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小灰熊AI学员小何:我学的是自动化,但其实一直更喜欢写代码

我学的是自动化,但其实一直更喜欢写代码。大学前三年,我的编程水平只能说“能改别人代码,不能自己写”。直到去年玩GPT,我

我学的是自动化,但其实一直更喜欢写代码。大学前三年,我的编程水平只能说“能改别人代码,不能自己写”。直到去年玩GPT,我第一次体会到“有AI帮助”的快感——它居然能帮我解释我自己都不懂的bug。

后来,我开始琢磨:既然AI能这么懂代码,那我能不能也学会做出这样的AI?那时候在B站刷到小灰熊AI的课程介绍,说是从原理到项目全覆盖,我一拍脑门就报名了。

刚开始上课那会儿,我真有点懵。第一节讲模型原理,老师说“Transformer是AI的心脏”,我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爱心。第二节讲Prompt,我以为那就是“多给AI说点话”,结果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写系统提示、角色定义、上下文控制……我才意识到,这玩意儿比我想象的复杂多了。

最难忘的一次,是做智能问答项目。我写的版本老是答非所问,老师在点评时说:“你不是AI不行,是数据没喂对。”那天我熬到凌晨三点,改Prompt、改知识库,第二天终于跑通,AI第一次准确回答了我自己的问题。我当时对着屏幕笑傻了。

后来我把这个项目发给室友看,他玩了十分钟,说:“哥,这能做成小工具啊!”没想到,玩着玩着就被拉着去参加创业大赛。我们现在在做一个校园AI助手,用来帮忙写实验报告、查课程表、答疑,思路其实就是我在课上学的那个RAG架构。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俩完全没什么启动资金,全靠学校的免费GPU和开源框架撑着。老师知道后还在群里帮我们看项目结构,提了不少优化建议。有时候我半夜在群里发调试截图,没想到老师第二天一早就给我标了改进点。那种“被看见、被引导”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三个月下来,我最大的变化不是技术提升,而是心态。我以前总觉得AI是科研圈的东西,要博士、要算法、要GPU。小灰熊AI的课让我第一次觉得:AI也可以是“我能做的事”。我不是在仰望技术,而是开始跟它并肩。

毕业后我打算先去一家AI创业公司实习,哪怕是写Prompt、搭API也好。我想亲眼看看,这个时代最火的浪潮到底能拍出多大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