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刘震云说:“比起忽冷忽热,还是孤独比较让人踏实。”
在浮躁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定。很多关系明明说好要一直做朋友,转眼就成了路人;今天还热情似火,明天就冷若冰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独处,不是因为孤僻清高,而是因为经历过太多的忽冷忽热,终于明白:孤独,才是更真实的陪伴。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和一个人聊得火热,你以为遇到了知己,可当你主动发消息时,对方却回应冷淡;你以为彼此感情很深,可当你需要帮助时,对方却找各种借口推脱;你以为关系很稳定,可不知不觉中,两人却渐行渐远。
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忽冷忽热”。它让我们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反复徘徊,在温暖与寒冷之间不断切换。
久而久之,我们变得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但其实,问题并不全在你身上。
生活在碎片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碎片化。今天的亲密无间,明天的形同陌路,都已成为常态。
每个人的微信里都有几百上千个“好友”,但能说心里话的,却寥寥无几。
我们沉浸在表面的热闹中,内心却比任何时候都孤独。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害怕忽冷忽热?
因为忽冷忽热本质上是一种情感上的不确定性,它触及了人类最深层次的安全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当一段关系忽冷忽热时,我们的安全感就会被破坏。

你不知道对方下一秒会如何对待你,这种不确定性会持续消耗你的心理能量。
你会不停地思考:我是不是说错了什么?我做错了什么?他为什么突然变了?
这种内耗最终会让你精疲力尽。
相比之下,孤独虽然带着些许寂寞,但至少是稳定、可预测的。你不用看人脸色,不用揣摩心思,不用委屈求全。
在孤独中,你失去了虚假的热闹,却获得了真实的自我。
想起《小王子》中的那句话:“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要用心。”
孤独让我们有机会静下心来,看清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我有个朋友,曾经是个社交达人。
他的周末总是排得满满的,不是这个聚会,就是那个饭局。他自豪地说,他的朋友遍天下。
可后来他生病住院,那些所谓的“朋友”大多只是发个信息问候一下,真正来看他的,只有两三个人。
那段时间,他很难过,但也想通了很多事。
出院后,他精简了自己的社交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和真正的朋友。
他说:“以前总觉得认识的人越多越好,现在明白了,认识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认识你。不需要很多人喜欢你,只需要那些值得的人真心待你就够了。”

现在,他周末会一个人去图书馆,或者在家泡一壶茶,看一本书。他说这种生活更踏实,更自在。
从渴望热闹到享受孤独,这不是逃避,而是成长。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要完全拒绝社交,离群索居。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连接。我想表达的是,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忽冷忽热、若即若离的关系上,不如学会与自己和睦相处。
因为,只有当你学会独处时,你才能辨别出哪些是值得珍惜的关系,哪些只是表面的热闹。
那么,如何在孤独中找到踏实感呢?
培养一两个真正感兴趣的爱好。无论是读书、画画、健身还是烹饪,这些独处的时光都会让你感受到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学会与自己对话。写日记、冥想、散步,都是与自己交流的好方法。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才能给自己真正的关怀。
珍惜那些稳定的关系。对于那些无论你成功失败都陪伴在你身边的人,那些不需要你刻意维护却始终如一的人,请用心珍惜。
降低对别人的期待。不要指望每个人都会以你期待的方式对待你,这样你会少很多失望,多很多惊喜。
记得《百年孤独》里的一句话:“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孤独是生命的底色,是我们终身的伴侣。与其抗拒它,不如接纳它;与其害怕它,不如与它和解。
当你不再因为害怕孤独而委身于忽冷忽热的关心,当你能够安然地与自己相处,你会发现:孤独不是寂寞,而是自由;不是空虚,而是充实;不是失落,而是踏实。
在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里,孤独反而成了最恒久的陪伴。它不会今天对你热情似火,明天就冷若冰霜。它始终在那里,安静而忠诚。
所以,比起忽冷忽热,还是孤独比较让人踏实。
愿你学会独处,在孤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定和力量。
也愿你在独处的时光里,最终遇见那些不需要你委屈求全也能并肩同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