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无论是谁,都有老的那一天,老龄化时代,谁也不能置身于事外。
叶中真显是日本“社会派”推理文坛近年来崛起的一位新秀,他的《绝叫》《BLUE》等长篇小说在中国大受好评。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他的一本关于老龄化时代的长篇小说——《死亡护理师》,这也是他的出道作品,该书获得第16届日本推理文学大奖新人奖,并入围多个杂志的推理榜单。

一、是杀人还是救人?何为“死亡护理师”?
这本小说是分成多个视角来叙述的,开篇是法庭审判,杀死43位老人的凶犯,给读者带来暴击,他为什么要杀死那么多老人?他和老人有仇吗?
故事主要分为这几个脉络:一是检察官办理案子,他把父亲送进了一家高档的养老院;二是家属护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在“护理地狱”中痛苦不堪;三是凶手的杀人过程;四是护理公司的某高管辞职后,把老人的信息买给不良分子获利,后来在内讧中他也被杀死了。
死亡护理师,也就是杀人凶手,他的真实身份,作者在描述中进行了刻意隐瞒。
实际上,他就是护理站的一位表面上勤勤恳恳的护工,在白天工作的时候,他搜集好了受害人的信息,在夜里,他化身杀手,潜入老人家,实施杀人计划。
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杀死了43人之多,却一直没有被发现。

二、救赎还是毁灭?为何受害者家属不恨他?
老人死亡的家庭,由于作案比较隐蔽,大多数伪装得和自然死亡一样,死者又是瘫痪多年的老人,本来生命力就非常脆弱,所以很多家属也没有怀疑过是他杀,就按自然死亡处理了。
在这些家庭中,绝大多数过得比原来更好,因为没有了老人的拖累,终于可以过自己的生活了,甚至还有了更好的发展,例如离婚独自抚养孩子的羽田洋子,在老母亲死后,不但找到了工作,还再婚了。
当凶手落网之时,受害人家属对他的态度也很复杂,总之并不是特别地恨他。
当然了,作者并没有任何歌颂和赞美凶手的意思,只是客观地描述罢了。

三、“死亡护理师”是怎样炼成的?
这部长篇小说是以多个视角进行叙述,在真相大白之前,也有过对凶手的描述,他来自单亲家庭,与父亲相依为命,后来父亲瘫痪了,他一直尽心尽力地照顾父亲。
但是,就在某一年的圣诞节,他突然“开窍”了,用非常隐蔽的手法杀死了父亲,然后就投身于护理行业,考取了证书,在一家大型护理公司的一个护理站工作,每天带着团队一起上门照顾老人。
他表面上是一个很负责的人,但是由于管理的缺陷或者是出于家属对他们的信任吧,竟然把家里的钥匙给护理站留了备份。
这在我们看来,也是有点不能理解,就像有些有钱人家雇佣保姆的,也会给保姆配一把钥匙,难道不怕保姆偷东西吗?
凶手自己偷偷地配了钥匙,摸清了人家的底细,然后趁着老人家里没有子女在的时候,就潜入进去,杀死老人,伪装成自然死亡。
后来,他还是暴露了。
这里再多聊几句,下面包括剧透,请谨慎阅读!
既然是推理小说,就要有诡计,这篇小说用的是一个叙述性诡计。
这样的诡计用起来要巧妙、合理,如果用得太多了,读者就会烦,只有恰到好处,才能让读者满意。

但是这篇小说中的叙述性诡计用得有点生硬,作者是以多个视角来叙述的,把几个人物的视角都列了出来,还有一个凶手的视角,在没有揭露出凶手真实身份的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带引号的他——“他”,来代表凶手,而且,从开篇在法庭上的描述,凶手是一个白发男子,只有这一点线索。
随着故事的展开,读者看到了一个白发男子,也有充分的作案动机和时间,那人就是护理站的站长,而真凶是护理站的一位男护工斯波宗典,也就是前面说过的,他曾经长期护理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直到父亲去世,他考取了执照,加入了专业的护理公司。
故事到了这里,直到他被抓了,才写到他也长着一头白发。
这一点并不能让读者满意,因为读者在真相大白之前获得的关键信息不足,所以很难猜中凶手。

结语
这本书虽然诡计略显生硬,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很精彩的,结局令人遐想联翩。
有的读者可能要说,作家既然提出来了老龄化时代的问题,为什么没有设计出解决方案呢?
在这里我想说,作家也不是救世主,特别是社会派推理小说,如果能揭露出来某一方面的社会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
虽然日本和中国几百年来的恩怨纠葛不断,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日两国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性,特别是家庭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当我们看着日本的泡沫经济和老龄化社会等诸多问题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那些问题也将要困扰着我们?
特别是老龄化时代的各种问题,在我国也发生过很多因为护理老人而引起的经济纠纷和刑事案件。
这部小说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老龄化时代来了,“死亡护理师”离我们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