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给“悟”这个词赋予了太多的色彩,无论是觉悟、领悟、感悟、开悟等,就都意味着认知的提升,象征着智慧。我们要幸福的生活,要有正确的行动,确实就离不开对生活、生命的领悟。那么领悟是如何到来的呢?
很多人会认为领悟是一种思想能力,是一个逻辑推理、理解的过程,简单说就是“悟”是知识的产物。我们会认为只要累积足够多的思想知识,就会增加我们的领悟能力。我们在学习某个知识时,有时确实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受,我们都把这种思想层面的理解称做是领悟。所以很多人为了提升领悟,就不断的去学习,尤其是对那些经典文集的学习,比如很多人几乎花了一生的时间都在研究东西方哲学、宗教经典等,他们开口就是引经据典,很多人都把这种对经典的理解和解释认为是领悟。
但是真正的领悟显然是与知识无关的,一个重复经典的人,永远不可能是觉悟者。我们之所以追求觉悟,想要觉悟,本质是为了理解生命的真相,好让自己能超越痛苦,拥有安宁和谐的人生。
而安宁和谐本就是指我们的大脑没有任何的思想造作,完全处于感知的状态,也就是让我们的身体器官处于敏锐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我们的行动才会是全然完整的行动。在完整的行动中,我们才会体验到来自心灵的感受,这种来自心灵的感受也就才是真正的领悟。
就像我们坐在家里,看到了某个景点的宣传片,我们也就能从大脑的层面领悟到该景点的美,但这样的领悟不会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感受,这样的领悟对我们来说也就是虚假的,没有任何的意义,只有当我们亲自到了那个景点,亲自用自己的感知器官去体验到了景点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时,我们才会有景点带来的心灵上的感受。
这种来自自身行动所带来的心灵上的感受也就才是真正的领悟。对自己感受的表达也就成了思想知识,所以心灵有关的思想知识,只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来领悟,也就是我们只能在自己的行动中学习。我们单纯的去累积他人的思想知识,就无论我们在大脑层面的理解有多深,对我们心灵的成长进步也就不会有任何的帮助。
这就是我们会感叹为什么懂得了这么多的道理还是活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领悟只停留在大脑的语言层面,这样的领悟很多本身就是错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局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把自己的体验感受完全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道德经》,本身就不可能完全的表达出老子自己的所有领悟,我们再通过后人的注释翻译,局限就更多了,所以想通过对《道德经》的研究来理解生命,本身就是一件缘不求鱼的事情。
我们要真正的懂得《道德经》,显然就要像老子本人那样用自己的感知器官去感知这个世界,如果我们能用自己的感知器官去感知这个世界,不受外界的思想认知所干扰,那么我们所体验到的世界和老子所体验到的世界也就是相同的,因为我们都拥有同样的感知器官,也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当我们能做到这种全然的感知时,我们也就才会真正领悟到老子所表达出来的观念。其实这个时候我们领悟的是自己行动,而不是老子的观念,只不过我们真正领悟了自己的整个存在,我们也就领悟了这个世界,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产物。
所以真正的领悟一定是来自于自己的行动,我们只能在自己的行动中领悟,因为真正的领悟是一种来自心灵的体验和感受,而不是来自思想的逻辑推理。陷入到思想中的人,也就是远离这个真实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