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觉得 “logo 升级不就是换个颜色、调个字体吗?” 但真正成功的 logo 升级,从来不是 “瞎折腾”—— 可能是为了贴合品牌新战略,可能是为了跟上时代审美,也可能是为了让用户更有共鸣。
logo 升级看似简单,背后却藏着 “读懂用户、顺应时代” 的大学问,今天大炳设计策划就跟大家聊聊这10个成功的案例,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 “越改越懂行” 的~

英国石油
最早见英国石油的 logo,是深绿色的盾牌加粗字体,透着一股 “传统石油企业” 的厚重感。但后来他们把 logo 改成了 “绿色渐变的太阳花”,中间藏着小小的 “BP” 字母,一下子从 “卖石油的” 变成了 “关注清洁能源的企业”。
这可不是单纯换个好看的图案 —— 当时 BP 正大力布局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logo 升级就是想告诉大家 “我们不只是石油公司,更在守护绿色未来”。现在看到这个太阳花 logo,就会想起 BP 在各地建的太阳能电站,比硬喊 “我们搞环保” 的口号管用多了。
改标最妙的是,它没完全丢掉 “石油” 的根基,而是用 “绿色” 和 “太阳花” 悄悄传递新战略,既让老用户不陌生,又吸引了关注环保的新用户,这才是 “战略先行” 的改标典范。

万事达
以前万事达的 logo,是红、黄两个圆叠在一起,中间夹着大大的 “Mastercard” 英文,虽然好认,但总觉得有点 “拥挤”。后来他们把英文去掉了,只留下两个颜色更鲜亮的圆,边缘做了渐变,远看像两个重叠的光环,简洁又有设计感。
现在不管是在信用卡上,还是在商场的支付界面,这个 “双圆 logo” 一眼就能看到 —— 没有多余的文字干扰,颜色对比又强,哪怕匆匆扫一眼,也能立刻认出 “这是万事达支付”。
对支付品牌来说,“辨识度” 比啥都重要,万事达的升级正好抓住了这一点:删去冗余信息,把最有记忆点的 “双圆” 放大,既符合现在的极简审美,又强化了 “快速识别” 的支付属性,简直是 “删繁就简” 的教科书级改标。

美国网球公开赛
以前美网的 logo,是深蓝色的 “US Open” 字体加一个小小的网球图案,规规矩矩,但总觉得少点 “活力”。后来他们把 logo 改成了 “橙色的抽象网球拍”,拍框里藏着 “US Open” 的缩写,线条利落又有动感,像球场上挥拍的瞬间。
改标后,明显感觉美网年轻了不少 —— 社交媒体上的宣传图用这个 logo,配着球员的扣杀画面,特别有冲击力;连周边产品,比如帽子、T 恤,印上这个橙色 logo,年轻人也愿意买。
体育赛事的 logo,最怕 “老气横秋” 吸引不了新观众,美网的升级正好戳中 “年轻、活力” 的点,用抽象的运动元素代替传统字体,既保留了 “网球” 的核心,又让品牌更有潮流感,难怪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熬夜看美网。

小米新logo
小米原来的 logo,是橙色的 “MI” 字母加四方的外框,透着一股 “硬朗的科技感”。后来换成了没有外框的 “圆角 MI”,字母的线条更柔和,橙色也调得更温润,看起来像 “一块暖暖的小饼干”,少了科技产品的距离感。
当时很多人说 “这不就是把方的改成圆的吗?” 但用起来才发现不一样 —— 新 logo 印在小米的空气净化器、加湿器上,柔和的线条和家居环境特别搭,不像以前的方 logo,放在家里总觉得 “有点硬”。
小米的改标,其实是跟着用户场景变的:以前小米主打手机,硬一点的 logo 没问题;现在做了很多家居产品,就需要更 “软” 的设计来贴合家庭场景。这种 “跟着用户场景调整” 的改标,才是真的懂用户。

英超
以前英超的 logo,是大大的 “Premier League” 英文,下面配一行小字,虽然清晰,但没什么 “记忆点”。后来他们改成了 “银色的狮子头”,狮子的鬃毛像球场的线条,眼神锐利又有气势,一下子就把 “英超的激情与力量” 传递出来了。
现在不管是比赛开场的片头,还是球员球衣的臂章,这个狮子 logo 一出现,就会让人想起英超赛场上的激烈对抗 —— 比单纯的文字 logo 更有 “精神感”,好像狮子在守护着球场的荣誉。
体育联赛的 logo,需要传递 “精神内核”,英超的升级正好做到了:用 “狮子” 这个有力量的符号,代替平淡的文字,既让全球球迷都能看懂 “这是英超”,又传递出 “永不言弃” 的联赛精神,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来得直接。

星巴克
最早星巴克的 logo,是完整的 “双尾美人鱼”,周围绕着英文,虽然有辨识度,但印在小尺寸的杯子、杯套上,细节根本看不清。后来他们把美人鱼简化了,去掉了周围的文字,只保留上半身,线条更简洁,颜色也从深绿变成了浅绿。
现在不管是大的门店招牌,还是小的咖啡杯盖,这个简化的美人鱼都能清晰呈现 —— 印在杯套上,一眼就能认出是星巴克;做成金属徽章,挂在包上也好看。
对连锁品牌来说,logo 需要 “适配各种尺寸”,星巴克的升级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保留最核心的 “美人鱼” 符号,简化细节,让 logo 在任何地方都能清晰可见,既没丢掉 “经典”,又变得更灵活,这才是 “保留核心、适配场景” 的改标智慧。

百事可乐
以前百事的 logo,是红、蓝两色的 “Pepsi” 字体,虽然经典,但看久了有点 “单调”。后来他们把 logo 改成了 “红、蓝、白三色的潮流色块”,字母藏在色块里,看起来像街头涂鸦,特别有年轻感。
改标后,百事的宣传更敢玩了 —— 和潮牌联名的衣服,印上这个三色 logo,年轻人抢着买;短视频平台上的广告,用这个 logo 搭配街舞、说唱,特别对年轻人的胃口。
饮料品牌的核心是 “吸引年轻人”,百事的升级正好抓住了 “潮流审美”:用年轻人喜欢的色块、涂鸦风格,代替传统的文字 logo,既保留了 “红蓝色” 的经典记忆点,又让品牌变得更潮,难怪现在年轻人聚会,总爱拿带这个 logo 的百事瓶拍照。

BBC
以前 BBC 的 logo,是黑色的 “BBC” 花体字,虽然透着 “权威感”,但总觉得有点 “老派”。后来他们改成了 “黑色的简约方块”,每个方块里放一个字母,字体是利落的无衬线体,看起来既专业又年轻。
现在不管是 BBC 的新闻 APP,还是纪录片的片头,这个方块 logo 都特别显眼 —— 放在新闻标题旁边,像 “权威认证” 的印章;放在纪录片海报上,又和画面融合得很好,不突兀。
作为媒体品牌,BBC 需要 “权威感”,但也怕 “老气” 吸引不了年轻观众,新 logo 正好平衡了这两点:方块设计传递 “稳重”,简约字体传递 “年轻”,既让老观众觉得 “还是熟悉的 BBC”,又让年轻人愿意看 BBC 的内容,这才是 “平衡传统与创新” 的改标。

EBAY
以前 eBay 的 logo,是每个字母都用不同颜色的花体字,五颜六色的,虽然活泼,但总觉得有点 “杂乱”,不像个正经的购物平台。后来他们把 logo 改成了 “黑色的简约字体”,字母之间的间距更均匀,看起来干净又专业。
改标后,eBay 的平台页面也跟着清爽了 —— 商品列表旁边的 logo,不再像以前那样 “抢风头”,而是安安静静地做 “平台标识”,让用户能更专注于看商品。
购物平台的 logo,最怕 “太花哨” 分散用户注意力,eBay 的升级正好做到了 “聚焦核心”:去掉杂乱的颜色和字体,用简洁的设计强化 “购物平台” 的专业属性,既让用户觉得 “在这儿购物靠谱”,又提升了平台的整体质感,这才是 “聚焦用户体验” 的改标。

汉堡王
以前汉堡王的 logo,是扁平的 “黄色王冠” 加英文,虽然好认,但少了点 “食欲感”。后来他们把 logo 改成了 “立体的王冠”,边缘做了阴影,颜色更鲜亮,看起来像 “刚出炉的汉堡上的金黄王冠”,特别有质感。
现在看到这个立体王冠,就会想起汉堡王的皇堡 —— 金黄的面包、厚厚的肉饼,和 logo 的 “立体感” 特别搭。连门店的招牌换成这个 logo 后,路过都忍不住想进去买个汉堡。
快餐品牌的 logo,需要 “激发食欲”,汉堡王的升级正好做到了:用立体的王冠还原 “食物的质感”,比扁平 logo 更有 “烟火气”,既找回了品牌的 “经典味道”,又让用户看到就想 “吃个汉堡”,这才是 “贴合产品属性” 的改标。
看了这 10 个案例,发现成功的 logo 升级,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不是 “设计师拍脑袋的创意”,而是 “跟着品牌战略、用户需求、时代审美走” 的结果 ——BP 跟着环保战略改,小米跟着用户场景改,百事跟着年轻人审美改。
好的 logo 像品牌的 “脸”,改 “脸” 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让品牌更懂用户、更贴合时代。就像我们穿衣服,会根据场合、季节换风格,logo 升级也是一样:不丢核心记忆点,又能跟上新需求,这样的改标,才能让品牌越走越远。
你们觉得哪个品牌的logo升级更成功?评论区聊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