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这里开始的时候想到了另外一个层面,那就从这里开始——

现实生活中,每个父母都盼着孩子健康、自信、有安全感。但愿望是愿望,现实是现实,两者中间好像总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就拿孩子老是生病来说。除了先天原因,我们一般会归咎于天凉、穿少了、没喝够水。想到这儿,路就好像断了。为什么?因为再往下的世界,对我们来说是“空”的——不了解,也就无从找起。当然也不是否认这些现实,只是很多父母可能回想一下自己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很难想象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如果拿现在相比的话,那可以说是很差了。从吃穿医疗条件等方面都不及现在。那为什么呢?
心身症状:情绪压力,身体在“说话”心理学发现,超过六成的儿童慢性病,和家庭环境丝丝相关。孩子心里有焦虑、压抑、无助,但又说不出来,这些情绪就会转化成身体的信号,比如肚子痛、发烧、睡不好。
家庭的“隐形天平”有时候,孩子潜意识里会“主动”生病,来转移父母的矛盾,或者用“病弱”换来平时得不到的关注。这背后,就是依恋和投射性认同在悄悄起作用。知道了这两个概念,就明白了安全和情感纽带为什么是孩子的“氧气”。它不只是身体不受伤,更是一种内在的神经机制。
就像开车时,导航提醒你“前方弯道,十车八翻”,你知道了,自然就会绕行。这个链条其实就是:认知到了,行为就跟上了。反过来,行为跟不上,往往是认知还没够着。
现实与认知的落差如果我们能从这个角度想问题,生活中很多纠结就能解开。我们不会一味外归因——“都是谁害的”。会承认:
我为什么不是百万富翁?因为我的认知还赚不到那个钱。
我接受自己眼下“挺菜”的。
那根据我的认知,踏实能赚一千,我就先把这一千赚好。
这么一想,自我不冲突了,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小了,心反而定了,踏实了。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上一辈老农民,辛苦一辈子,幸福感却不比现代人低的根。他们更早地“确认”了自己的现实,并在其中耕耘。我们这代人,有时候真需要向他们学习这份“定”,而不是一味觉得老套。
滤镜世界的困境因为我们一有意识,就活在了一个信息爆炸、对比无处不在的世界。最主要的问题,已经不是挣多少,而是“不被带着跑”。就像网上的梗:“抖音里人均年入百万”。
过去的父母很难理解这一点:他们的孩子,是从小就要学着和一个个“滤镜后”的世界打交道。而这,正是现在孩子容易自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土壤。
逃避不幸 vs 发现幸福建立自信,需要正确的想法、正确的方法和漫长时间的积累;但要变得自卑,却简单得多——只需要活在“大家都美好”的滤镜里,然后回头否定自己就行。
不知不觉,一种模式就形成了:逃避不幸。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别人家孩子成绩那么差,还能天天开心去上学?”
“为什么路上看见的每个娃,都那么阳光?”
这不能怪谁。是无形中,大人和孩子都被一种“纯美”的声音,带进了一片想象中的“净土”。我们开始觉得,那里才是我们该住的世界,而现实不是。于是,我们所有的选择,都落在了 “回避不幸模式” 里。
什么是“回避不幸模式”?这是什么?就是眼睛只盯着怎么躲开不好的事,以为躲开了不幸,幸福自然就来了。结果往往是在逃避里陷得更深,离幸福更远。这份不幸不赖外头,根源在于我们一直在 “否定自我的现实”。
大人比的是:
人家的生活
人家的娃
人家的爱人
孩子也一样。回头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现实,一种无力感就涌上来。所以,所谓的“沉迷”,本质是我们对现实的 “逃离” 。这种跟自己的生活“不在一块”的疏离状态,正是我们怎么都不满意的根。

而幸福的根,恰恰在它的反面:发现幸福模式。这是什么?是主动去找到生活里那些“小确幸”,关注积极的一面,用一种 “我要” 的心态去体验和创造幸福。但真想选这条路,需要一种能力:自主。
想自主,就需要对生活有掌控感。而想要掌控,又绕回了一个起点:安全。那安全的前面是什么?是驱动我们的最底层的东西——是 恐惧,还是 热爱?
恐惧驱动 vs 热爱驱动恐惧驱动:是一种“如果……就完了”的底层焦虑。它催着我们“避免失去”、“逃避痛苦”。它的下面是什么?——是"否认现实"。因为现实不完美、有风险、让人无力,所以我们的大脑选了条捷径:否定它、逃离它。我羡慕“别人的生活”,本质上是在说:“我自己的现实不值得经营,只有换一个才行。”
热爱驱动:是一种“我想要……”的内在呼唤。它吸引去“创造”、“体验”和“生长”。它的下面是什么?——是“确认现实”。我不想换一个现实,我只是想在我自己的现实里,种出我的花。
如何失去“确认现实”的能力?确认现实,是创造的唯一起点。那我们又是怎么一步步失去“确认现实”的能力的呢?这就回到了我们如何感知世界——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
是什么让我们无法正确地感知?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否定。从周围环境的“你看得不对、你听得不对、你感觉错了”,到内化而成的自我否定。(这种方式是否有本身的生理机制?下来值得探索。)

所以,绕了一圈,答案又回到了起点。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托举,或许就在于——承认他那个世界的合理性。
不是急着去改掉他和他世界里的一切,
而是先看到、听到、并尝试理解他眼中的世界。
人是活在环境里的,很难跳出这个环境看清它的全貌和局限。除非,我们的认知能超越环境之上,像看地图一样,看清自己正走在哪条路上,前方是什么。那时候,选择才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