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华夏之根 海内祠祖”|运城后土祠旅游攻略:一座祠,藏着中国人的“土地信仰”与千年乡愁

“站在秋风楼下,听着黄河水拍岸的声音,突然懂了汉武帝为何要写《秋风辞》——这不是普通的祠庙,是刻在中国人血脉里的‘土地记

“站在秋风楼下,听着黄河水拍岸的声音,突然懂了汉武帝为何要写《秋风辞》——这不是普通的祠庙,是刻在中国人血脉里的‘土地记忆’。”来自西安的民俗学者赵敏站在后土祠前感叹。作为中华后土文化的核心载体,这座位于运城市万荣县黄河岸边的“后土祠”,自汉代起便是帝王祭祀后土的圣地,与北京地坛、曲阜孔庙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祭祀建筑群”,更被学界誉为“海内祠庙之祖”。今年国庆假期,后土祠日均客流量突破8000人次,其中超七成游客是为寻根“土地文化”、探访“华夏根脉”而来。近日,记者深入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为您解锁这份“写在黄土地上的文明史诗”。

从“轩辕扫地”到“汉武秋风”:后土祠的“华夏根脉”密码

后土祠的故事,始于一场“人与土地的千年约定”。

“后土祠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万荣县文旅局文保中心主任解秀良介绍,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汾阴脽(今后土祠所在地)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土地神),“后土”作为与“皇天”对应的“地母”神,承载着古人对土地的敬畏与感恩。汉代时,后土祭祀上升为国家礼仪——汉武帝刘彻因“得宝鼎于汾阴”,认定此处“与天同辉”,遂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在脽上建“后土祠”,并在此举行六次盛大祭典,留下“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秋风辞》。

“此后,后土祠历经1600余年,历代帝王、官员不断修缮。”解秀良翻开《万荣县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因黄河水患,祠庙迁至今址,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风格,但仍保留着汉代的祭祀格局、唐代的碑刻、宋代的建筑构件,堪称‘中国祠庙建筑的活化石’。”

更特殊的是,后土祠与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紧密相连:这里是黄帝“扫坛祭地”的起点,是汉民族“敬天法祖”的实践场,更是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精神地标——每年清明、冬至的祭祀大典,都有来自海内外的后土信众前来寻根。

核心体验:从“建筑奇迹”到“活态祭祀”,解码“土地文化”的立体表达

后土祠的魅力,在于它“集建筑、祭祀、民俗于一体”的完整性,被专家称为“中国祠庙文化的百科全书”。以下五大看点,带您走进“华夏土地信仰的活课堂”:

1. 全国罕见的“品字戏台”:三台共演的“祭祀剧场”

后土祠最醒目的建筑,是坐落在正殿前的“品字戏台”。三座戏台呈“品”字形排列,中间为主台,左右各一侧台,是全国唯一现存的“三连戏台”:

功能独特:主台用于祭祀大典时唱“神戏”(如《后土圣母》《汾阴记》),侧台可同时表演民间小戏,满足不同信众需求;

建筑精巧:戏台为明清风格,木雕繁复,主台藻井刻有“二龙戏珠”“凤凰牡丹”,侧台梁枋绘有“二十四孝”故事;

活态传承:每年祭祀期间,这里仍会上演晋南蒲剧、眉户戏,演员穿传统戏服,唱词融入“感恩土地”“劝善行孝”等内容。

“小时候跟着奶奶来赶会,就爱趴在戏台边看。”本地村民张大爷说,“现在戏台修得更漂亮了,但那股子‘敬神更敬人’的味道没变。”

2. 正殿与献殿:藏着“汉武遗风”的祭祀核心

后土祠的核心建筑是正殿与献殿,二者构成“前殿后寝”的传统祭祀格局:

献殿:明代建筑,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殿内立有“后土圣母”牌位,是摆放供品、举行初祭仪式的场所。殿外悬挂的“后土皇地祇”匾额,为清乾隆帝御笔;

正殿:又称“后土大殿”,清代重建,殿内供奉后土圣母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殿内梁架——部分木构件保留了宋代风格,斗拱简洁大气,梁枋刻有“海水江崖”“云纹瑞兽”,暗含“天下一统、五谷丰登”的祈愿;

汉武遗迹:殿前保存一方“汉武秋风碑”,为清代重刻,碑文收录《秋风辞》,字里行间仍能感受到汉武帝对后土的敬畏。

“正殿的‘后土圣母’像,面容慈祥,手持谷穗,体现的正是‘地母赐福’的理念。”解秀良说,“古人祭地,本质是感恩土地孕育万物,这种朴素的生态观,至今仍有意义。”

3. 秋风楼:黄河边的“诗词纪念碑”

后土祠最高建筑是秋风楼,因汉武帝《秋风辞》得名。这座三层楼阁式建筑,高32.6米,飞檐斗拱,登楼可俯瞰黄河:

文化意义:楼内保存汉武帝《秋风辞》碑刻,以及历代文人咏后土的诗词(如李白、白居易、司马光等);

建筑特色:一层砖砌拱券门,二层木构回廊,三层藏有“后土祠全貌图”碑刻;最妙的是楼体依地势而建,北高南低,既防黄河水患,又暗含“天高地厚”的哲学。

“秋风起时登楼,黄河水声与《秋风辞》的吟诵声交织,瞬间穿越回汉代。”来自郑州的文学爱好者小陈说,“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时空对话’。”

4. 碑刻长廊:一部“后土祭祀史”

后土祠内保存自汉至清的碑刻40余通,堪称“中国祭祀碑刻博物馆”:

《后土庙像图碑》(金代):刻有后土祠全景图,是研究宋代祠庙布局的珍贵资料;

《创建秋风楼记》(明代):记录秋风楼的建造过程,详述选址、用料细节;

《重修后土祠碑》(清代):记载黄河水患对祠庙的破坏及修缮历程,反映古人“顺应自然、护佑文明”的智慧。

“这些碑刻不仅是建筑档案,更是中国人的精神日记。”赵敏边拓印边说,“每一笔刻痕里,都藏着对土地的深情。”

5. 民俗体验:从“烧香祈福”到“文化认同”

后土祠的魅力,更在于它从未脱离生活:

祭祀参与:每年清明、冬至的“后土圣母诞辰祭”,游客可穿汉服、行“三献礼”(献花、献果、献爵),体验传统祭祀礼仪;

手作工坊:祠内文创空间提供“后土主题剪纸”(剪“谷穗”“土地神”图案)、“黄河泥陶”(捏制迷你祠庙模型)体验;

乡贤故事:定期举办“后土文化讲座”,邀请本地老人讲述“奶奶辈的祭祀习俗”“黄河边的土地谚语”。

实用攻略:如何深度探访后土祠?交通与周边联动

外部交通:

高铁:运城北站下车,乘108路公交至万荣县汽车站(约40分钟,票价8元),再转乘庙前村专线(约20分钟,票价5元);

自驾:导航“后土祠停车场”(免费,车位充足);

长途:西安、郑州方向可乘大巴至万荣县,再打车15分钟抵达。

周边推荐:

万荣笑话博览园(车程10分钟,体验晋南幽默文化);

李家大院(车程15分钟,清代晋商豪宅,融合晋商文化与慈善精神);

黄河湿地公园(车程20分钟,观鸟、赏黄河日落)。

门票与导览

门票:60元/人(含秋风楼、正殿、献殿等全区域);

优惠政策:65岁以上老人、学生凭证半价;1.2米以下儿童免票;

导览服务:

人工讲解(50元/场,10人内,讲解员会重点解读“后土信仰”“汉武秋风”“建筑特色”);

电子导览器租赁(20元/台,含中英双语,扫描碑刻可看原文翻译)。

最佳游览时间

春秋两季(4-5月、9-10月):气候宜人,黄河水位适中,适合登秋风楼观景;

祭祀大典期间(清明、冬至):可体验传统祭祀礼仪,感受“万人祈福”的震撼;

清晨或傍晚:游客较少,光线柔和,适合拍碑刻、戏台的特写。

深度体验清单

跟一场“后土文化课堂”:每周六上午,文保专家开设“土地信仰与中华文明”讲座(免费,需提前预约),结合碑刻、建筑讲解后土文化内涵;

住一晚“黄河民宿”:祠旁“脽上人家”民宿,推窗可见黄河,提供“后土家宴”(主打黄河鲤鱼、万荣花馍,人均50元);

带一份“后土伴手礼”:推荐“后土圣母剪纸”(非遗手作,30元/幅)、“黄河泥陶摆件”(寓意“稳如泰山”,50元/个)、“万荣苹果干”(本地特产,甜而不腻)。

注意事项

正殿内禁止拍照(尤其禁止闪光灯,保护彩塑);

碑刻长廊地面湿滑,建议穿防滑鞋;

秋季黄河边风大,备薄外套;

参与祭祀活动时,需尊重传统礼仪(如穿着庄重,不大声喧哗)。

游客故事:在这里,找到“根”的答案

“我姓‘王’,家谱上写着‘祖籍山西万荣,后土庙前村’。”来自深圳的王女士摸着“汉武秋风碑”说,“小时候总听爷爷说‘我们的根在后土’,今天站在这里,终于明白——这‘根’不是某座房子,是对土地的敬畏,是对文化的传承。”

郑州的初中生小宇则在秋风楼前抄录《秋风辞》:“老师布置了‘寻根作业’,我来后土祠找到了答案——原来古人也和我们一样,会看黄河、想家乡。”

结语:后土祠,是祠,更是中国人的“土地情书”

从轩辕黄帝的“扫坛祭地”,到汉武帝的《秋风辞》;从宋代的迁建,到今天的修缮,后土祠用2000余年的光阴证明:最好的文化传承,是让信仰“活”在生活里——有人在祠里祈福五谷丰登,有人在戏台下听祖辈的故事,有人在碑刻前寻找姓氏的起源。

正如解秀良主任所说:“后土祠的价值,在于它是中国人‘土地情结’的实物载体。当我们站在秋风楼下,看着黄河水奔涌,摸着碑刻上的文字,会突然懂了:所谓‘根’,不是遥远的传说,是刻在黄土地里的记忆,是融入血脉的敬畏与感恩。”

这个秋天,不妨沿着黄河岸边,走进万荣后土祠。在品字戏台的戏腔里,在秋风楼的黄河景中,在碑刻的斑驳字迹间,触摸中国人最本真的“土地信仰”。你会发现,所谓“祠庙”,从来不是一座静止的建筑,而是华夏文明写给土地的情书,是每个中国人寻找“我从哪里来”的精神原乡。

(注:文中数据截至2024年9月;具体开放时间、活动安排以景区当日公告为准;建议出行前关注“万荣后土祠”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