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枢纽城市,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一座现代化的石化产业巨擘正在这里拔地而起。
广西恒逸年产1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位于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州石化产业园区。项目依托广西—文莱经济走廊,构建恒逸文莱炼化一体化与钦州高端绿色化工化纤一体化的“双基地”建设格局。公司承建煤制氢合成氨联合装置,2×40万吨/年双氧水装置,60万吨/年聚酰胺装置,全厂管廊工程,14#泊位码头工程,2×30万吨/年己内酰胺装置,肩负着构建“一滴油、两根丝”产业新格局的使命。
攻坚破局:在挑战中锚定坐标
“这项工程绝不仅仅是一份可以照单勾选的任务清单。”项目经理彭广兴语气里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它的钢筋铁骨里,更承载着万千期待,它关乎区域发展的脉搏,关乎无数人的生活福祉,唯有迎难而上,方能不负这份信任与嘱托。”
设备吊装堪称工程界的“极限运动”。煤制氢合成氨装置的变换气洗涤塔净重643吨,高86.2米,吊装总重量952吨,该塔作为广西恒逸项目单台最重的设备,首吊意义非凡。项目部历时15天完成了从管道预制到保冷施工的各项“穿衣戴帽”工作,提前8天完成业主方制定的节点目标。变换气洗涤塔首吊成功后,大件设备吊装工作一路高歌猛进,4000吨、800吨、650吨等各类履带吊机械作业班组马不停蹄,连续作业,最终,历时短短4个月,项目大件吊装圆满收官全场大型设备吊装任务顺利完成。
管道焊接犹如一场宏大的“钢铁缝合”手术。最让人头疼的,当属高压超高压厚壁管道。尤其是材质为P91、20G、15GrMoG、S32168的超高压管线,它们个个“身板厚实”。面对这场硬仗,项目部全要素优化组织、创新、施工、经济、安全环保的深度融合模式,创新建立“全场化调度、协同化作战、一体化办理”的高效施工模式,全面提升项目建设效能。

针对焊接体量巨大的现状,项目部打出“机械加工化+焊接自动化”的组合拳,让原本紧张的工期得到了有效缓解,更重要的是,它稳定的性能保证了焊接质量的一致性,让每一道焊缝都经得起检验。
钢结构模块吊装工作的“高空博弈”。煤制氢合成氨联合装置气化单元钢结构模块吊装工作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关键环节。该单元钢结构模块为56-63米的两层结构,被精细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尺寸达10米×20米,其中最重的模块重达265吨,整体吊装总重量更是高达545吨,这样的体量对吊装作业提出了严苛要求。
“巨无霸”登场了!4000吨履带吊配上1700吨超起,像一位力拔山兮的大力士,伸展出钢铁臂膀,时刻准备着托举重任。当最后一个模块稳稳地与箱型柱对接完成,焊花落下的那一刻,现场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经过4天的奋战,所有模块的吊装组对工作圆满完成。这场历时四天的“高空博弈”,刻下了二化建人拼搏的印记。
质量为本:在检验中严控关口
项目部严格落实“质量首件制”。始终以“出精品”“出样板”为目标。

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在组织管理体系中细化各科室质量管理职责,强化科室间质量管控协同机制,推行全员质量管理模式,确保质量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位员工。针对进场材料,由质检员联合设材科开展验收工作,严格执行签字验收流程,筑牢材料入场质量第一道防线。
完善现场巡检与自检机制。常态化开展质量日常巡检,全面参与入场材料、设备的检验与复验工作。每日巡检重点涵盖土建施工质量、焊工证合规性、焊材使用规范性,以及现场支管台、马蹄口焊接前的组对间隙、熔合情况、焊肉饱满度,不锈钢管道薄壁管焊肉厚度等关键指标。
规范施工队伍质量早班会制度。项目部借助早班会平台,集中宣贯阶段性重点质量控制事项,强调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三按施工”原则。通过常态化的早班会质量要求宣贯,持续提升作业班组的质量意识和规范施工能力。
党建赋能,在攻坚中激活动能
项目党支部以9名正式党员为核心力量,将组织根系深深扎进技术、质量、安全、物资、财务等关键领域,构建起“一个支部领航、多个专业协同”的特色管理模式,让党建与项目建设同频共振。
党支部还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与管理效能:主动对接钦州职业培训学校,助力电工、安全员考取职业资格证,解决员工技能提升需求,推动“服务型科室”建设走深走实。
二化建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广西恒逸己内酰胺项目的每一寸钢筋、每一方混凝土,都将成为这段征程中最坚实的注脚,见证着建设者与这片土地共同生长的力量。(孙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