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寓意长寿安康,是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节日。中国人的饮食智慧,深谙“顺应天时”之道,每一个时令节气,都有与之匹配的独特风味。在秋高气爽的重阳时节,广东人的餐桌自然也少不了几样寓意吉祥、滋补身心的时令美食。
重阳之味,首在“羊”
在广东,尤其是广府地区,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重阳吃羊,暖过冬藏”。重阳节前后,秋风渐起,带走了夏日的湿闷,带来了一丝干燥的凉意。此时,性温味甘的羊肉,便成了广东人“贴秋膘”、驱秋寒的首选。

广东人吃羊,讲究的是“清补”而非“大补”。他们不会像北方那样豪迈地大块吃肉,而是更钟情于细腻的烹煮。一锅药材清汤羊或支竹马蹄焖羊腩是经典做法。在汤底中加入马蹄、竹蔗以增清甜,配上支竹(腐竹)吸收汤汁的精华,再佐以当归、枸杞、党参等温和药材,共同熬煮。这样烹制出的羊肉,酥烂入味,汤底醇厚而不燥热,既能温中补虚,又不会让人上火,完美契合了广东人追求“恰到好处”的养生哲学。一家人围坐,分享一锅热腾腾的羊肉,暖意从胃里弥漫到心里,正是重阳敬老团聚最温馨的画面。
登高之后,必食“糕”
“糕”与“高”同音,对于有登高习俗的重阳节来说,吃糕寓意着“步步高升”、“百事俱高”。重阳糕,无疑是这个节日最具象征意义的食物。

广东的重阳糕,虽不及江南地区那般精致繁复,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不像月饼那样华丽,更像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家常点心。传统的广东重阳糕多为松糕或芋头糕。松糕用糯米粉或粘米粉发酵蒸成,口感松软香甜,象征着生活的蒸蒸日上。而咸香的芋头糕则更受青睐,将芋头切粒,搭配虾米、腊肠、香菇等配料一起炒香,再与米浆同蒸。出锅后的芋头糕香气扑鼻,煎至两面金黄后食用,外酥内软,风味绝佳。吃一口重阳糕,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传承,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秋蟹正肥,佐酒最妙
重阳时节,正是大闸蟹和青蟹膏满黄肥之时。虽然大闸蟹源自江南,但追求“不时不食”的广东老饕们又怎会错过这等美味?《易经》中定“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在这个纯阳之日,品尝性属寒凉的螃蟹,在广东人看来,是一种阴阳调和的美食之道。

一家人登高归来,餐桌上摆上一盘蒸得通红透亮的大闸蟹,配上一杯温得恰到好处的姜丝黄酒。拆开蟹壳,那金黄的蟹膏、白玉般的蟹肉,鲜甜之味瞬间俘获味蕾。长辈们一边娴熟地拆蟹,一边给小辈讲述重阳的故事,其乐融融。此时,吃蟹已不仅是品味时鲜,更是一种家庭情感的交流与延续。
从温补的羊肉,到寓意吉祥的重阳糕,再到应季的肥蟹,广东人的重阳餐桌,既遵循着古老的养生智慧,也充满了对生活美满的质朴祝愿。这些时令食物,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它们是与节日、与家人、与记忆紧密相连的文化符号。九九重阳,品味的不只是时令之鲜,更是那绵长悠久的敬老情深与家庭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