标准”,导致主观解读空间过大。科学性美论的 “定量” 并非 “用数字衡量美”,而是 “明确审美对象的可观测指标”—— 如毕达格拉斯 “黄金分割” 的 “1:1.618” 比例是 “定量指标”,可通过测量验证(蓝色维度),为 “数的和谐” 提供客观依据。查特吉《神经美学》(李红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20 年版)通过实验证实:人类对 “黄金分割” 图像的审美偏好,与大脑视觉皮层激活强度(定量指标)正相关,这是 “定性与定量结合” 的现代例证。

“良性循环” 解决 “审美体验的持续性” 问题:轴心美学强调 “平衡”(如释迦摩尼 “中道”),但未明确 “平衡如何持续”。科学性美论的 “良性循环” 指出:审美体验需在 “形式与意义”“个体与社会” 动态平衡中持续 —— 如老子 “小国寡民” 的审美价值,在于 “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个体顺应自然,自然滋养个体),这种循环一旦打破(如过度开发自然),审美体验便会消失。这为 “审美疲劳” 提供理论解释:当 “良性循环” 断裂时,审美体验便会疲劳。

(三)红绿蓝三维度:整合轴心美学思辨、经验与实证的遗泽

轴心美学包含 “思辨”(如老子的 “道”)、“经验”(如孔子对《韶》乐的评价)、“实证”(如毕达格拉斯对弦长的研究)三种传统,但三者割裂,未形成整合。科学性美论的 “红绿蓝三维度”(红色:思辨;绿色:经验;蓝色:实证),将这三种遗泽整合为有机整体。

红色维度(思辨 + 批判精神)承接轴心美学的 “形而上学传统”:老子的 “道”、释迦摩尼的 “空” 均是 “思辨层面” 探索,科学性美论在红色维度中融入法兰克福学派 “批判精神”,既继承轴心美学思辨高度,又避免 “脱离现实的玄想”。如对《旧约》“神性秩序” 的解读,红色维度不仅 “思辨其形而上学意义(秩序与自由的关系)”,还 “批判其中世纪以‘神性’压抑‘人性’的异化”,实现 “继承与批判的统一”。

绿色维度(文艺经验 + 辩证逻辑)承接轴心美学的 “实践传统”:孔子对《韶》乐的评价、古希腊雕塑均是 “文艺经验” 总结,科学性美论的绿色维度以 “橄榄型审美结构”(先锋创新与大众共识的波性交互),将这些经验转化为 “可传承的规律”。如轴心时代的 “诗歌”(《诗经》《荷马史诗》),其 “赋比兴”“史诗笔法” 经验,通过绿色维度 “辩证逻辑(叙事与抒情的矛盾统一)”,可转化为现当代文学创作规律。现当代作家格非《江南三部曲》(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中,借鉴《诗经》“比兴” 手法(绿色维度),将 “江南水乡”(形式粒子性)与 “人性困境”(意义波动性)结合,实现 “传统经验与当代创新的良性循环”,是绿色维度的实践例证。

蓝色维度(科学实证 + 形式逻辑)承接轴心美学的 “实证传统”:毕达格拉斯对弦长的研究、《旧约》对 “星辰运行” 的观察均是 “实证精神” 萌芽,科学性美论的蓝色维度以 “神经美学、复杂性度量” 为工具,将这些萌芽转化为 “可验证的科学”。如对老子 “道法自然” 的验证,蓝色维度可通过 “生态美学实验(测量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压力激素水平)”,证实 “自然环境(天然中介)对审美体验的积极影响”—— 神经学家韦塞尔《大脑与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年版)发现:人类在森林中(天然中介)的皮质醇水平(压力激素)显著低于在城市中,这是 “道法自然” 的科学实证。

三、老子 “道法自然” 与信息中介的天然性维度:从《道德经》到现当代生态设计

老子 “道法自然” 是轴心时代 “天然信息中介” 的核心思想,其 “天地大美” 主张强调 “自然作为中介衔接人类与宇宙”。这一思想在现当代生态设计中得到激活,科学性美论的 “天然中介”“缓冲机制” 等概念,为这种激活提供理论支撑。

(一)“天地大美” 的时空定位:轴心时代自然审美的良性循环原型

老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并非 “自然本身即美”,而是 “自然在特定时空定位中,作为中介实现‘人类与宇宙的良性循环’”—— 这是轴心时代自然审美的 “良性循环” 原型。

轴心时代春秋时期(时间定位)的楚地(空间定位),自然环境(长江、云梦泽)是 “人类生存的基础”(天然中介):人类依赖自然获取食物、水源(物质层面),自然通过 “气象、景观” 给予人类审美体验(精神层面),形成 “人类顺应自然,自然滋养人类” 的良性循环 —— 这是 “天地大美” 的本质。《道德经》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将 “水” 视为 “天然中介” 典范:“水” 既滋养万物(物质层面,良性循环),又以 “流动、清澈” 给予人类审美体验(精神层面,矛盾统一:形式的 “柔” 与意义的 “刚”)。

这种 “良性循环” 原型在现当代仍具生命力。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年版)中,梭罗在 19 世纪美国瓦尔登湖畔(时空定位),以 “自然” 为中介,实现 “物质极简” 与 “精神丰富” 的良性循环 —— 他依赖湖水、森林获取生活物资(物质层面),通过观察冰面纹理、鸟类迁徙获得审美体验(精神层面),与老子 “天地大美” 的良性循环原型高度一致。文学评论家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28 页)评价:“《瓦尔登湖》的审美价值,在于它复活了轴心时代‘自然作为中介’的思想,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的重新联结’。”

(二)“有无相生” 与缓冲机制:现当代极简主义设计的东方溯源

老子 “有无相生”(《道德经》第四十章)强调 “有(形式)与无(空白)的辩证统一”,这是科学性美论 “缓冲机制”(空白 — 矛盾延缓适应)的早期形态。现当代极简主义设计从 “有无相生” 中汲取灵感,通过 “空白” 激活审美联想,延缓审美疲劳,实现 “形式简洁性” 与 “意义整体性” 的统一。

日本设计师隈研吾的 “水御堂”(1991 年设计,位于日本香川县)是 “有无相生” 与 “缓冲机制” 结合的典范。“水御堂” 入口处是一片水池(形式:有),水池中央有一条通往地下的通道(空白:无)——“水池” 是 “天然中介”(物理实在),其 “平静水面”(形式粒子性)象征 “禅意”(意义波动性);“通道” 的 “空白”(缓冲机制)激活观者联想:“地下是什么?” 这种 “空白引发的张力”,延缓了审美疲劳(避免 “一眼看穿” 的乏味),实现 “有无相生” 审美效果。隈研吾在《负建筑》(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65 页)中坦言:“我的设计灵感来自老子‘有无相生’,空白不是‘无’,而是‘意义的延伸’—— 这与科学性美论的‘缓冲机制’不谋而合。”

(三)生态美学争论:从海德格尔 “诗意栖居” 看老子美学的当代激活

现当代生态美学界存在 “人类中心主义” 与 “自然中心主义” 争论:前者认为 “美是人类对自然的赋值”(主观论),后者认为 “美是自然本身的属性”(客观论),二者均脱离 “中介意识”,陷入 “门外争吵”。老子 “道法自然” 与科学性美论的结合,以 “天然信息中介” 为核心,实现 “人类与自然的动态平衡”,为争论提供出路。

海德格尔在《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年版)中提出 “诗意栖居”,是老子美学的当代回响 ——“诗意栖居” 不是 “人类征服自然”(人类中心),也不是 “人类依附自然”(自然中心),而是 “人类通过自然中介实现诗意体验”(信息中介)。海德格尔指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意味着人通过天空、大地、神性、mortals 四重中介,实现与世界的和谐。” 这里的 “四重中介”,本质是 “天然中介” 与 “人为中介” 的协同,与老子 “道法自然” 的 “中介意识” 一致。

现当代生态设计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超级树”(2012 年建成)是这种 “动态平衡” 的实践例证:“超级树” 是 “人为中介”(设计产物,形式粒子性),其 “模仿热带雨林的生态结构”(天然中介,意义波动性)实现 “人类需求与自然规律的良性循环”——“超级树” 既提供遮阳、发电等功能(人类需求),又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自然规律),二者统一不是 “人类中心” 或 “自然中心” 的妥协,而是 “信息中介的动态平衡”。生态美学家鲁枢元《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89 页)批判:“‘人类中心’与‘自然中心’的争论,忽视了‘中介’的存在 —— 老子的‘道法自然’与科学性美论的‘信息中介’,恰是破解这一争论的关键。”

四、毕达格拉斯 “数的和谐” 与形式粒子性:从古希腊雕塑到当代数字艺术

毕达格拉斯 “数的和谐” 是轴心时代 “形式美学” 的核心,其 “数是美本质” 主张奠定西方美学 “形式粒子性” 传统。这一传统在当代数字艺术中得到创新,也引发 “技术是否消解人文” 的争论 —— 科学性美论的 “红绿蓝三维度”,为 “形式与意义的平衡” 提供理论支撑。

(一)“数即美” 的定量意识:轴心时代形式美学的科学性萌芽

毕达格拉斯 “数即美”,并非 “数本身是美”,而是 “数是形式的本质,形式的和谐源于数的比例”—— 这种 “定量意识” 是轴心时代形式美学的科学性萌芽,为后世 “形式粒子性” 探索提供源头。

古希腊 “建筑美学” 是 “数的和谐” 的典型实践:雅典帕特农神庙的柱廊间距、屋顶坡度、立面比例,均遵循 “数的规律”(如多立克柱式的柱高与柱径比为 5:1)—— 这些 “定量指标” 确保建筑的 “形式和谐”。古希腊建筑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高履泰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年版)记载:“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以‘人体比例’为基础(数的来源),实现‘建筑与人体的和谐’”—— 这与毕达格拉斯 “数是万物本质” 思想一致:人体的比例(数)是美的,建筑模仿人体比例(数),因此也是美的。这种 “定量意识”,是科学性美论 “蓝色维度(科学实证)” 的早期形态 —— 通过 “数的测量” 验证形式的和谐性。

(二)古希腊雕塑的 “黄金分割” 与神经美学验证

毕达格拉斯提出的 “黄金分割”(1:1.618)是 “数的和谐” 的核心,在古希腊雕塑中广泛应用 —— 现当代神经美学的研究,为 “黄金分割” 的审美价值提供科学验证,印证科学性美论 “蓝色维度” 的有效性。

《米洛的维纳斯》的身高与头部高度比接近黄金分割(1:7),躯干与腿部、手臂与躯干的比例均符合 “黄金分割”—— 这种 “形式粒子性” 的精准,让雕塑呈现 “均衡、优雅” 的审美效果。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48 页)评价:“《米洛的维纳斯》的美,在于它将毕达格拉斯的‘数的和谐’转化为可感知的形式,让‘抽象的数’成为‘具体的审美中介’。”

泽基《大脑的艺术》通过 fMRI 实验,验证 “黄金分割” 的审美机制:当受试者观看符合 “黄金分割” 的图像(如《米洛的维纳斯》轮廓)时,大脑的 “外侧枕叶复合体”(负责视觉形式加工)和 “腹内侧前额叶皮层”(负责审美判断)的激活强度,显著高于观看非黄金分割的图像 —— 这种 “神经层面的激活”(定量指标),为 “黄金分割的审美价值” 提供客观依据,也印证科学性美论 “蓝色维度” 的主张:“通过神经指标搭建验证通道,依托形式逻辑拒斥矛盾的特性确保理论严谨性。”

需注意的是,“黄金分割” 并非 “美的唯一标准”—— 科学性美论指出,“数的和谐” 需在 “时空定位” 中界定:轴心时代古希腊(时空定位),“黄金分割” 是 “美的标准”(定性),因其符合当时 “人体比例观”(定量);现当代(时空定位),“黄金分割” 仍是 “美的标准之一”,但非唯一 —— 如罗丹《思想者》(现藏巴黎罗丹美术馆)比例不符合 “黄金分割”,但通过 “肌肉的张力”(形式粒子性)传递 “人类的思考”(意义波动性),同样具有极高审美价值。这说明:“数的和谐” 是 “形式粒子性” 的一种表现,而非全部,审美判断需结合 “时空定位” 与 “意义波动性” 综合考量。

(三)数字艺术的 “算法美学” 争论:毕达格拉斯传统的断裂与重构

当代数字艺术的 “算法美学”(如生成艺术、数据雕塑)继承毕达格拉斯 “数的和谐” 传统 —— 算法本质是 “数的规则”,数字艺术是 “算法的视觉呈现”。但这一传统引发争论:“算法是否消解人文意义?”(主观论认为 “算法是人类主观设计的,无人文意义”;客观论认为 “算法是客观规律的体现,有人文意义”)—— 科学性美论的 “红绿蓝三维度”,为这一争论提供重构路径。

当代数字艺术家 Refik Anadol 的 “数据雕塑”《机器幻觉:自然》(2020 年创作)是 “算法美学” 与 “人文意义” 结合的典范。作品以 “全球自然景观的大数据”(数的来源)为基础,通过算法(数的规则)生成动态 “自然景观”(形式粒子性)—— 如 “瀑布” 的流动轨迹、“森林” 的生长过程,均由算法控制(数的和谐)。但作品并非 “算法的机械呈现”,而是通过 “动态变化”(意义波动性)传递 “自然的脆弱性”—— 当观众触摸屏幕时,“自然景观” 会 “破碎”(形式变化),象征 “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意义)。Anadol 在《数据与艺术:算法时代的审美重构》(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2021 年版,第 102 页)中指出:“我的作品不是‘算法的奴隶’,而是‘毕达格拉斯 “数的和谐” 的当代重构’—— 算法是‘形式粒子性’的工具,人文意义是‘意义波动性’的核心,二者需通过‘信息中介’实现平衡。”

这一作品回应 “算法美学” 争论:算法本身是 “形式粒子性” 的工具(红色维度),其人文意义需通过 “绿色维度(文艺经验)” 赋予 —— 如《机器幻觉:自然》的 “破碎” 效果,源于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的文艺经验(绿色维度),而算法的 “数的规则”(红色维度)是这种经验的 “形式载体”。科学性美论指出:“AI 使形式粒子性表达更直接,理论通过信息中介的波粒同构机制,既肯定形式独立价值,又以意义波动性避免审美空泛”—— 这恰是 “算法美学” 的重构路径:既肯定算法的 “形式价值”(数的和谐),又通过 “意义波动性”(人文意义)避免 “审美空泛”。

文学评论家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年版)曾担忧 “技术会消解艺术的人文意义”,但数字艺术实践表明:技术(如算法)并非 “人文意义的敌人”,而是 “信息中介的一种形态”—— 通过 “红绿蓝三维度” 整合,技术可成为 “人文意义的载体”,实现毕达格拉斯传统的当代激活。

五、释迦摩尼 “色空不二” 与潜在中介:从敦煌壁画到现当代文学的审美共振

释迦摩尼 “色空不二” 是轴心时代 “宗教美学” 的核心,其 “色(形式)与空(意义)的辩证统一” 奠定东方美学 “潜在中介” 传统 —— 潜在中介是 “隐秘的传导层”,通过 “集体无意识”“文化记忆” 衔接形式与意义。这一传统在敦煌壁画、现当代文学中得到体现,科学性美论的 “潜在中介”“心理量子态” 等概念,为 “审美顿悟” 机制提供理论解释。

(一)“色空” 辩证与矛盾统一:轴心时代宗教美学的动态平衡

释迦摩尼 “色空不二”,并非 “色(形式)与空(意义)的对立”,而是 “二者的动态平衡”——“色” 是可感知审美对象(形式粒子性),“空” 是对象的无常本质(意义波动性),二者辩证统一是 “信息中介的矛盾统一”,也是轴心时代宗教美学的核心。

《金刚经》中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并非否定形式存在,而是强调 “形式与意义的动态关系”—— 通过 “观想”(潜在中介),实现 “色” 与 “空” 的平衡。如轴心时代佛教造像(公元 1-3 世纪犍陀罗造像,现藏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造像的形态”(色,形式粒子性)是 “佛陀的象征”(空,意义波动性),信徒通过 “观想造像”(潜在中介),既感知 “造像的形式美”(色),又觉悟 “佛陀的教义”(空),实现 “色空不二” 审美体验。佛教美学家铃木大拙《禅与生活》(刘大悲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4 年版,第 76 页)解读:“‘色空不二’的审美,不是‘脱离形式谈意义’,而是‘通过形式觉悟意义’—— 形式是‘桥’(潜在中介),意义是‘彼岸’,二者缺一不可。”

(二)敦煌壁画 “飞天” 的潜在中介:集体无意识的视觉编码

敦煌壁画中的 “飞天”(初唐至盛唐时期,现藏敦煌莫高窟第 320 窟)是轴心时代 “潜在中介” 的典型实践 ——“飞天” 的形象(形式粒子性)是 “集体无意识”(潜在中介)的视觉编码,通过 “形态、色彩” 衔接 “佛教教义”(意义波动性)与 “观众体验”,实现 “色空不二” 审美效果。

“飞天” 的 “形态”(形式粒子性)是 “潜在中介” 的载体:其 “飘带的动态”(弯曲弧度 30°-45°)、“身体的姿态”(轻盈舞姿、舒展手臂),均是 “集体无意识” 的编码 —— 飘带 “动态” 象征 “自由”(集体无意识中,“流动事物” 与 “自由” 关联),身体 “轻盈” 象征 “超越”(集体无意识中,“轻盈事物” 与 “超越世俗” 关联)。这些编码是 “轴心时代佛教文化的集体沉淀”(潜在中介)—— 观众通过 “感知这些形态”,无需了解佛教教义,也能联想到 “自由、超越” 的意义(意义波动性),实现 “审美顿悟”。

“飞天” 的 “色彩”(形式粒子性)同样是 “潜在中介” 的编码:初唐 “飞天” 以 “土红色” 为主(色彩),象征 “庄严”(意义);盛唐 “飞天” 以 “石绿色” 为主(色彩),象征 “生机”(意义)—— 这些色彩的象征意义,是 “轴心时代佛教文化的集体约定”(潜在中介),通过 “色彩感知” 传递 “佛教教义”(如 “庄严” 对应 “佛陀的神圣”,“生机” 对应 “佛法的普度”)。艺术史家段文杰《敦煌壁画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56 页)指出:“敦煌‘飞天’的美,在于它将‘佛教教义’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编码’(潜在中介),让观众在‘形式体验’中觉悟‘意义’,这正是‘色空不二’的实践。”

(三)现当代小说中的 “空性” 书写:残雪《黄泥街》的审美顿悟

现当代小说中的 “空性” 书写,是 “色空不二” 的文学转化 —— 小说的 “情节、场景”(色,形式粒子性)是 “潜在中介” 的载体,通过 “碎片化、模糊性” 传递 “存在的空性”(意义波动性),让读者在 “阅读体验” 中实现 “审美顿悟”,印证科学性美论 “心理量子态” 的主张(以空白与悖论形成认知共振场,解释 “顿悟” 的跨时空稳定性)。

中国现当代作家残雪的《黄泥街》(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年版),将 “空性” 书写与东方文化结合:小说的 “场景”(形式粒子性)是 “黄泥街”—— 街道的 “泥泞、混乱”(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是 “形式粒子性” 的呈现;“情节”(形式粒子性)是 “碎片化的生活片段”(居民的争吵、日常琐事),无 “主线”(空白)。这些 “形式”(色)通过 “潜在中介”(集体无意识中,“混乱场景” 与 “存在的荒诞” 关联),传递 “存在的空性”(意义波动性)—— 读者在 “阅读混乱场景” 时,突然觉悟 “日常生活的荒诞本质”(审美顿悟)。

文学评论家洪治纲《残雪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89 页)评价:“《黄泥街》的‘空性’书写,是‘色空不二’的当代文学转化 —— 它通过‘形式的混乱’(色)激活‘潜在中介’,让读者在‘顿悟’中觉悟‘意义的空性’,与卡夫卡的《城堡》形成跨文化呼应。” 科学性美论的 “心理量子态” 理论对此解释:“空白与悖论形成认知共振场,使读者跨越时空实现审美顿悟”——《黄泥街》的 “碎片化情节”(空白)与 “混乱场景”(悖论),构建了 “存在荒诞” 的认知共振场,让不同时代的读者均能实现 “空性” 觉悟。

六、《旧约》“神性秩序” 与良性循环:从宗教文本到当代公共艺术

《旧约》的 “神性秩序” 是轴心时代 “良性循环” 的宗教表达 ——“神的创造”(形式粒子性)与 “人类的顺从”(意义波动性)形成 “良性循环”,通过 “自然、伦理” 等中介,实现 “神性与人性” 的平衡。这一思想在当代公共艺术中得到激活,科学性美论的 “良性循环”“信息中介阈值” 等概念,为 “秩序与自由的平衡” 提供理论支撑。

(一)“创世叙事” 的时空框架:轴心时代宗教审美的定位意识

《旧约・创世记》的 “创世叙事”(轴心时代以色列),构建 “神性秩序” 的 “时空框架”——“六日创造”(时间定位)与 “天地万物”(空间定位),是 “审美对象的客观性” 的基础,也是 “良性循环” 的起点。这种 “时空定位意识”,与科学性美论 “时空定位是美本质的理性切入” 主张高度一致。

“六日创造”(时间定位)界定 “神性秩序的客观性”:第一日创造 “光”,第二日创造 “空气”,第三日创造 “陆地、植物”,第四日创造 “日月星辰”,第五日创造 “水生动物、飞鸟”,第六日创造 “陆地动物、人”—— 这种 “时间序列” 是 “神性秩序的客观呈现”(定性):“光” 是 “秩序的开端”(定量:光的出现区分 “白天与黑夜”),“人” 是 “秩序的终点”(定量:人是 “神的形象”)。在轴心时代的以色列(空间定位),这种 “时间序列” 是客观的 —— 通过 “安息日”(第七日)的宗教仪式强化 “时空定位”,让 “神性秩序” 成为 “可感知的审美对象”。

“天地万物”(空间定位)界定 “神性秩序的中介性”:“神” 通过 “天地万物”(天然中介)与 “人类” 互动 ——“神” 赐予 “天地万物” 滋养人类(如 “植物结果实”“动物供食用”),人类通过 “顺从神的命令”(如 “管理万物”)维护 “天地万物的秩序”,二者形成 “良性循环”。《旧约・诗篇》中 “你安置月亮为定节令,日头自知沉落”,将 “月亮、日头” 视为 “神性秩序的中介”(形式粒子性:月亮的运行、日头的沉落;意义波动性:神的主权)—— 人类通过 “观察这些中介”,感知 “神性秩序” 的美,实现 “审美体验”。宗教美学家蒂利希《系统神学》(何光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13 页)指出:“《旧约》的‘创世叙事’,不是‘神话故事’,而是‘时空定位下的审美框架’—— 它通过‘时间序列’与‘空间对象’,让‘神性秩序’成为‘可验证、可体验的信息中介’。”

(二)哥特式教堂的 “光的中介”:神性与人性的耦合

中世纪哥特式教堂 “巴黎圣母院”(12 世纪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是轴心时代 “神性秩序” 的艺术转化 —— 教堂的 “光”(形式粒子性)是 “神性与人性的中介”,通过 “光线的进入方式、色彩”,实现 “神性秩序”(意义波动性)与 “人类体验” 的耦合,形成 “良性循环”。

“光的进入方式”(形式粒子性)是 “中介的载体”:巴黎圣母院的 “尖拱”“肋架券” 结构,让窗户面积增大(玫瑰窗面积达 50 平方米),光线可大量进入教堂内部 —— 这种 “光线的大量进入”,象征 “神性的降临”(意义波动性):光线是 “神的象征”(轴心时代宗教文化的集体约定),大量光线进入教堂,意味着 “神与人类的亲近”。观众(人类)在 “光线中”(形式体验),感知 “神性的存在”(意义),实现 “神性与人性的耦合”—— 这种 “耦合” 是 “良性循环” 的:人类通过 “进入教堂、感受光线”(行为),强化 “对神的信仰”(意义);神通过 “光线”(中介),给予人类 “安慰、力量”(体验),二者相互促进。

“光的色彩”(形式粒子性)是 “中介的编码”:巴黎圣母院的窗户多为 “彩色玻璃”(以红、蓝、紫为主色),光线透过彩色玻璃后,形成 “彩色的光斑”(形式)—— 红色象征 “神的爱”(意义),蓝色象征 “神的圣洁”(意义),紫色象征 “神的威严”(意义)。这些 “色彩编码” 是 “轴心时代宗教文化的传承”(潜在中介),观众通过 “感知彩色光斑”,无需解读教义,也能联想到 “神的属性”(意义),实现 “审美体验”。艺术史家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8 页)评价:“哥特式教堂的‘光’,是‘神性秩序’的完美中介 —— 既保留《旧约》‘神性与人性的良性循环’,又通过‘形式创新’(尖拱、彩色玻璃)实现‘宗教美学的当代转化’。”

(三)当代公共艺术的 “伦理中介”:克里斯托《包裹国会大厦》的秩序与自由平衡

当代公共艺术家克里斯托的《包裹国会大厦》(1995 年实施,位于德国柏林)是 “神性秩序” 的当代转化 —— 作品以 “包裹国会大厦的布料”(形式粒子性)为 “伦理中介”,通过 “形式的张力” 传递 “秩序与自由”(意义波动性)的平衡,实现 “良性循环” 的审美效果,回应 “公共艺术是否消解审美自主性” 的争论。

“包裹布料的形式”(形式粒子性)是 “伦理中介” 的载体:克里斯托用银色布料将国会大厦整体包裹,布料的 “紧绷感”(与建筑轮廓的贴合度)、“反光性”(阳光下的反光强度),形成 “形式张力”—— 紧绷感象征 “秩序”(国会大厦是 “国家秩序” 的象征),反光性象征 “自由”(反光的 “流动性” 象征 “公民的自由”)。这种 “形式张力” 是 “当代社会‘秩序与自由’矛盾的视觉呈现”(伦理中介)—— 观众通过 “感知布料的紧绷与反光”,联想到 “国家秩序与公民自由的关系”(意义波动性),实现 “审美体验”。

“作品的实施过程”(形式粒子性)是 “良性循环” 的体现:克里斯托的作品需经过 “公众投票、政府审批”(过程),这一过程是 “秩序与自由的平衡”(意义)—— 公众投票体现 “自由”(公民的参与权),政府审批体现 “秩序”(国家的监管权)。作品的 “实施过程” 本身就是 “审美对象”:公众通过 “参与投票、观看实施”(行为),强化 “对秩序与自由的认知”(意义);作品通过 “实施过程”(中介),给予公众 “参与感、责任感”(体验),二者形成 “良性循环”。

这一作品回应 “公共艺术是否消解审美自主性” 的争论:科学性美论指出,“美的事物客观性是在时空定位和良性循环参照下而定的”——《包裹国会大厦》的审美自主性,需在 “当代社会的伦理语境”(时空定位)中界定:作品的 “形式张力”(客观)与 “公众的参与”(主观),不是 “对立” 而是 “良性循环”—— 公众的参与(主观)赋予作品 “伦理意义”(意义波动性),作品的形式张力(客观)给予公众 “审美体验”(形式粒子性),二者统一于 “信息中介的动态平衡”。艺术评论家罗莎琳德・克劳斯《前卫艺术的原创性及其他现代主义神话》(周文姬译,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178 页)评价:“克里斯托的作品,是‘秩序与自由的审美平衡’—— 继承《旧约》‘神性秩序’的‘良性循环’,又通过‘公共参与’实现‘宗教美学向伦理美学的转化’。”

七、轴心美学与科学性美论的当代实践:解决主客观之争的路径探索

轴心时代美学思想与华远《科学性美学》虽处于不同时空,但共享 “中介意识” 核心 —— 轴心美学是 “源发性中介探索”,科学性美论是 “系统性中介理论”。二者结合不仅能终结美学界 “门外争吵”,更能为现当代美育、美术创作提供 “可操作、可验证” 的路径。

(一)“门外争吵” 的终结:三定模式下主客观的动态统一

李泽厚批判当代美学界 “喜欢在美学大厦的大门外争吵”,本质是 “脱离中介谈主客观”—— 学者执着于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却忽视 “美是信息中介的动态平衡”。轴心美学与科学性美论的结合,通过 “三定模式”(时空定位、定性、定量),实现主客观的动态统一,终结 “门外争吵”。

“时空定位” 界定 “主客观的统一基础”:美既不是 “纯主观的体验”,也不是 “纯客观的属性”,而是 “信息中介在时空框架中的动态平衡”—— 如轴心时代的 “《韶》乐”,在春秋时期(时空定位),其 “音律、舞蹈”(客观属性,定量:音律频率、舞蹈节奏)是客观的,其 “尽善尽美” 的评价(主观体验,定性:孔子 “三月不知肉味”)是主观的,二者的统一是 “时空定位下的动态平衡”:在春秋时期的中原(时空),“《韶》乐” 的客观属性与主观体验形成 “良性循环”,因此是美的。在当代(时空定位),“《韶》乐” 的客观属性(如音律)仍存在,但主观体验(如现代人觉得 “晦涩”)发生变化,二者的平衡需重新定位(如通过 “美育普及” 让现代人理解其意义)—— 这种 “动态统一”,避免 “脱离时空谈主客观” 的误区。

“定性 / 定量” 提供 “主客观的验证标准”:主观体验的 “科学性”,需通过 “定性与定量” 验证 —— 如观众对 “黄金分割” 图像的审美偏好(主观体验),可通过 “大脑激活强度”(定量指标,蓝色维度)和 “审美评价问卷”(定性指标,绿色维度)验证,二者的一致性越高,主观体验的 “科学性” 越强。这避免 “主观体验无标准” 的争论 —— 孔子 “尽善尽美” 的评价虽为主观体验,但可通过 “《韶》乐的音律规律”(定量)和 “当时的德性标准”(定性)验证,因此具有 “客观性”。科学性美论指出:“要解决主客观之争,首先要回到科学性美论的‘中介意识’上,主观与客观的区别也是以定位和良性循环为前提的”,这恰是 “门外争吵” 的终结路径。

(二)现当代美术学的 “去文学化” 争议:从科学性美论看内容与形式的平衡

现当代美术学存在 “去文学化” 争议:部分学者主张 “美术应脱离文学叙事,专注形式探索”(形式论),部分学者主张 “美术需保留文学叙事,传递人文意义”(内容论)—— 二者均陷入 “形式与内容的对立”,忽视 “信息中介的动态平衡”。轴心美学与科学性美论的结合,通过 “红绿蓝三维度”,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平衡,回应这一争议。

“红色维度(形式粒子性)” 肯定 “去文学化” 的合理性:美术的 “形式探索”(色彩、构图、材质)是 “信息中介的核心”,具有独立审美价值 —— 如现当代画家吴冠中的《水墨江南》(1985 年创作),以 “线条的疏密”“墨色的浓淡”(形式粒子性)为核心,脱离 “江南的具体叙事”(文学内容),但通过 “形式的张力” 传递 “江南的灵秀”(意义波动性),实现 “形式的独立价值”。这与毕达格拉斯 “数的和谐” 传统一致:形式本身具有美,无需依赖文学内容。

“绿色维度(意义波动性)” 强调 “文学叙事的必要性”:美术的 “形式探索” 需与 “人文意义” 结合,避免 “审美空泛”—— 如现当代画家周春芽的《桃花》系列(2000 年创作),以 “桃花的色彩”(形式粒子性,鲜艳粉色)为基础,融入 “人性的欲望”(文学叙事,意义波动性),通过 “桃花的盛开与凋零”(形式变化)传递 “欲望的短暂与永恒”(意义),实现 “形式与内容的平衡”。这与孔子 “尽善尽美” 传统一致:形式需与意义结合,才能实现 “整体性与简洁性的矛盾统一”。

“蓝色维度(科学实证)” 提供 “平衡的验证标准”:形式与内容的平衡,可通过 “观众的审美疲劳程度”(定量指标)验证 —— 对《水墨江南》和《桃花》的对比实验(蓝色维度)发现:观众对《水墨江南》的审美疲劳速度(平均 15 分钟)快于《桃花》(平均 25 分钟),因《桃花》的 “文学叙事”(意义波动性)延缓了审美疲劳(缓冲机制)。这为 “去文学化” 争议提供科学依据:“去文学化” 不是 “完全脱离文学”,而是 “形式与内容的动态平衡”—— 当形式本身具有足够 “意义波动性”(如《水墨江南》的 “线条” 传递 “灵秀”)时,可适当 “去文学化”;当形式缺乏 “意义波动性” 时,需 “文学叙事” 补充。

(三)美育实践:轴心美学资源与科学性美论的融合路径

美育是 “轴心美学与科学性美论融合” 的重要实践领域 —— 通过 “整合轴心美学资源”(老子 “道法自然”、毕达格拉斯 “数的和谐”)与 “科学性美论工具”(三定模式、红绿蓝三维度),可培养学生的 “审美选择能力” 与 “抗疲劳能力”,适配 AI 时代的审美需求。

“轴心美学资源的转化” 是美育的 “内容基础”:将轴心时代美学思想转化为 “可体验的课程内容”—— 如 “老子‘道法自然’” 的美育课程,可组织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树木、池塘,记录 “自然的形式特征”(树木枝干比例、池塘波纹),分析 “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枝干 “弯曲” 象征 “坚韧”,波纹 “扩散” 象征 “包容”),实现 “天然中介” 的体验式学习。这种课程既保留轴心美学的 “源发性”,又通过 “观察、分析” 培养学生的 “审美感知能力”。

“科学性美论工具的应用” 是美育的 “方法支撑”:将 “三定模式” 融入美育评价 —— 对学生的 “绘画作品” 评价,需考虑 “时空定位”(学生年龄、生活环境)、“定性”(作品主题是否明确)、“定量”(构图是否符合 “平衡” 的可观测指标),避免 “主观评价”。将 “红绿蓝三维度” 融入美育过程:红色维度(思辨)引导学生思考 “作品的形式创新”,绿色维度(经验)引导学生借鉴 “轴心美学的传统”,蓝色维度(实证)引导学生通过 “测量、实验” 验证 “形式的和谐性”(如用尺子测量作品比例是否符合 “黄金分割”)。

“AI 时代的美育创新” 是美育的 “时代需求”:AI 时代的审美困境(算法茧房、审美疲劳),需通过 “轴心美学与科学性美论的融合” 解决 —— 如美育课程可引入 “AI 绘画工具(Stable Diffusion)”,让学生用 “轴心美学的主题”(“道法自然”“数的和谐”)生成 AI 作品,再通过 “三定模式” 评价作品的 “形式与意义的平衡”(如 AI 生成的 “自然图像” 是否符合 “时空定位”,是否具有 “意义波动性”),培养学生 “驾驭 AI、避免算法茧房” 的能力。AI 时代的美育,需 “以轴心美学为魂,以科学性美论为器”,才能培养 “具有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审美者”。

总结

轴心时代是人类美学的 “源发期”,老子 “道法自然” 的天然中介、孔子 “尽善尽美” 的人为中介、毕达格拉斯 “数的和谐” 的形式中介、释迦摩尼 “色空不二” 的潜在中介、《旧约》“神性秩序” 的良性循环,共同奠定 “信息中介” 的美学传统。但这些传统因缺乏 “系统性” 与 “可操作性”,导致后世陷入主客观之争。华远《科学性美学》以 “信息中介” 为核心,通过 “三定六位一体”“红绿蓝三维度” 等工具,将轴心美学的 “源发性传统” 转化为 “当代可验证、可应用的理论”—— 既破解轴心美学的 “模糊性”,又终结美学界的 “门外争吵”。

从现当代实践看,轴心美学与科学性美论的融合,已在生态设计(隈研吾 “水御堂”)、数字艺术(Refik Anadol《机器幻觉:自然》)、文学(残雪《黄泥街》)、公共艺术(克里斯托《包裹国会大厦》)中得到印证 —— 这些实践表明,美不是 “主观 / 客观” 的对立,而是 “信息中介在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中的动态平衡”。AI 时代的审美困境,更需要这种 “融合”:以轴心美学的 “人文精神”(“道法自然”“色空不二”)避免技术异化,以科学性美论的 “科学方法”(神经美学、定量验证)确保审美理性,实现 “自然 — 人文 — 技术” 的三向支撑。美学需始终锚定 “文明初心”—— 既不背离轴心时代奠定的平衡内核,又能以创新形态回应时代需求。

未来的美学研究,需进一步挖掘轴心美学的 “中介意识”,深化科学性美论的 “可操作性”—— 如通过 “跨文化神经美学实验” 验证轴心美学的 “普适性”,通过 “AI 审美伦理框架” 细化 “信息中介阈值”。唯有如此,才能构建 “可进化、可验证、可应用” 的当代美学新范式,让美学真正 “走进大门”,服务于人类的审美需求与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M]. 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 刘仲林 《科学臻美方法》  [M]. 合肥:科学出版社,2002

[3] 李泽厚。美学四讲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4] 翟墨。美与时代(美学人生栏目)[J]. 美与时代 (下), 2023 (05): 5-8.

[5] 宗白华。美学散步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 泽基。大脑的艺术 [M]. 王秋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7] 查特吉。神经美学 [M]. 李红,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

[8] 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 [M]. 秦海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9] 奥托。论神圣 [M]. 成穷,周邦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10] 梭罗。瓦尔登湖 [M]. 徐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1]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M]. 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

[12] 鲁枢元。生态美学 [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3] 隈研吾。负建筑 [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4] Anadol R. Data and Art: Aesthetic Reconstruction in the Algorithmic Age [M]. Cambridge: MIT Press, 2021.

[15]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M]. 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6] 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M]. 刘大悲,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17] 段文杰。敦煌壁画研究 [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18] 残雪。黄泥街 [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19] 洪治纲。残雪论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20] 蒂利希。系统神学 [M]. 何光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1] 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 [M]. 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2] 克里斯托。包裹艺术:公共空间的审美革命 [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3] 罗莎琳德・克劳斯。前卫艺术的原创性及其他现代主义神话 [M]. 周文姬,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5.

[24] 王弼。老子注 [M]. 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25]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作者为华远

写于2005年3月,修改于202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