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兴县杂粮:土里长出来的千年农耕味

兴县在吕梁山里头,到处是坡地,没有大块平整的田。黄河水绕着县境流,给这片黄土坡添了点湿气,但地里还是多碎石,保水难。就是

兴县在吕梁山里头,到处是坡地,没有大块平整的田。黄河水绕着县境流,给这片黄土坡添了点湿气,但地里还是多碎石,保水难。就是这样的地,种不了水稻小麦,却能长糜子、谷子、豆子这些杂粮,一长就是上千年。

春分后,地里的冻土化透,农人们就扛着犁出门了。大多时候是牛拉犁,也有少数人家用小拖拉机,但坡太陡的地方,机器上不去,还得靠牛。犁过的地,土块大,得用耙再耙一遍,把土弄碎。撒糜子种时,人要顺着坡走,一手拎着种子袋,一手往地里撒,步子得匀,撒得才匀。糜子苗长出来后,地里会冒杂草,没有除草剂,全靠手拔。农人们蹲在地里,一拔就是大半天,裤腿上全是黄土,指甲缝里也嵌着泥。

到了七月,谷子开始抽穗,穗子刚开始是青的,慢慢变黄。坡上的梯田一层叠一层,黄澄澄的谷子穗垂下来,风一吹,能看见穗子上的谷粒晃。这时候要防鸟啄,有些人家会在地里插几根竹竿,绑上彩色的布条,风一吹布条动,能吓走一部分鸟。豆子种在谷子地的边儿上,或者玉米地的间隙里,不占主要地方,却能多收点。豆子开花是紫的,花落了就结豆荚,豆荚刚长出来是绿的,熟了就变成黄的,一捏就开。

秋收的时候最忙,全靠手工。割谷子用镰刀,右手握刀,左手把谷子秆拢住,一刀下去,谷子秆就断了,然后捆成小捆,立在地里晒两三天。晒透了再抱到打谷场,用石碾子压。石碾子是圆的,靠牛拉着转,压过的谷子,谷粒就从穗上掉下来。接着用木锨把谷粒和碎秆分开,风大的时候扬,碎秆被风吹走,剩下的就是干净的谷粒。糜子的收割和谷子差不多,只是糜子秆更软,捆的时候得更小心,免得散了。

收回家的杂粮,要接着晒。糜子摊在院子里的石板上,石板吸热,晒得快,每天要翻几遍,免得底下的潮。谷子一般挂在屋檐下的木架上,一束一束的,通风好,还不怕下雨。豆子装在竹筐里,竹筐有缝,能透气,晒的时候把筐放在高台上,免得鸡啄。

农人们吃杂粮,做法也实在。糜子面和水,揉成面团,蒸窝头,一锅蒸十个,够一家人吃两顿。吃的时候就着咸菜,或者炒个土豆丝,简单却顶饿。谷子碾成米,煮稀粥,水开了下米,煮半个钟头,粥就稠了,早上喝一碗,能扛到中午。红小豆收得多的人家,会装在布袋子里,挂在房梁上,过年的时候拿下来,和小米、红枣一起煮甜饭,蒸好后,碗底朝上扣在盘子里,红的豆、黄的米、红的枣,看着就喜人。

现在兴县的杂粮,有人来收,装成袋子,运到外地。但农人们还是按老法子种,该拔草就拔草,该用农家肥就用农家肥。他们说,老法子种出来的杂粮,才有以前的味儿。就像黄河水年年流,兴县的杂粮也年年长,土里长出来的,不只是粮食,还有一辈辈传下来的农耕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