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有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庭院炊烟里,少了案上肉食不过添几分清瘦;檐下若无修竹摇曳,满室便会漫进俗尘。风过竹影扫阶,叶声簌簌,倒比肉香更能养人。
古人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竹因 “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成君子谦逊守节的象征。
“有竹” 非求庭院有竹,而是求心中有 “竹”,守得住精神清雅,便不怕俗事扰,这份去俗本心,比外在丰盈更珍贵。
②「行云」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终南别业》
沿山径寻水,走到溪流尽头,未觉怅然,反倒席地而坐;看天边云絮漫卷,从零散到聚成轻烟,风来便随它起。
禅家有 “随缘自在” 之说,不执着于 “水尽” 的困境,方能见 “云起” 的生机,这是王维山水诗里的核心禅趣。
③「山月」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唐·王维《酬张少府》
松风穿林而来,拂动衣袂便顺手解下衣带;山间月色漫过石桌,映着指尖拨动琴弦,音随月走,静得能听见光的流动。
魏晋有 “林下之风”,指人超脱世俗的清雅气质,王维此境正合此意,以自然为伴,便有了不沾尘俗的风骨。
王维写的是山中独处的闲适,不用拘于礼法束带,也不用求旁人赏琴,松风、山月都是知音,这份静是内心的澄澈。
④「云平」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王维《观猎》
勒马回头,看方才射雕的旷野,夕阳沉下时,千里暮云不再翻涌,慢慢铺成一片平整的锦缎,连风都轻了。
“云” 为自在物象,“平”《说文解字》释 “语平舒也”,引申安定;如云敛后平展般,归于平和。
道家有大巧若拙,不执着于 “射雕” 的锋芒,方能见 “云平” 的开阔,这是中国人刚柔相济的处世智慧。
⑤「平野」
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
——唐·柳宗元《零陵春望》
春天的旷野褪去冬色,漫地青草染绿了地平线;清晨的莺啼从远林传来,不喧闹,只顺着风漫过平野,把生机铺得很远
古人有 “田园雅趣”,不追求都市的拥挤繁华,偏爱平野的开阔 —— 能容春草、能纳莺啼,这是对 “心有丘壑,眼有开阔” 的追求。
装下春草的生机,也能容下远莺的闲啼,不困于小事,格局便在这份开阔里。
⑥「水国」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唐·薛涛《送友人》
薛涛写送友人的水国夜色,霜、月、苍山都是凉的,却不是冷,是藏在离别里的深情。水国的清寂,恰是心意的细腻外显。
《诗经》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蒹葭喻思念,薛涛用 “水国蒹葭”,正是承继这份以景托情的含蓄诗风。
文章名字只从寓意上整理 ,仅供娱乐参考!
图 公众号:古韵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