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期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产生实质性影响,美国政坛内部出现明显震动。总统特朗普被曝在内部会议中严厉批评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指责其单方面行动破坏了美方缓和对华关系的整体计划。伴随特朗普的怒火,美国财政部随即确认,卢特尼克将缺席24日在吉隆坡举行的中美高层经贸会谈。

技术层面呈现的困境清晰可见。尽管美国拥有众多盟友,但西方阵营内在稀土勘探、开采及精炼技术领域几乎完全依赖中国。即使是表现活跃的澳大利亚,其加工能力亦无法独立支撑西方需求。稀土这一战略资源的有效控制正成为中方反制的关键砝码。
卢特尼克此前主导推出“50%规则”,将含过半中国零部件或技术的产品纳入管制。此举恰在中美马德里会谈取得缓和共识后推出,直接导致双方四轮谈判成果付诸东流。中方随后在稀土、超硬材料等关键领域的出口限制,被视为精准回应。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当前面临严峻的进退两难局面。

特朗普政府因此迫切寻求对话窗口。卢特尼克的缺席,暗示白宫意图管控谈判氛围,降低对抗烈度。中方商务部长王文涛24日在吉隆坡会谈开场即阐明立场,坚决反对“脱钩断链”,强调中美应在相互尊重与平等基础上管控分歧,推动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王部长重申了中国一贯立场:对话大门敞开,应对挑战的决心亦坚定不移。

然而,美方矛盾信号依然存在。率团谈判的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启程前声称,考虑对华限制软件驱动产品出口。市场观察家普遍认为,此类威胁恐难奏效。短期内部分中企或受制于美国EDA工具及操作系统,但制裁压力将极大加速中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进程。潜在风险在于,美方施压可能导致中方采取进一步跨境应对措施。

本质矛盾在于华盛顿的单边思维。美方一面挥舞制裁大棒,一面又要求中国扩大进口大豆并放松稀土管控。专家强调,过往交锋已清晰展现中方实力与韧性。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其关系的健康轨道唯有构筑于平等尊重基础之上,持续对抗无助于任何一方长远利益。国际供应链的深度调整正悄然进行。
评论列表