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激活“江南之源”,德清交出了一份“文化活化”新答卷

2025年10月1日上午,德清“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内,江南织艺文化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文化馆坐落于江南明清风格建筑

2025年10月1日上午,德清“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内,江南织艺文化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文化馆坐落于江南明清风格建筑群中,完整呈现从植桑养蚕到锦绣印染的传统丝绸工艺链,并创新探索“丝”与“瓷”两大文明瑰宝的对话。

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项目位于阜溪街道龙胜片区,属于德清县“源文化”项目一期。整个区域未来将打造成国内首个体验式博物馆群落,打造“江南源文化”体验目的地,成为德清文旅又一张新名片。

首展“庭院深深——明清江南闺阁的丝与思”同步启幕,展出逾200件民间丝绸与女红珍品,以丝织工艺为脉络,重现江南女性情感与创造的精神图景。

以下“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 “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景色

穿过一片稻田,白墙黛瓦、木格窗棂的江南明清建筑群悄然进入眼帘,在这里野蛮生长的建筑与土地自成一派,自然、宁静、古朴的氛围使人仿佛进入了现代化城市的背面。然而,在几千年前,这就是最繁华的地区。

▲ 浙江德清龙胜地区

“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坐落于浙江德清龙胜地区,这20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历史上却是承载了六千年江南文明的核心区域。这里被誉为“瓷之源”,德清窑的窑火绵延,谱写了中国原始瓷最为完整的早期篇章,这里还是“珠之源”,是中国淡水珍珠养殖的发祥地。不仅如此,该地完整保留了古老的江南地貌,并延续着稻、茶、竹、丝、桥等深厚的文化传统,至今仍保持着原真的乡村生活形态,是当之无愧的“江南文化活态遗产”。

10月1日,“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迎来首批开放的文化地标——江南织艺文化馆,于国庆首日正式启幕。这座以丝为语、以织为镜的文化空间,正在静静编织一场传统工艺与当代美学的对话。

▲江南织艺文化馆外景

文化地理单元中的丝绸

01

江南,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地理单元”,其核心在于自然地理边界与文化传统单元的高度耦合,形成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区域发展模式。此外,江南内部多样化的地理形态——如山水、水乡与滨海江南——在经济与文化上互补共生,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独立文化体系的完整性。对江南的研究因此不仅关乎地域本身,更涉及整个中国文化心理与空间想象的建构机制,具有深远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在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德清依托原有村落布局与自然地理环境,围绕“源文化”这一核心概念,打造了“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并将其规划为五大功能分区。

▲”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规划为社桥村、安全山、漾口村、小山漾、东山村,共五个功能区

而丝绸是贯穿江南文明的核心线索。它不仅是一种古朴的技术,更是江南人民的美学表达与文明传承。

▲ 新市公社社员在饲养晚秋蚕图源德清档案

德清是丝绸文化的重要源头,中唐以后,随着黄河流域蚕桑业因气候转冷而渐衰,太湖流域逐步崛起为全国蚕桑业的核心产区。南宋《嘉泰吴兴志》已有“湖丝遍天下”的记载,元代湖州更是“桑麻如云”,德清等地所产的矮桑丝成为官私织造的重要原料。明代《湖州府志》记载,湖州丝绸“出归安、德清者佳”,印证了德清在江南丝绸史上不可忽视的地位。

▲ ”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效果图

正是基于这样深厚的历史底蕴,江南织艺文化馆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对德清乃至江南丝绸文化的梳理与展示,更致力于打造一个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文化平台。

这里,艺术的在地性不再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真正在这片土地中生长出的纹路。文化馆通过精心设计的实物陈列、沉浸式工艺体验与专题展览,让公众得以直观感受丝绸如何渗透进江南生活的肌理,又如何从日常用品升华为承载集体记忆与情感的文化符号。

▲ 德清县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国亮

德清县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国亮,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谈到:“德清的文化底子不是零散的‘文化碎片’,而是完整的‘文化脉络’—— 这里既有代表史前文明的青瓷遗址,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是中国珍珠养殖技术的发源地。2025 年,德清又成功申报了联合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古代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造性地进行片区开发。目的是实现古今文化的融合,让项目具有方向性,而非单纯复古。要吸引年轻人,就必须在传承中注入当代文化元素。我们希望吸引00后、10后参与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因此在设计中融入了很多当代理念。与各个机构进行的合作基于共同理念,创造出生命力的文旅样本。”

江南织艺文化馆开幕仪式

02

▲ 江南织艺文化馆开幕现场

江南织艺文化馆致力于系统展示与传承江南地区的丝绸织造技艺与相关文化,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江南丝绸历史的全新窗口。

10月1日上午十点半,江南织艺文化馆的开幕式于古建群中成功举办。众多领导与嘉宾出席此次开幕仪式,包括德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志方,阜溪街道党工委书记郑滔,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沈杭,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国亮,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院博导裘海索,浙江省最美文物守望者、浙江省收藏协会理事陈启加,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导展望等。

▲ 江南织艺文化馆剪彩仪式

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裘海索率先发言,她表示“丝绸”始终是一个核心的、充满生命力的母题。它不仅仅是一种华美的面料,更是技术的结晶、艺术的载体与文明的语法。江南织艺文化馆的建立,其意义远超于一个静态的陈列空间。它可以是一座立体的史书、一个活态的文化场域。它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物与技艺,更是人的生活史、情感史和创造史。

▲ 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院博导裘海索致辞

德清县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国亮作为政府代表发言。德清县文化旅游发展集团作为本次展览的出品方,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以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行动,续写着新时代的江南故事,为江南文化的繁盛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既留住了历史韵味,又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 德清县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国亮致辞

特别提及的是,本次展览200多件藏品由浙江省最美文物守望者、浙江省收藏协会理事陈启加提供。他在致辞中表示:他在数十年收藏过程中,始终致力于让这些承载着女性巧思与时代记忆的织绣作品“走出柜橱,发光发彩”,系统传承与活化江南丝绸文化,推动传统工艺走近公众。

▲ 浙江省最美文物守望者、浙江省收藏协会理事陈启加致辞

这座生长于乡村的文化馆,不是一个被打造的景观,更是一个生命体。它就生长在这里,根植于我们脚下的土地与共同的理想——它让深植于土地的技艺重获新生,让乡村不再是文化资源的输出地,而成为创新能量的策源地。在这里,丝绸的故事被不断重新编织,织出一幅连接过去与未来、地方与世界的生动图景。

正如杨国亮所说,德清的核心愿望是让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环境,自然而然地触动人心,摒弃喧嚣与短视的逐利。而这,仅仅是文化生命的开始。

庭院深深——明清江南闺阁的丝与思

03

开放当日,文化馆的首展“庭院深深——明清江南闺阁的丝与思”也同步启幕。展览聚焦明清至民国时期,汇集超过200件民间丝绸与女红珍品,通过织物实物、工艺复原与场景再现,展现丝绸如何深入江南女性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

▲ 假山石 4#,展望,1997

同时,展览特邀当代著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展望与艺术家陈粉丸,创作雕塑与场地特定装置作品,以当代视角重构江南文化脉络,与历史织物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艺术家展望的作品《假山石 4#》立于展览中庭,与江南明清建筑相融,他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表示:

“整个园区名为“江南之源”,旨在探寻江南地区人民衣食住行的源头与传统。作为一个艺术家,我更多思考的是文化或精神的源头。假山石也就是奇石源自道教哲学,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而在今天,这一符号需要被重新解读,使其再生——我的作品在这个文化馆落地,意义在于传统的文化重新跟当代社会产生连接,让观众产生新的感觉。”

▲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以“庭院深深”为主题,灵感源于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意境。原词勾勒出古代闺阁女子幽闭于庭园之内的情感世界与相对受限的生活境遇。

然而,策展团队特意为“庭院深深”加上了引号——意在打破传统意象的束缚。在当代,女性早已走出深院,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展现出独立、勇敢的时代精神。回望历史,明清时期亦不乏突破闺阁局限、勇敢走向外界的女性先驱。因此,展览并非重复哀婉叙事,而是试图引发观者思考:今日是否仍为“庭院深深”?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展览现场

在展览叙事上,策展团队以明清女性生命历程为主线,依托展出的民间女性织绣藏品,从出生、成长、婚嫁,直至人生暮年,系统呈现其完整生命轨迹。通过“她的一生”,展览不仅再现历史片段,更试图传递这样的理念:越来越多的女性已跨越传统庭院的边界,在社会各领域绽放自我——这正是“庭院深深”主题在当下的全新诠释。

未来,织艺馆将持续推出不同时期的织绣与编织作品,并围绕丝绸文化开展系列公共教育活动,逐步构建一个既能传承历史文脉、又具备当代活力的文化平台。作为“江南之源”整体项目中的重要一环,织艺馆旨在以持续的内容迭代与深度叙事,参与并推动区域文化的活化与发展。

展览信息

庭院深深-明清江南闺阁的丝与思

时间

2025.10.01-2027.05.01

地点

江南织艺文化馆(阜溪街道江南文化遗址公园内)

(凤凰艺术 德清报道 撰文/编辑王清扬 责编/db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