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首避暑古诗,竹疏身共瘦,湖近意先凉,字字清爽,句句安然

自从入伏以来,大江南北“炎值”爆表,很难让人说出我爱夏日长。烈日炎炎下,依然有人顶着高温劳作在户外,外卖小哥骑车不断穿梭

自从入伏以来,大江南北“炎值”爆表,很难让人说出我爱夏日长。

烈日炎炎下,依然有人顶着高温劳作在户外,外卖小哥骑车不断穿梭在大街小巷,农民伯伯挥动着锄头在田间除草施肥。

这种辛苦劳作,自古有之。古人常常不提一个热字,就将伏天的酷暑难熬和对劳动人民的悲悯同情尽诉笔端。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脚下是如开水滚烫的蒸煮,背后是似雨水泼过的潮湿,上蒸下煮,前烤后熏,多么煎熬。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草木被烤焦,河流被晒干,天地之间一片枯涸。山川草木尚且如此,人有多么苦热可想而知。

所以,古人只能苦中作乐,在有限的条件里尽可能地寻幽纳凉、消夏避暑。

1.寺庙避暑

赤日黄埃满世间,松声入耳即心闲。

愿寻五百仙人去,一世清凉住雪山。

—唐·李群玉《文殊院避暑》

深山古寺,历来是消暑的好去处。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如火球炙烤着大地。天地之间黄尘飞扬,仿佛失去了所有生机绿意。可一走近寺院,松涛声声传入耳旁,心瞬间变得平静悠然。

此刻多想追随五百罗汉的足迹而去,一生一世就住在那清凉的雪山之巅,没有喧嚣,没有烦恼。

诗人李群玉此生极爱种植松树、聆听松风,他在《书院二小松》里曾写道,“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古人认为松林之风可浣尽十年尘胃,早在南朝梁时山中宰相陶弘景就有这一雅好。他在庭院种满松树,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诗人听着松涛入耳,顿时将赤日黄埃的人间苦热情绪驱散,风中自有清凉,松中更有宁静。

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愿寻五百仙人去,一世清凉住雪山”的美好慨叹,是愿景,也是希望。

“雪山”,从字眼里就流淌着清凉,在佛教里还象征着远离世俗喧嚣的理想修行场所。如此一来,诗人身也清凉,心也悠然,是避暑也是修心。

2.郊园避暑

有暑犹当避,无忧可得忘。

竹疏身共瘦,湖近意先凉。

静胜宁须弈,幽酣不待觞。

还同残梦乐,炙背负朝阳。

—宋·葛天民《郊园辟暑》

郊园,指城外园林。远离了都城的车马喧嚣,烦恼是不是就能消除大半。

诗人葛天民认为,盛夏烈日就该寻幽纳凉,倘若心无烦忧就能很快忘却炎暑。

身处园林,婆娑竹影映照在人身上,也觉与竹同疏朗、共清瘦。靠近湖水,身体还未清凉,内心先变得清爽。

此时心安神宁,哪里还需要下棋消磨时光,寻求乐趣。陶醉于幽静之中,更不必通过饮酒愉悦助兴。

昨夜的残梦还未醒透,清晨旭日东升,诗人的后背已经在默默享受阳光的照耀沐浴,好不惬意。

整首诗流露着静能生凉的人生智慧,追求自然与身心彼此交融的物我两忘,无需借助下棋饮酒这些外在娱乐方式,就能捕捉到郊园避暑的天然乐趣。

“竹疏身共瘦,湖近意先凉”,实写竹影疏朗和湖水亲近,虚写诗人清瘦淡远、心境澄明的隐逸追求。

这句诗的意境,与“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不单纯写景,而是将诗人淡泊宁静的精神操守与竹子、湖水还有梅花融为一体。

后半句“湖近意先凉”,凉意未至,心境已生,何其微妙,是对心静自然凉的诗意呈现。

可能对当下我这样的牛马来说,只要放下眼前工作凉意也能从心中即刻滋生吧。

3.池塘避暑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宋•韩琦《北塘避暑》

北宋名臣韩琦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罢相,此诗写于退隐避暑期间。

一家人来到林边池塘避暑,外在炎热和内在烦忧一下子被涤尽消除。由内而外感到豁然开阔,仿佛不是居住在尘世间。

无人敢估量清风的价值,没有一种乐趣能比百日安闲更让人身心舒畅。水鸟捕捉到鱼食就满足,岭上白云含着雨意独自归去。

醉酒之后什么能清醒魂魄,只需细嗅荷塘万柄莲香,一枕青山万般自在。

前有李白高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后有苏轼慨叹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韩琦在这里则直言无人敢议清风价,“清风”可任意供人享用,更象征着无拘无束的自由,还有高洁清廉的操守,自然不是物质金钱所能衡量的。

“无乐能过百日闲”,更是一语道出人生难得时安闲。只有精神上自由了,才能尽情享用风月无边。

既然已经退隐,不如随遇而安,就像水鸟得鱼自足自乐,正如岭云含雨随意来去。醉时清风明月,醒后青山莲香,这样的日子谁人不羡慕呢。

如今三伏正热,愿朋友们竹里全无暑气,溪边长有清风,安然度过人间盛夏。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